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致辞

2018-03-25 16:50:45刘小明
城市轨道交通 2018年7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

刘小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18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聚焦“由大到强,迈向城轨新时代”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对推动轨道交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在设计、建设、运营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规划和在建里程,以及客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新世纪实现了跨越发展,在引领和优化城市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城市轨道交通是具有公益属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便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是引领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连接城市生产和消费,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是重塑城市空间形态,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加快运量大、速度快、能效高、排放低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使之逐步成为超大、特大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骨干客运方式”。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实现安全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指出,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安全保障制度一定要严密,安全检查措施一定要严格,安全运行工作一定要严谨。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压实企业运营安全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行,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心、更放心。

二是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重要举措。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机动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极大影响了城市居民出行体验,降低了群众出行满意度。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加快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打造城市轨道交通、BRT和依托公交专用道的干线公交共同形成的快速通勤网络,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的现实需要。

三是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是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交通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户,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机动化交通方式中单位能耗最少。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鼓励更多人民群众乘坐轨道交通,是开展绿色出行的重要举措,对于降低城市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是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无论是欧美地区,还是亚洲的东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城市轨道交通在其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未来每年仍将有超过10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员有序流动,有利于推动沿线综合开发和产业集聚,有利于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一体化发展,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五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经外交布局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塑造中国发展“新名片”,扩大对外交往“朋友圈”,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天在座的有不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单位的代表。下面,我从运营的视角,重点围绕规划建设和运营的衔接,谈一下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几个方面问题。

关于客流预测。从各地实际运营情况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已开通运营线路存在站台面积小、通道窄、换乘难的问题,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期,出入口往往会排起长队,站厅、站台、车厢拥挤不堪。为此,很多城市只能采取限流措施来人为控制进站客流量。据统计,北京市高达96座车站实施高峰常态限流,占到全路网车站总量的1/4,其中仅地铁5号线就有15座车站实施限流。上海市轨道交通全网高峰常态限流车站也达到50座。这反映出我们对客流需求预测工作还有待加强,对后期客流发展预判不足。当然,实现准确的客流预测本身就非常困难,加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布局急剧变化,愈发导致客流需求和预测难以准确把握。但是,客流预测是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重要基础工作,与后期运营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力求审慎、严谨。有关单位要在总结梳理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客流动态评估,适时组织后评价,不断完善模型参数,充分论证、审慎分析,切实做好客流预测工作。

关于规划设计前瞻性。城市轨道交通是百年大计,其发展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相匹配相协调,要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特别是在规划设计阶段,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统筹考虑线网规模、换乘方式、站台宽度、楼扶梯数量、换乘通道宽度以及售检票闸机布置方式等,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和系统容量,避免因前瞻性不足对后期运营造成影响。以车型编组为例,以6辆编组的A型车和B型车为例,按照一条长度30 公里、设站20~25座(平均站距1.2~1.5k m)的线路进行估算,A型车编组的工程投资(含购车)比B型车只增加约2%~3%,但最大运能可提高约30%,这个投入和产出比是非常值得的。从便于后期运营的角度考虑,我们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线路,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考虑采用宽体A型车,同时要求土建工程为后续车辆编组调整留有适当的余地,以应对中远期客流需求。上海市除早期5、6、8号线基于地方产业发展而采用C型车以外,其它全部11条线路均采用A型车,深圳市除3号线以外,全部6条线路均采用A型车,北京市14号线、16号线分别采用6A、8A型列车编组,有效提高了列车载客能力。这些都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益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关于制式选择。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磁浮、自动导向、市域快轨等七种制式的分类还不是很清晰,有按照运量区分的地铁和轻轨,有按照技术特征区分的单轨和磁浮,有按照区域范围区分的市域快轨,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大家对于七种制式认识也不一样,还有近期炒得比较热的“云轨”、“空轨”也存在争议。从运营管理角度,制式分类不清晰,对后期人员配置、岗位设置及安全管理都会产生影响。另外,有的城市在制式选择上也不够严肃,过分注重“求新、求先、求全”,对多制式运营的复杂性、经营成本等考虑不够;有的城市简单地基于扶持产业发展、规划审批便利、树立城市形象等初衷,超越实际需要和自身能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味追求制式配置新颖、设备技术先进,甚至在一些制式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最终成为不成功的“试验田”;有的中小城市盲目追随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步伐,一味追求地铁、轻轨等制式齐全,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网络衔接关系、功能要求等运营需求研究和论证不够充分,导致部分线路投入运营后未能真正便利市民出行,没有充分体现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给地方财政也带来较大负担。这些问题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关于建设与运营交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交接工作,是运营安全风险前期防控的重要环节,目前基本上按照综合联调、项目工程验收、试运行、竣工验收、初期运营、正式运营等节点开展交接工作,住建和交通运输部门分别通过工程验收、运营安全评估等方式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工程质量与系统功能等进行监管。但是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一些协调上的问题。比如,甩项工程问题,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都不同程度存在出入口、配线等甩项工程,有的线路运营超过10年,一些甩项工程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原设计功能不能实现,也没有对后续的处理措施做任何实施说明;系统磨合问题,一些线路因压缩工期不断挤压综合联调和试运行的时间,造成系统磨合不充分,导致这些系统投入运营时,各级联动功能未能完全实现,自动售检票、电扶梯等客运设备故障频发;工程缺陷问题,一些线路还存在车站排水系统未与周边市政管网连通等情况,致使汛期雨水倒灌车站、浸泡设备导致全线停运。针对这些在载客运营期间暴露的问题,受限于工程建设不可逆性、建设与运营协调机制等,运营单位在寻求解决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阻力,有些问题甚至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运营安全和对乘客的服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与运营交接管理,运营方要提前参与相关工作,尽量规避前期遗留风险带入到后期运营阶段。

