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霞
孙中山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就历史地位而言,没有张静江的慷慨解囊,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张静江的极力提携,蒋介石也无法步入国民政府的核心。他是民国传奇式的人物,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大亨,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为“有经济眼光”的人一世人号之“现代吕不韦”。
张家发迹史
张静江字人杰,1877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父祖皆是江南丝商巨贾。其时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千万两以上者称‘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足千万两者称‘牛,一百万两以上不足五百万两者叫‘狗。”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可见资财之雄厚。
张家的发迹,与张家善于顺应时事、利用时局为自己获取商机密不可分。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在太平天国时期就涉足江南盐业,在江苏巡抚的支持下几乎垄断了浙江省盐业,又在上海设有盐务总管理处,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要靠盐业盈利、缴税,就必须打击走私,这历来都是官府的事,而张颂贤在儿女亲家的帮助下,竟然有了自己的一艘炮舰,装备了洋枪洋炮,专事巡逻缉私,可见张家与官府联系之密切。张静江曾对儿子张乃昌说: “因为张家人对朝廷立了功,作为回报,官家给了盐票,从此经营盐业,就更加发财。”至于清廷为什么支持张家,现已无从考证。
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也善于从事社会活动。张宝善虽然科考上不得志,却拿钱纳捐得了附贡生的资格,之后又得了户部贵州司郎中的头衔。他善于经营,把家族产业扩大到酱制品经营,还在上海开办银行、典当行、绸缎店,经营运通公司,投资房地产,成为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商业大亨。后来英国人要清廷出让浙江铁路的修筑权,在张宝善等人的抵制下,浙商成立了铁路公司,并获准自主筹建。张家再次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
到了张静江这一辈,由于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缯“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家风颇为开明,眼界开阔。张静江自幼受到熏陶,爱好行侠仗义。十多岁的时候,他就组织了以张氏家族成员为主的一支救火队,还参加了镇上的救火工作。在一次救火行动中,他不慎摔伤腿足,最终恶化成了跛足。21岁时,其父以10万两白银为他捐得二品候补道衔。
张静江还是第—个在法国开商行的华人,他在巴黎开办的通运公司从中国运销茶叶、绸缎、地毯、漆器以及古董、字画,“获利之巨,无法估计”。1902年,张静江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在法国从事商业活动。此次法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_正是在往返法国的途中,他结识了孙中山。
结识孙中山,资助革命
1905年8月,28岁的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彼时的张静江在清政府挂职,孙中山对他存有戒心,处处回避。张静江却在甲板上拦住了孙中山: “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经过这次不期而遇,张静江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许诺孙中山,如果革命需要钱就给他发电报:A代表1万元,B代表2万元,C代表3万元。
在海轮上相遇后,孙中山试着给张静江发来了约定好的电报,张静江则践约汇钱,提供了3万两白银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此后只要有孙中山的电报,张静江从不怠慢。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清廷官员良弼、关东起义等行动,都得到了张静江财力上的支持。
1906年,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介绍浙江南浔的富豪们加入到革命的阵营,如将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将其发展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成立之前,浙江南浔加入革命队伍者大多数为“四象八牛”成员,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张还在巴黎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等人创办《新世纪》周刊宣传革命思想,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为了资助革命,张静江的商业运营甚至出现过周转困难的情况,他不惜卖掉巴黎的茶叶店和上海的几栋洋房,“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1920年张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大革命筹措经费,帮助国民政府一步步渡过难关。
由于多年来张静江对革命的巨大贡献,以及与孙中山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孙中山视其为患难兄弟。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力劝他养好病,并说治好张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国民党之大幸”,并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对联送到张府上。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张静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重要人物。一年后孙中山病危,安排后事、签遗嘱时,张静江都在现场。孙病逝后,其灵柩被移至北京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着由张静江书写的挽联: “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至国民党“二大”,张静江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成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支持蒋介石的崛起
