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勋
到2018年4月,吴明昭与何惠珍结婚已经62年了。他们的婚姻有两个巧合,一是两人同年同月生;二是丈夫祖籍山西,妻子出生在西安何家村。两人结合,正应了那句成语:“秦晋之好”。属于他们的这出秦晋之好,放在当初,是门当户对、一拍即合的好。放在62个春秋里,则是家庭和睦、春风拂面的好。
1956年,吴明昭任新城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因工作关系,与设在该区的西安市人民银行东大街办事处主任相识。一个周末,办事处举行文艺活动,其间主任问何惠珍,你的个人问题解决了没有?何惠珍在办事处下面一个储蓄所搞对公业务,银行内追求她的人不少,却没有让她中意的人。她的要求其实也简单,找一个政府部门的人,是党员最好。
主任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吴明昭。给双方一沟通,红线牵上了,双方都很满意。多半年之后,水到渠成,婚礼在区委会议室举行。这一天是4月28日,春风正浓,花好月圆。
一晃到了今年8月,我去他们家采访那一天,已经87岁高龄的吴明昭送我一张年历卡,是他自己制作的,上面印有他的两幅画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人生耄耋尚风流,
童颜步健目明秀。
青山环绕莺燕啼,
三秦大地观丰收。
闲情逸致精神抖,
东西南北多走走。
三山五岳任我选,
世界绝景我先瞅。
一股豪情,跃然纸上,一种风趣,油然而生。年历卡右上方,是老两口80大寿那天的合影照片。仔细看看,两个将近90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胸中仍然是年轻的心。
两人出生的1931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书的年代。幸运的是,吴明昭的父亲是村里学校的老师,何惠珍的曾祖父开办了何家村小学,父亲曾担任该校校长,因此,两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
吴明昭曾在一首诗里写道,“东来雏雁汾河滩,奉献三秦六十年。一生光阴眨眼过,落叶古城心安然”。东来雏雁,说的正是吴明昭自己。他早年毕业于山西临汾泊庄村完小,后在蒲县山西三联中学上学。到1948年参加革命,第一份工作仍是读书,参加了晋南日报新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在西北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原本是要到西安日报社工作,却被分配到西安市十一区团委,拉开了一生从政的序幕,退休前担任西安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相比之下,何惠珍的读书之路要困难得多。首先是村里旧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顶多读完小学就不错了,上中学花钱费力,村里许多人都持反对态度。何惠珍的父亲是读书人,目光自然要高远一些,知道读书对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对男性素质的提升作用。母亲没读过书,但是受到家庭书香风气影响,通情达理,坚决支持女儿继续读书。
那时西安还没有解放,上中学要走五里路,进含光门,拐几个弯儿,到玫瑰女中(解放后为西安市女中)。整个何家村,只有何惠珍一人进城上学。不通公交车,没有自行车,酷暑寒冬全凭两条腿步行。用她的话说就是“背馍上学”,馍是包谷面馍,到冬天冻了,掰都掰不开。学校不供应开水,只能喝凉水,一顿饭吃下来身上愈发冷了。
条件艰苦,但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位列前茅。有了扎实的知识,加上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她考上西北财经专科学校,1950年毕业,分配到人民银行,正式参加工作。
从两人的人生经历看,是读书改变了命运,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更重要的是,是读书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净化了精神世界,因此无论为人处事,都让人感到一股和煦的风,温暖身心。
吴明昭父母远在山西,家庭成分为富农,这在当时被称为“成分高”,在解放后一个很长时期内受到排挤,因此老家的生活更为困难。身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正是读书与气质、与精神面貌的内在关系。2012年,吴明昭一首小诗写出了两人的胸襟:西安,不能为两位老人尽孝,吴明昭夫妇除去隔几年带孩子回山西探望,每月还按时为老人寄去生活费。吴明昭的大嫂与老人同住,为照顾老人付出的最多,何惠珍对她抱有一种感恩思想,主动承担了她几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吴明昭二哥是一位工程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回乡当农民,干不了农活儿,挣不来工分。有一年家里困难得揭不开锅,求助信寄到西安,吴明昭夫妇立即寄钱,帮助二哥渡过难关,后来也承担了侄辈上学费用。1968年的一天,吴明昭在五七干校下放,何惠珍收到山西老家来信,得知那里受灾,缺衣少粮,马上寄去挂面,后又想办法筹集到一些粮票,随信寄回山西。所有这一切,吴明昭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多次称赞他们是“孝顺的媳妇听话的儿”。
西安何家村里,何惠珍是家里大女儿,最先出村读书,大妹、二妹也在家长鼓励下,先后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家里背上“成分高”的黑锅,生活也变得困难起来。那个阶段,吴明昭为岳父家操了不少心,千方百计购买油渣、煤炭等,聊补家用,东西不多,一股股春风却暖了家人的心。
人活百年不稀奇,
修身养性必坚持。
闲情逸致花与鸟,
陶冶性情书画诗。
与世无争恭谦让,
助人为乐善仁慈。
胸怀豁达精神爽,
顺其自然福寿至。
退休二三十年来,吴明昭、何惠珍夫妇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两个小时,一来补充知识,二来了解国内外大事趣事。
如今两位老人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安排:早上一起到公园锻炼一个来小时。今年,考虑到年纪、身体等情况,改为一起到菜市场买菜。早饭后即为读书看报时间,家里有《西安晚报》《参考消息》《老年报》以及每月两期的《金秋》杂志。何惠珍说,不看报,今天就好像过不去似的。在她看来,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爱好,一种精神的享受。
刚退休那几年,吴明昭在省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初见成效。三年后,受聘担任老年大学行政管理工作。有了那几年的功底,吴明昭时不时挥笔画上几幅,参加老年大学、市人大以及老干局的相关活动并受到好评,其中两幅作品分获二等奖、优秀奖。
每天晚上,是老两口的看电视时间。看过新闻节目后,何惠珍看电视剧,吴明昭则看体育节目、文艺节目——家里有两台电视机。何惠珍笑称老伴儿看电视“只看一三五”,即央视一频道的新闻,三频道的文艺,五频道的体育。一次看足球比赛转播,从半夜两点看到四点,早上照常锻炼,上午到商场买东西,神情一恍惚,昏倒在地上,陪同购物的大女儿赶紧打120,所幸没有大碍。从此不敢大意,半夜不再看球赛了。
晚上躺在床上,何惠珍还有一份“加餐”,听收音机里的《长安夜话》,关注社会万象,认识水平与社会同步。问到长寿秘诀,何惠珍说,一是看书读报,涵养精神。二是多活动,凡事亲力亲为。儿女们多次劝父母雇个保姆,减轻家务劳动量。何惠珍称如果每天不出去买菜、打理家务、做饭,整天坐着休息,恐怕不会有现在的好身体。
多活动,更重要的是多走动。去年,在大女儿陪同下,老两口坐轮船去日本旅游。再往前,不用子女陪同,他们曾先后去台湾、香港、贵州等地观光。值得一提的是,吴明昭患有糖尿病,但糖尿病并没有成为生活的拖累。两人奉行的是一种达观心态,即有病看病吃药,却没有必要忌口,该吃啥吃啥,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父母去世后,何惠珍便担负起大家庭家长职责,组织活动,联络感情。每年全家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聚会三次,已形成定例,弟弟妹妹,各家成员全部参加,30多人凑在一起,其乐融融。遇到哪家子孙结婚、生子、考上大学,更要全家聚会同贺,喜上加喜。
今年,吴明昭何惠珍夫妇有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由子女陪同去成都旅游,看望吴明昭年轻时的同事。如能成行,春风相伴,乐事一桩,又该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