关于关键设施设备。据统计,城市轨道交通所有运营故障中,因设施设备原因引发的约占70%,说明设施设备安全可靠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中信号、车辆、AFC等都是易发生故障的系统,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设施设备。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关键设施设备缺乏统一要求,给产品的设计、生产、采购、使用、维护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要根据不同城市、不同运营单位,甚至不同线路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应难以体现,更加无暇针对同一种产品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对运营单位来说,同类设备的部件布局、人机界面、操作方法差异性较大,客观增加了从业人员操作难度;不同型式、不同品牌的维修规程和保养要求不同,加大了维修保养工作难度,特别是在备品备件配置上,需要购置多种类型的备品备件,甚至出现一些小供应商停产倒闭,导致无法购置备品备件,只能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的现象。同时,设备兼容性、系统性不强,造成新线与老线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也不利于网络化资源统一调度和突发事件联动处置。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通过开展关键设施设备运营技术条件方面的研究,逐步对车辆、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等设施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规范,进而加快推进关键设施设备定型,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当然我这里讲的主要是规划建设与运营衔接协调中的问题,在5月下旬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推进会上我讲了11个问题,除上述问题外,还有运营安全管理、网络化运营、公共安全防范、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制度与信息共享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安全高质量发展,政府、协会、企业、各类规划设计等研究咨询机构共同研究,加以解决。

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3月,经习近平总书记同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指示要求。《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工作顶层设计,为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标志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入新阶段、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意见》出台后,我部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宣贯解读,指导各地采取有力举措做好贯彻落实。5月下旬,我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2018年第8号部令),作为配套部门规章对《意见》相关要求进行细化。5月22日—23日,在北京召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推进会,李小鹏部长亲自到会,并代表部党组做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优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系统总结发展经验,研究部署安全运行新举措,加快推动《意见》落地实施。下步,交通运输部将从两个方面入手,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全力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一方面,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下步,我部将进一步强化与发改、住建、公安、应急管理等兄弟部门的协调联络,推动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前后衔接、沟通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凝聚合力,共同推进相关工作。比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衔接方面,进一步密切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在规划环节充分听取运营需求和有关建议,从源头上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协同性,全面保障运营安全。在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方面,配合公安部研究制定安检工作规则,推动建立与大客流特点相适应的安检新模式,切实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运营管理体系。在《意见》明确的顶层设计框架下,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制度、支持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出台,逐步建成以法律法规为龙头、部门规章为基础、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为补充的运营管理法律规范体系,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标委会,以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快制修订一批行业亟需的标准规范,不断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

