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家庭“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8-03-24 08:54李琳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互助养老模式探索

李琳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1-000-02

摘 要 勿庸违言,中国已经进入“银发社会”,且老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如何养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了老年人的心结。本人在国有企业从事离退休服务工作有17年了,成天与老同志打交道,熟悉他们的情况,尤其是在养老问题上与他们经常进行交流,对他们的境遇、想法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清楚他们对家庭养老情有独钟,又面临实际问题,由此想探索一下社区化家庭 “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社区化家庭 “互助养老”模式 探索

由于本单位的职工大多集中居住在本单位的职工自有住宅内,与外界隔离开来,可视为一个社区。本单位设置的专门的“离退休服务中心”,可视为社区的养老管理部门。截止 2017 年 7月底,本单位现有在岗职工928人,而离退休职工已达 837人,其中50-69岁占56%,70-79岁占37%,80岁以上占7%,平均年龄 69岁。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在现阶段我国流行的三种养老模式中,本单位的离退休职工99﹪均采用的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曾有十几位老同志走出家庭托关系排队去了当地较好的养老机构,最长呆了两年,最短呆了三个月,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承续家庭养老。我与这些曾到养老机构生活过的老同志进行交流,问询他们为什么要回归家庭的原因,他们的回答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有些养老机构在宣传广告上吹得天花乱坠,而一旦住进去,其真实的生活和医疗、护理条件与宣传广告上说并不一致,有的差距还不小,老人们由此在心理上产生了落差,觉得还不如在家里养老。

二是精神生活空虚:虽然养老机构里有不少老人,但是来自于不同地方,开初也互不相识,其性格、修养、情趣、爱好各不相同,而这些又是长期形成而定了型的,相互磨合起来也不太容易。在同一单位退休的老人们,过去是熟知的,各自的情况也是了解的,交流更容易,更能玩在一起,所以他们更愿意回到以前熟悉的环境——他们想打牌、想下棋、想看报、想聊天了,熟知约定成俗的地点,能顺利约到牌友、棋友、聊友,玩在一起也更为随意,无拘无束,当然更为畅快。老人们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在家里可以自己决定,其方式也更为自由自在。更重要的是,心里有了郁闷、纠结,可以跟子女和关系好的朋友述说,更容易得到及时的且有针对性的安慰、排解,从而身心愉悦。

三是老人们挂牵儿女和孙子辈: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传统文化,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应,是习以为常的传统,尤其是现在的老人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出生的,传统观念大多较强,与儿女相依为命成了习惯,实在是亲情难舍。还有一个中国的特殊国情,那就是实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政策。当今老人们的孙子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当今社会,老人们的儿子或女儿要为事业拼打,大都很忙,所以在带孙子辈的过程中,身为婆婆、爷爷或外公、外婆的老人们是出了不少力、费了不少心的,视孙儿孙女或外孙外孙女犹如心肝宝贝,这些老人们和孙辈们的感情特别亲密,这就是所说的隔代亲。有的老人讲,他们几天没有见到孙或外孙,就牵心挂肠、心痒难熬。

以上这三个方面就是促使先前到过养老机构的老人又回归到家庭养老的原因。家庭养老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家庭养老也不可避免的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在养、医、护的专业化方面就确实不如养老机构。尤其是老人生病到达必须住院的程度时,家庭养老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本来,家庭成员中的子女承担养老服务的责任与义务,责无旁贷!但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较大,子女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去工作、去拼搏,非常地忙碌。子女们抽几天时间照顾生病住院的老人还有可能,但是要长间地脱产照料生病住院的老人,实在是子女们难以承受之重。而孙子辈中,成人的也要为自己的生存去打拼,且多在外地,也难以长时间地去照顾生病住院的老人;还未成人的孙子辈基本上在上学读书,为升学而全力以赴,更难指望他们能够去照顾生病住院的老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何应对之策呢?中国人富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可否发扬光大这种优良传统,组织开展互助活动,解决这个难题呢?

本单位退休人员70岁以下的占到退休人员总数的一半多,这个年龄段的老同志还算得上老当益壮,他们的经历和受到教育,使他们大都富有奉献精神,而且责任心强,是社区化养老互助互救的中坚力量。于是我们“离退休服务中心”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余热,拜托他们多多关心和帮助身边体弱多病的老同志。2014年,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离退休服务中心”成立起了“红杜娟自愿服务队”,同时在社区的各片区成立爱心帮扶小组,鼓励各片区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让老同志们多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加深友谊,使之潜移默化被吸引到活动中来。

去年发生的一件事例,就充分体现了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救的良好效果。本单位退休职工张斗容,因心脏病突然发作需要住院安装起博器。她的两个儿子虽然很孝顺,但是白天都要上班工作,只能晚上到医院陪护母亲,老伴又要在家为两个上学的孙子做饭并管理孩子在家时的学习和生活,也难以抽身出来陪护妻子。然而张斗容安装起博器,手术后身边必须要有人守护,怎么办呢?“红杜娟自愿服务队”的成员杨仕蓉、程莉萍等几位与张斗容联系最紧的姐妹们知晓这个情况后,立即聚在一起商量为张斗容排忧解难,商量后决定,由姐妹们组织起来,分两班倒轮流去医院帮忙照顾做了手术的张斗容,并决心坚持到最后。通过二十多天的医院治疗和姐妹们的精心照料,张斗容终于康复出院。

虽然“红杜娟自愿服务队”的成员不计得失、无私奉献,轮班照料住院老人的事迹温馨感人,然而防患于未然,尽可能促使老人们活得健康,减少病患,才是“互助养老”最佳的作为方式。于是,我们向离退休老同志们宣传这样一种观念:“自己活得健康,既不拖累子女,也不麻烦组织和同志,自己也少遭罪受。”老同志们是普遍认同这个观念的。但是要想老同志们活得健康,对于有退休工资的老同志来说,物质和医疗费用是不须发愁的,关建是丰富精神和段炼身体,而这两方面由专设部门将老人们组织起来开有宜的活动,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于是我们“离退休服务中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本单位的“老年文化艺术大学”。

根据离退休人员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的老年大学常设了10个班,分别为:书法班、摄影班、政治理论班、音乐班、舞蹈班、太极队、门球队、腰鼓队、棋牌班及医疗保健班等,而且经常性的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满足老同志精神文化和体育段炼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聘请有关专家前来我们离退休活动中心进行一系列的讲座,传授健康养护、互联网、信息安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等知识和经验。我们向老同志们发放了与互联网相关的详细操作步骤的资料:建立相关的微信、QQ群,让老同志们的晚年生活尽可能地跟上时代的步阀,富有更多的生活乐趣,同时也便于相互交流,随时掌握互助帮扶的情况。

互助养老,不能只视为离退休老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而应该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予以支持、配合。首先就必须求得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单位能够创办起老年大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离不开上级领导在人、财、物方面的支持。

在推进互助养老的过程中,我们“离退休服务中心”还极其重视离退休党组织的建设,从精神层面给互助养老予加持。我们通过离退休党支部及其各个党小组不失时机地组织开展“主题学习活動”、离退休“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对“老有所为标兵”、先锋党支部等进行评选表彰,弘扬真善美、强化正能量,以此提升老同志的荣誉感、营造良好心理氛围。良好的心态精神风神对老同志的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黄丽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李川瑜.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07.

猜你喜欢
互助养老模式探索
84岁老太征室友你会响应“互助养老”吗?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