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质是“六小龄童”?

2018-03-25 05:46董思尧
电子竞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复读机六小龄童创造者

文 董思尧

近来,没能登上猴年春晚的六小龄童因为微博上的“六小龄童体”再次被推向舆论热点。起初只是网友们对六小龄童总是善于将话题扯到自己身上的嘲讽,但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出圈,不论在什么主题的内容下,评论里总是会出现“说起…就想到…”的字样,有时干脆将长长的一段话缩减为一句“别问,问就两开花”。重复刷梗的网友们被称为“六学家”,他们乐此不疲地将“六小龄童体”灵活运用在了各个领域。

网友们把六小龄童视作“复读机”的代言人,将“六小龄童体”与前段时间流行的“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结合,便出现了原句的升级版——“人类的本质是六小龄童”。

人们一边嘲笑六小龄童对自身经历的不断重复,一边不断重复着“六小龄童体”。

“重复”这一行为在2000年的BBS时代已经广泛存在了,当时被称为队形帖。经过贴吧时代的传播,在各种游戏和动漫等二次元的QQ群里广泛出现,在2010年后的QQ群、微信群、微博评论区以及弹幕里大量爆发。

不论是“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还是“人类的本质是六小龄童”,不得不承认,这句颇具哲学意义的话恰恰点明了人们总是在不断重复这一特性。“重复”可以被解释为“从众”“跟风”“随大流”这些早被大量研究和实验证明的人类本能,其原因由各种社会环境、生理心理等因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主导因素。

如果说六小龄童对自己拍摄《西游记》故事的不断重复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除《西游记》外乏善可陈,那么电竞圈里的重复也有相似的原因,即缺乏内容。

在盛产名梗的电竞圈里,“重复”一般表现为“刷梗”。梗的制造者和它的追随者一样籍籍无名,但这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刷梗大军”。这些梗往往来自于比赛,或许是选手的一个操作,一句话,乃至一个表情,都是网友们发挥的素材。弹幕的即时性、碎片性和围观性使得与电竞相生相伴的直播平台成了产梗的肥沃土壤。从“反向Q”到“777”再到“阿光”,屏幕里成百上千条同样的弹幕迅速滑过,从视觉上来说颇为壮观,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印象。

乍一看电竞圈似乎有丰富的内容产出,实则不然。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大大小小以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梗,仍然是UGC产物。即便有网友们鬼才般的创造力,有时还是会面临一个梗说上一段时间之后乏善可陈的局面。

右图粉丝自制的“垃圾话时间”系列短视频

尽管我们总说:“只有用户才知道用户最需要什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个行业里,需要依靠用户自己去当“创造者”,换句话说,起码生产内容的大头不能落在用户上。在电竞行业里,该承担起“创造者”责任的一方也开始随波逐流,游戏厂商、发行商、赛事制作方等行业领头人要么干脆不生产内容,要么仅仅对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简单加工,大家一起“刷梗”。

他们在内容制作上的缺席,使得用户自己去当“创造者”成为常态,而用户有限的内容制作能力又迫使更多用户选择去当“重复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变成“重复者”,“创作者”越来越少,内容也越来越少。

相反,娱乐圈明星不论是真性情还是假人设,只要处于流量的顶峰,上到经纪公司下到粉丝,围绕明星的衣食住行都能时刻为其创造出极大体量的话题,娱乐圈工厂流水线般的内容制作能力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这其中,粉丝更多承担着“重复者”的作用,他们在各大评论区传播控评,而真正生产内容的“创造者”是包括明星自己在内的经纪公司团队。娱乐圈生产的内容质量或许是有待提高的,但只就其内容生产模式而言,无疑是更为科学的。即生产内容——重复内容,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传播。

正因为如此,如果单从内容生产的逻辑上看,“人类的本质是六小龄童”这句话其实是立不住的。既然本质是重复,那么这就变成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无解。没有内容,何来重复?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与重复者相比,创造者的体量实在是太小了,并且由于种种原因,能够留下姓名的更是少数。以至于这句话干脆忽略了其存在,还能在网络社区里引起网友们的共鸣。

对于六小龄童来说,无论他如何重复当年的“丰功伟绩”,起码他曾经参与创造过86版《西游记》这部实实在在的优秀作品,这是他重复的资本。可对于电竞行业来说,没有优秀的内容作为依靠,重复地“刷梗”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人类的本质不是“六小龄童”,而是创造。

猜你喜欢
复读机六小龄童创造者
我家有台“复读机”
谁“杀”了布克的复读机?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