张静江为革命慷慨解囊,就连国民党员私人借钱他都有求必应,蒋介石就是其中一位。张静江与蒋介石之间,既有同乡之谊,亦有张静江惜其少年英雄之义。与黄兴同为孙中山股肱的陈其美是张静江的湖州同乡,蒋介石为其下属。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后,蒋介石与张静江义结金兰。
张静江为了提携这位干兄弟,多次将他推荐到孙中山身边。1922年夏天,当陳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从孙中山四十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1924年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后,便开始在国民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张静江当选为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为帮助蒋介石掌控军权,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蒋介石在北伐期间为使国民党的大权不至旁落他人,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之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提名由蒋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但在北伐期间仍由张静江代理该职,坐镇后方,为蒋筹集军饷。
张蒋二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蒋介石曾自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张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
除政治上扶持蒋介石之外,在婚姻大事上张静江也对蒋关怀备至。据《陈洁如回忆录》说,蒋介石遇到陈洁如是在张静江家中,其时陈洁如与张静江的女儿是好友。1921年陈洁如与蒋介石结婚,张静江是证婚人。但好景不长,蒋陈婚姻七年之后面临瓦解。蒋介石为了娶宋美龄为妻,必须与陈洁如离婚。在遭到陈洁如拒绝后,蒋介石想到解铃还需系铃人,又请张静江夫妇出面劝说。张静江为了义弟的政治前程,最后说服陈洁如与蒋办理了离婚手续。1927年,陈洁如在张静江女儿的陪同下,乘轮船黯然远遁美国。
与蒋渐行渐远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联姻,为张蒋二人关系的破裂埋下伏笔。随着宋、孔两大家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特别是在商界把持经济命脉,张静江逐渐被排挤出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在筹建五院,张静江认为以元老加蒋义兄身份,再加上李石曾、丁惟汾、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争取监察院长一职不在话下。但没想到蒋介石始终不同意,张静江只好退求其次,瞄上了“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他又是搬出孙中山教诲,又是扬言“党政军都可不管,唯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与蒋介石争得面红耳赤,费了大功夫才谋来。
张静江将新建、扩建的工矿、交通、运输、电气事业一律揽于自己职权之下,与当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逐渐产生正面冲突。四大家族通过党政军大权向张静江施压,蒋介石也看不惯张倚老卖老。当年8月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决议:“建设委员会应将属于各部主管事业分别移交各部接管”。这样建设委员会就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蒋介石只是要张交权,对他依然保留着“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等虚职。
三个月后,受到蒋介石冷落的张静江回到浙江,再次出任省主席。与前次任职不同的是多了几分失落感。张静江把对蒋的怨恨转为在浙江的独断专行,以其大佬资历,置中央政府于不顾。当时蒋介石正忙于中原大战,命陈布雷、戴季陶、陈立夫等人劝张辞职。张静江恼羞成怒地说:“我偏不辞职,叫他(指蒋)免我职就是了。”
1929年3月,在国民党“三大”上,张静江由“中执委员”改任“中央监察委员”,丧失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上的表决权。这个“中央监察委员”只是虚名,并没有实权。至1930年,张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
除了与四大家族在经济掌控权上的矛盾,张蒋二人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治国理念的不同。张静江始终遵循孙中山“实业救国”的遗训,认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但是,蒋介石对经济建设远没有那么热心,他一心一意想“剿共”进而“统一全国”,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最终二人分道扬镳,到了三十年代中后期张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张静江所管辖下的建设委员会随着其权力的下降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弱,以至于在后来仅仅管理属于自己的几个附属企业,并没有什么建设事业可言。
尽管如此,张静江是对得住蒋介石的。在“西安事变”之后,张静江被陈果夫接到南京坐镇中枢,为蒋主持危局。待蒋介石返回南京,张静江知趣地离京返沪。抗战爆发后,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经济部。张静江丧失了最后的阵地,自此彻底淡出了政治舞台。
晚年客死他乡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静江携全家离沪赴港,后又前往欧美,最后定居纽约。1942年12月,在张的寓所召开第一次“世界国际社团同盟”大会,旨在向各国政府呼吁和平,美、法及南美各国社团都派了代表参加。张静江被推为主席,由李石曾代为主持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主持闭幕仪式。这也许是张静江最后一次风光了。
晚年的张静江心灰意懒,皈依佛门,自号“卧禅”,每天吃斋念经不问政事,经济上也不宽裕,跌宕起伏的人生最终落寂。1945年,张靜江双目失明,1950年9月,病逝于纽约,享年73岁。
蒋介石知晓后,命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赞扬这位义兄的功绩,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