——建立政策制度体系。重点围绕基础、安全、服务和应急4个方面,制定建设与运营交接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关键设施设备运营准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运营安全评估、服务质量考评、应急演练管理等政策制度,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安全闭环管理。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行业研发中心,吸纳行业内外技术专家力量成立专家库,促进行业互动交流,推动形成政府部门、运营单位、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是政府部门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作的重要参谋助手。希望协会坚持“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工作定位,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促进绿色出行行动开展、深化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是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协会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是政府和企业间沟通的重要交流平台和桥梁纽带。要发挥好沟通、协调和服务的作用,积极反映行业诉求,切实维护好行业、企业和会员单位的利益。要发挥好“千里眼”、“顺风耳”和“晴雨表”的作用,全面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运营单位需求,及时分析研判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更多支持。要及时宣传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政策新举措,推动政策有效落地实施。

二是发挥好技术资源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员涵盖规划、建设、运营及设施设备生产制造等多个专业领域。希望协会充分发挥便利条件和技术优势,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需求匹配性、不同线路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关键设施设备定型等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等技术研究工作更多发挥作用。

三是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工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全行业力量统筹推进。协会在整合城市轨道交通全行业力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协会进一步密切与我部的沟通联络和工作对接,充分发挥自身协调能力强的优势,更多参与到运营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中,组织会员单位承担政策文件起草和标准制修订任务,共同参与行业治理,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行业更好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中,城市轨道交通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新气象、成就新作为的重要力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硬的措施、更好的作风,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刘小明在2018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略有删减,未经主讲人审定。

薄昱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

认证如何助力城轨“由大到强,迈向城轨新时代”?

第一,为什么在城轨质量提升的过程当中,或者行业治理过程当中,选择了认证,而不是其他呢?如何利用交通装备认证助力城轨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份,国家认监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当中,明确提出,认证体系应该如何建立,认证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着什么样的目标,近期重点工作是什么呢?

为什么选择认证呢?

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认证工作高度重视,十九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就提到,要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构筑好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发布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重点确定了提升领域,如何构建我们国家在新条件下的质量治理新格局。同时,也强调加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2018年1月,国务院又以3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加强质量认证体系,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我国质量治理领域,质量认证是作为最基础的制度性安排。对我国来讲,实施质量认证制度从改革开放就开始引进,已将近40年,为什么近期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呢?做出相关的安排呢?这个制度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中国化,这个制度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和我国改革开放、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应该说高度契合,所以说国务院文件也明确说,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

二是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放管服改革要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监管应该放在事中事后,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监委也并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还是保留这样的牌子。未来在质量治理过程当中,应该是发挥第三方中介服务的作用,通过第三方中介服务来形成市场选择机制,从而来带动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改变政府未知量背书这样的方式,实施事中事后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体系。

三是用认证的监管手段,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我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特殊要求和我国的发展的战略目标,怎么样跨越呢?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要坚持质量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力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认证的优势就是把各种质量标准、方法、要求、目标和潜在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面向企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更高的标准,持续创新改进,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同时,通过认证的这种传导信任,反馈给企业,形成有效的选择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进一步创新和提升,促进供需对接和结构优化,推动质量变革。

四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还会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习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也发布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过程当中,由于中国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世界利益平衡处在重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对中国应该有所限制。

在过去,中国在如WTO等组织的国际规则之下获得了大力发展,中国责无旁贷扛起国际化的一面旗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质量怎么办呢?肯定要遵守国际规则,并透过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国际治理体系的完善,来贡献我们中国的方案。质量认证具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特征的治理手段,责无旁贷成为我们选择。

第二,如何建立起服务和助力城轨发展方向的认证体系。

认证就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质量治理工具和解决方案。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有我们自身的特征,更要考虑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让认证所传递的信任具备专业的信任。

现在来讲,应该说咱们国家制造业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呢?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方向,服务化是非常突出的。例如在家居方面,整体家居、智能家居不是简单买一个产品的问题,整体设计出来之后,需要整体布局厨房,整体家居怎么样布局,系统化的运作,智能家居家电产品之间能不能关联衔接呢?所以说系统的运营就成了消费者关注。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组合的关注,认证体系以前有很多的工人在那儿,我们到工厂审查,我们可能是传统的调研甚至和工人谈话和工程师谈话,未来可能全是机器人,怎么样实施工厂检查,怎么样判断质量是否到位,我们要考虑产业发展方向。

