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2018-03-26 13:23
创造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户旅游农业

行走在云南,满目皆山。听到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山川之变——

大山美了。普洱茶、小粒咖啡、石斛等高原特色农业遍布林下,伸向空中。处处是青黛含翠、天光云影的宜人画卷。

大山“活”了。生态游、文化游、养生游红红火火,游客来了,村民忙了,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村寨回荡着笑声。

云南山川之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乡村发展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的重大命题。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很多乡村却处在衰退的通道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作为“短板”的乡村,需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现代农业“激活”动能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所在,也是突破口。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解放生产力,农民收入就不可能增加,农村的振兴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就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生态产品能力建设,建设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激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隆冬时节,走进云岭山乡,广袤的田野菜绿、橘黄、果红,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散布城乡的集贸市场里,琳琅满目的时鲜果蔬让人目不暇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云南省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收获的累累果实鲜活而生动。

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打造“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特色农业,内涵丰满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瞄准生猪、牛羊、蔬菜、中药材、茶叶、花卉、核桃、水果、咖啡、食用菌等10大重点产业,铺展出一条条规模集中的特色产业带,大批带着红土芳香和高原露珠的“云”字号农产品冲出大山,叫响海内外,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过去5年,云南农产品出口额稳居西部省区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高原特色产业稳健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5.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80元、同比增9.6个百分点,增速连年跑赢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和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难与现代农业接轨”,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破解小而散。云南省持续推进农业“小巨人”三年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初具雏形,显示出生机与活力。预计2017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小巨人”新增6户总数达25户,新增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4户总数达812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100户总数达1254户。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创建,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51044个。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达4596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20964人。

把绿色发展作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最大的“卖点”,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云南实践可圈可点。制定实施《云南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思茅区率先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会泽县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在星云湖大力推广净水渔业模式,置换氮磷比例分别约为3.6%、0.9%,劣V类水质净化为III类水质……全省农产品质量综合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向深化农村改革要动力,在全省31个试点县(市、区)199个村委会855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确认家庭承包耕地面积达261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62%。

打高原特色牌,走现代农业之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在持续向好中走向新的彼岸。

产业带动“脱贫摘帽”

云南省罗平县城东南,在一簇一簇肥美的芭蕉树掩映中,芭蕉箐村秀美矗立。依托当地丰富的花资源,芭蕉箐村家家养蜂,开创了“甜蜜的事业”。

在罗平县,类似这样的脱贫和增收致富事例还有很多:旧屋基乡安木勒村陈建国养蜜蜂赚到了钱;腊山街道以龙村刘光辉靠农企联动种植小黄姜全家脱了贫……

罗平县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680个贫困县之一,为让老百姓通过产业鼓起腰包来,该县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三大产业,建立了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贫困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共投入4633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引导4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3161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每户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2014年至今,全县退出3个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累计减贫32511人,贫困发生率由 7.87% 降 至 1.82%。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罗平县产业造血脱贫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振兴乡村,重在产业,也成在产业。

云南并不缺少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关键在于找准比较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大文章”,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云南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切实让发展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之路。

乡村旅游要彰显乡土文化魅力

“龙头企业+贫困户”是最为普遍的产业扶贫模式。宣威市太坤调味品厂坚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至今已组建13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绿色辣椒种植8万亩,绿色花椒种植4万亩,生产的系列调味品销往21个省市,有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针对贫困对象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新平县充分发挥核桃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引进龙头企业睦群公司培植林下产业,引导山区群众流转土地种植魔芋,惠及平甸乡、水塘镇建档立卡户43户165人;吸纳当地车间操作工60余人,无偿提供食宿,人均工资1800元/月,支付就近务工人员酬劳达130万元。除了新平县外,睦群公司还带动峨山、易门、元江贫困山区种植魔芋2000多亩。

红河州泸西县充分发挥泸西成为杭州G20峰会生鲜蔬菜主供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快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探索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新机制,建立党组织引领、服务社推动、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全县3.4万户农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255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万元。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距离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三年时间,在此期间,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成为中央的最大关切。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成为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下一阶段的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更大的资金投入,以及帮扶政策的“精准”。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最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意见》要求,各地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环境容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等因素,结合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积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文旅融合守住“乡愁”

2017年12月6日,昭通市首个投资逾2亿元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在镇雄县雨河镇龙井村左家沟旅游开发点举行奠基仪式。整个工程建成完工后,一个健康生态、休闲娱乐、特色康养、农耕体验的乡村旅游景点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醉美雨河山青水秀,宜居宜业宜旅游。”雨河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农耕文化、白酒文化、画眉鸟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和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相互辉映。近年来,该镇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致力于打造“游在雨河”乡村旅游品牌。随着宜毕高速公路、叙毕铁路建成通车,雨河镇全面融入了成渝“一小时经济圈”,将有力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如果说景观是乡村旅游的外衣,那么文化则是乡村旅游的灵魂。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最在乎的就是体验到醇厚的乡土文化。

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占总旅游资源的比例超过70%,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是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宝库。坐拥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全省各地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新路子,如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结合“人居环境”提升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挖掘提炼民居、古井、书院、祠堂、古桥、滇越铁路、茶盐古道、兵屯文化等文化古迹,多举措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到宝秀观光的游客逐年增加;普洱市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依托茶马古道重要驿站这一名片,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多年投资8103万元,打造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式村庄,日均接待游客7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依托苗族花山节、“闹兜阳”节、壮族六月节、彝族火把节、壮族农民版画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文山州马关县拟投资2.4亿元打造建设7个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等等。

实践证明,乡土文化渗入旅游体验,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事实上,风景好了,游客来了,村里的土特产也不愁卖了。这成为一些三产融合较好的村庄的现实模样。但这些并非凭空而来,也不能停留于此。“融”的下一步,是要建设基础设施、打通流通渠道、完善配套服务、谋划产业提升。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旅游文化产业确定为云南省全省重点培育的八大产业之一。省政府在2016年底出台相关文件,制定了云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到2020年,规划乡村旅游接待力争突破2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分别增长14%、21%。

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国人的生态、休闲、文化需求日增,为农村特别是近郊农村挖掘资源优势提供了发展“美丽产业”的时代契机。

而这些显然还不够,乡村振兴还呼唤农村发展多层次的新产业。总而言之,产业支撑有力量,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不同乡村的产业经济差异比较明显。有的乡村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而有的乡村农业已占很小的份额。有的乡村劳动生产率很低,青壮劳动力基本外出,而有的乡村劳动生产率非常高,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实现产业兴旺,应是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判断乡村产业是否兴旺,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当地特定产业能否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

猜你喜欢
贫困户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