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
摘 要:文章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身心素质发展建设要求出发,研究在体育课堂中自主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养成。同时指出教师应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主观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融洽师生互动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
关键词:自主教学法;体育;高效课堂;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6-0083-01
时代的发展,使得创新型人才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对具有自主特征及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我国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自主教学法的融入,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素养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从而打造更具时代发展特色的自主化人才。这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根本要求。下面,本文对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法进行论述。
一、自主教学概述
自主教学,就是在学生群体当中,开展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借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这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此过程中,将更易掌握知识技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这种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在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体育自主教学应用思路
(1)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主观意识。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因而普遍对于动态的游戏活动更为关注。体育作为一门借助体育训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多数与学生的喜好有关。因而对于自主教学的发展思路,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兴趣,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加强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借助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学习活动的恐惧心理。
(2)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融洽师生互动氛围。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出更为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体育这门学科。此外,体育是一门互动实践类课程,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良好的学习开端,将会帮助学生打造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摒弃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拉近师生关系,在游戏活动当中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有重要作用。
(3)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發。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心态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体育学习影响。因而作为教学的领导者,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制定更符合学生基本需求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对学习项目进行适当的改良,以确保学生的体育素养不断发展。例如,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安排不同的跳绳学习难度,如双脚并脚跳、双脚交替跳、单脚单跳等。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案,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要求,同时也不会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学习难度的影响而逐渐消失的情况。
(4)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体育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作用。此外,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舒缓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对于自主教学的应用,教师还要通过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并逐渐形成稳定且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教学模式,对维系师生良好关系也具有明显的价值。教师应帮助学生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浓厚的学习期待,这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教师的教学显得更加协调。
三、结束语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主教学法是一种更容易接受,且满足发展需求的教学形式。而从体育建设角度来看,自主教学法满足了现代体育教学精神建设需求,是一种提升学生体育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自主教学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心,使体育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主观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融洽师生互动氛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敬.小学体育教学中“动爱乐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与应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
[2]周峰.自主教学法在小学体育“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3]唐开良.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4]李毅江.体育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