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一向是作为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的基层阵地而存在的,其包含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视作品中关于农村社会问题的多方面表达,亦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特殊地位。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模式,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既可以作为中国城市中产阶级了解农村生活状态的重要渠道,也可以其所独有的乡土气息农村风貌和民俗风光吸引观众,影片通过特定情境的故事渲染,来寻找永恒不变的人情之美。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时也拉近了各民族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农村现实生活为表现形式的众多类型电影,开始具有更加多维的叙事空间和多样的展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叙述技法形成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学风格。因此对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中的叙事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不只在于对影片叙事文本的独立探讨,更在于探究其背后广泛的社会背景和乡土基调。本文以农村题材影片为例,通过分析与之相关的文本案例,对农村题材电影的乡土色彩、形象建构、叙事表达以及主题立意展开研究,更进一步折射出农村题材影像作品背后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中的叙事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亦是对农村电影美学元素展开合理归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题材影片而言,满满的乡土情调对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农村系列影片在众多类型影片中的关键性地位。乡土情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象征,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农村题材影片也被赋予了典型的审美情怀和乡土风貌。和普通大众的日常审美习惯有所不同,农村题材影片并不以宏大叙事作为电影的立意基调,也未涉及到过于离奇转合的故事情节,其更多是以质朴的人物关系和纯真的乡土气息来引发电影观赏者的共鸣,并借助小人物的生活轨迹和生存状态来展现大多数农村居民所具有的普遍性格特色和乡土情结。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也使得其文化特色和乡土情怀显得愈发珍贵。在一些高质量的农村电影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再以简单的叙事符号作为背景板毫无价值的存在,而是以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来呼吁人性本善的回归,以推动故事情境的发展。电影中随处可见的美好风光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来展现民俗文化的重要理念:即以青山绿水、山川大河为代表的风土人情,共同融合成为农村电影中淳朴自然的人伦人性;影片中演绎出来的影像奇观,也在浓烈的历史厚重感和生命意识的强烈推动之下,被赋予了越发深刻的价值蕴涵。
电影《山楂树之恋》海报
第五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突出代表,曾将更多注意力投注到农村电影的典型叙事当中。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张艺谋,对影片背后乡土情结的描绘和显露,均表现出强烈的美学追求和人文意识。从电影《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对色彩与乡土的运筹帷幄,即奠定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同时其农村电影的系列呈现,也已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形成了特定意义上的认知标签。张艺谋镜头下的农村世界,被时刻笼罩在其所创造出来的乡土情结之下,并更多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形式,来展现剧情的矛盾对立面,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流露出农村地区的人文本色和民俗风貌。进入21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千里走单骑》以及《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仍旧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手法,影片都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方式,将叙事背景设置在充满乡土气味的底层生活情境中,还原了农村原始的时代气息和生活风貌。张艺谋镜头下的农村和乡土世界,都是从特定情境的人物性格和叙事场景入手,借助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传统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又张扬着人性的欲望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倾向世俗的美。可以看到,张艺谋的审美情趣早在形成之初,就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其具有纪实性色彩的影像背后,渗透出极为浓烈的乡土气息,透过视觉感受来传递出某种特殊的理念情趣和文化韵味。
近年来,中国的农村题材电影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题材本身都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力和可塑性。对于农村题材影片的拍摄和创作,势必要以本地区的人文风格和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农村题材电影中依靠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核所建立的叙事情境,更是农村电影所具有的独特亮点,通过艺术审美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加工,以戏剧化的方式加以呈现,使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呈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无论是被社会裹挟着前进拥有自我意识却无法突破体制牢笼的传统农村女性,还是受女权意识洗礼敢于挑战抗争摆脱封建束缚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农村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意识进行了全新的呈现。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下,影片中涉及到的女性形象开始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电影创作者汲取了当前农村现实生活的若干情况,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众多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表露。这些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女性形象,一方面寄托了电影创作者对于未来女性地位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又是对传统女性身份属性的反思和鞭挞,创制者试图向观众展露新世纪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这让农村题材影片被赋予了较高的人文主义价值。
电影创作者们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农村环境和居民生活状态进行深刻的揭露,并试图通过经济形势的变革来展现个体在时代发展洪流中所具有的深层集体意识。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除了在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质朴本性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笔墨放置到农村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梳理当中。这一时期所刻画出来的女性角色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容易流露出不同的社会情绪,同时也表现出农村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例如知名导演李阳指导拍摄的作品《盲山》,影片深度刻画了一位身处农村逆境,却依然敢于同陋习和命运抗争的新时代独立女性形象。该片以一种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拍摄,通过主人公白雪梅被困乡下多次选择出逃的生活场景,将镜头聚焦于中国西部山村普遍面临的拐卖妇女现象。在这座被时代所抛弃的盲山之内,存在着大量被拐卖进来的妇女,由于人身自由遭到了极端的限制,大多数的女性最终只能屈服于现有的困境当中,被这片愚昧无知的荒山所同化。白雪梅作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女大学生虽面临同样的困境,却选择了和既定的命运抗争,在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逃出深山的梦想。在影片中,主人公白雪梅同其他的女性形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被人贩子拐卖进来的妇女,一个迫于压力抗争失败而选择逆来顺受,一个在被动的自我矛盾当中选择突破牢笼获得解放。由此可见,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中关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意识的单一刻画,它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女性角色根深蒂固的自我认知状态,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的前提下亦塑造出了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艺术化人物形象,这一阶段所创作出来的众多女性形象和女性身份的全新呈现,都来源于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戏剧化审美追求。