企业也在发生变化,企业从工厂正在走向生产商,以前是生产产品,OEM、ODM,未来OBM,我们拥有自己的品牌,我们有品牌、有经营、有创新,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工厂到制造商,由单个的供应商也在走向产业生态圈,家装行业可能会形成产业生态圈,不同的企业包括技术大家组建在一起,有建材、也有装修的,也有家具,也有家用电器,等等,可能组成一个生态圈形成功能,围绕服务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引发我们对质量的关注和服务诉求,也会跟着变化。如何变化呢?对质量的关注,我们从设计制造到了全过程、全生命周期,从一个生产商延展到全供应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甚至到了产业生态圈。

对质量服务的诉求,包括认证的诉求,从单一产品测试认证到系统协同安全、可靠,再到一站式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从某个过程关键环节再到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商,从某个品牌到生态圈。未来来讲大家会看到,我们现在买产品是对品牌对企业,未来来讲,大家关注你来自哪个圈,圈很重要,来自哪个圈。认证来讲不是认证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产品,而是这个圈。所以说,我们认证体系研发,要紧随这样的发展和诉求,从产品入手,再到服务,再到系统,再到生态圈,分析研判我们现行认证体系和服务项目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利用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新技术、大胆整合,创新认证技术和服务模式,不断推出一站式从产品到服务,从生产线到生产商,从单个企业到生态圈的认证服务方案,使得认证服务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高端的认证服务品牌,从而助力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关于城市轨道产品认证联盟建设与运行。

在与发改委沟通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指导意见,我们是鼓励用认证联盟的方式,组建认证联盟,共同研发或者说制定编制认证相关标准,确定使用的标准,标准不足的,研制一些标准,补充认证需要,研究提出认证实施方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就是因为我们城轨行业特殊性,而且质量的诉求,包括刘部长刚才所说到的,这样对质量的诉求以及复杂性,这种高技术性、高难度性,甚至具有挑战性,需要我们集合行业的力量,整合整个行业的力量,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同研讨。

制造商要能够接受,这个制度真的能实现引领,规范发展,优胜劣汰,实现市场选择机制,采购商、运营商,认证的结果我能信,要给我充分的信心,我所关注的质量诉求应该体现在认证规则当中。使用的认证机构应该是具备专业能力,而且遵守道德底线,接受相关的监督,有约束为我们提供服务。同时,这套机制我们建立起来之后,是具有持续推进功能的,大家能够不断地发表意见,反馈信息。

因此,在城轨领域,所组建的认证联盟是政府引导,产学研一体化的检测认证联盟,要广纳相关的利益方,制造商和运营商和采购商,检测认证机构,政府、科研院所等等相关方面力量的整合,大家本着平等开放、资源集合、合作共赢的原则,组建这样的联盟。对即将建立和运行的认证体系,我们希望能够做到共建、共享共用。

一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要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和服务平台的作用,搭建好组织实施架构,通过认证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切实把大家有机拢在一起,从标准入手,建立认证评价体系。

二是联盟内的认证机构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尤其是研发能力和认证服务需求捕捉能力,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守公正、独立专业权威的信用底线。用每一份严谨的认证证书和测试报告保证产品服务质量。

三是广大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的同时,严格按照标准和认证要求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利用认证带动自身诚信机制的建设和品牌提升。

四是希望运营企业和采购方在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中充分表达你们的关注和诉求。优先采购和使用获证装备,将运营中发现的标准与质量问题和希望改进的方向等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认证机构,并通过认证联盟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形成质量提升与持续改进的闭环。

党中央国务院将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要求各方面加大推进的力度,希望我们携起手来,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体系建设好、实施好。

根据薄昱民在2018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略有删减,未经主讲人审定。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水性漆在轨道交通轮对上的应用研究
上海涂料(2021年5期)2022-01-15 06:09:22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出入段接□进路设计选型的探讨
漏泄电缆在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轨道交通安防系统设计方案的思考
轨道交通的宽窄带融合无线调度系统
PPP模式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国外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简述
电子测试(2018年1期)2018-04-18 11: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