传统的戏剧情境往往需要寻求稳定平衡的叙事结构状态,但影视作品中融入的诗意化表达追求,则使戏剧作品还原到生命发展的本质,将语言符号的能指结构对应到与之相关的所指系统,构成了叙事时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新世纪农村题材系列影片对叙事技法的把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现实主义和传统戏剧美学的原则,其对电影表现形式的开拓更使农村题材影片上升到农村电影美学的重要范畴,并进一步创新了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农村电影叙事情节的诗意表达,更加强调淡化情节重点叙事,并对非情节的部分进行加工和处理,充分发挥了叙事技法的独到之处。农村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纪实主义影像风格的影响,其对社会状况的再现和表现使电影作品被赋予了较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诗意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诸多故事情节得以淡化,而将叙事手段进行了重点刻画。农村题材影片中对当地环境的真实描写,融合了电影创作者内心深处对乡村电影诗意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并使影像作品蕴涵了更加悠远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电影《十八洞村》由著名导演苗月执导,并由知名演员陈瑾和王学圻联合演绎。影片从上映之初,就因其镜头语言的诗意化表达得到了多方的赞赏和嘉许。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运用得恰到好处:稻草的清香弥漫在无边的旷野,潋滟的水田与天边紧密相连,淳朴善良的居民演绎着湘西的风土人情,炊烟袅袅的灯火呈现出世外桃源的风采。除此之外,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绿色布局更是让观众从视觉上和心理上得到了双重的审美体验。这种写意般的镜头语言让影片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散发出无限浪漫的光彩,而大面积的色彩渲染和道具摆设更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张扬和恣意。由于影片将整个文化背景设置在湘西特定的风土人情之内,必然会涉及到踩脚相亲、家族议事等典型的民族风俗,这就使得影片在原有的抒情之上又增添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厚重感,并从纯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上升到艺术电影的绝妙境界。《十八洞村》对农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本身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反映出中国几代农民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影片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熔铸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风土人情当中,并对中国极力弘扬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热情讴歌。该片中的农民摆脱了符号编码的单一叙事状态,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形象,整部电影无关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涉及标新立异的思想概念,更多是以诗意化的艺术创作手段,通过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来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冲突,从而赋予了农村电影浓重的抒情韵味。
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原始生活方式,由此出现了众多反映农村生活面貌的类型影片,这些影片在主题立意上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村题材电影始终以乡土情结为立足根本,通过展现独具特色的村民本性,辅之以诗意化的艺术美学追求,使电影在多元主题的依托之下,越发具备了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电影侧重于展现中华儿女淳朴自然的精神风貌和与时俱进的抗争精神,通过对现有题材的进一步创新,深度挖掘主题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现实性内涵,实现了农村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与传播。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农村题材影片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屹立于民族电影之中,与其他类型影片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和界限。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发缩小,农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过去普通人想要摆脱乡村束缚寻求美好生活的牢笼,而是重回乡村故土净化洗涤心灵的特殊介质,同时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站在这一层面来看,对农村题材影片的解读必然是多方面的;其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赋予了农村题材影片多元化的主题立意呈现。
由于深受时代浪潮的洗礼,农民的身份与地位也曾发生相应程度的转变,农村题材系列作品的创制者越来越多将注意力放置在底层人物的描写叙事之上,采用底层叙事的新模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进行全方位展示,进而表现出影视作品一贯持有的人文主义关怀。例如影片《天狗》即是一部典型的农村题材影片,电影以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作为叙事刻画的对象,将生活的困苦摆放在观众眼前,赤裸裸地透析给观众。该片透过孔家三兄弟的权势之争,使本该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被赋予了算计和愚昧的标签,通过银幕故事情节的戏剧化处理与真实的现实场景之间展开对比剖析,既表现出农村电影所彰显出来的伦理道德韵味,又试图透过银幕的外在表象来解析现实世界,对现有权力和体制的极端渗透进行了讽刺;除此之外,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积极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着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相处开始面临诸多障碍,农村作为净化心灵的一方净土,必然承接起连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桥梁。例如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就将叙事背景放置在淳朴的乡村世界,影片以邮路为叙事线索,强调父子之间的纯粹情感,并进一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影片以独特的叙事模式屹立于民族电影之中,拉近了城市与乡村间的距离,更赋予了农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和精神风貌。影片不局限于故事情境的渲染,而在此基础上使本土文化得到了大力地弘扬和推广,更具有现实价值。
新世纪农村题材影片的叙事技法,更多是在原有类型电影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伟大创新。可以看到,原本影片中占据次要人物的女性形象已经开始逐渐登上银幕舞台中央,这既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又展现了女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以往的乡村电影所体现出来的浓烈的纪实性色彩和乡土化气息,在镜头语言的独特渲染之下也被赋予了更加诗意化的表达追求;在主题立意上,除了进一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影片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因而具有了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当代农村电影在多次探索实践过程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千百年来,当城镇正在以光线的速度发展之时,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原始社会的信仰和纯真。影视作品中的农村世界,更多被看作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突破口,以城镇来关照农村,以影像来还原现实,集中表现出民族电影独具个性的创作风采和美学价值。因此,从乡土色彩、人物形象、叙事表达、主题立意等不同角度对农村电影的叙事技法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够将民族传统与现代社会进行紧密相连,从多个层来综合提升农村电影的作品质量。农村电影中只有融入更多的影视美学元素,才能进一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在众多类型电影中发挥出自身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