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兢
[摘要] 目的 在借鉴中医学对该病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从气阴两虚及血瘀角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0例DPN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观察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瘀方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对两组治疗前后DPN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发现,观察组治愈2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29% vs 77.14%)。观察组安全性分级1级者34例,2级者1例,对照组安全性分级1级者29例,2级者4例,3级者2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 vs 17.14%),组间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气阴两虚及血瘀的角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学;气阴两虚;血瘀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1(b)-0177-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opathy disease,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8%。祖国传统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并将其神经系统并发症归为“痹证”“血痹”范畴,从各类文献可以看出,从中医角度认识气阴两虚、血瘀与DPN的关系始于近代,而且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1]。该院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DPN住院患者从气阴两虚及血瘀角度开展中医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集的70例DPN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0例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9.38±6.07)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3.41±2.75)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60.22±5.47)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5.54±3.8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并发症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异常,肢体有蚁走感、烧灼感、疼痛等;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主证:肢体麻木疼痛,呈烧灼样,痛位固定不移,次证:皮肤瘀斑,苔黄燥,脉细涩。
1.2.2 选择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无精神疾病史或沟通障碍;可按时复诊或接受电话、信件随访者;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②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0岁;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给予健康教育,通过饮食干预、运动疗法等控制血糖水平,纠正血脂水平。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从气阴两虚及血瘀角度予以治疗:应用具有益气养阴化瘀的方剂,取人参15 g、黄芪15 g、郁金15 g、麦冬15 g、苍术10 g、当归10 g、柴胡10 g、没药10 g、熟地10 g,加入500 mL煎煮,滤去药渣后取药汁分早中晚3次服用,连续服药4~8周。
1.4 观察指标
①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疗前后DPN症状积分,主证:肢体麻木疼痛、小便频繁,次证:不思饮食、乏力便溏、体倦乏力,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积分减分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积分减分率=100%,好转:积分减分率≥33%,无效:积分减分率<33%。②安全性指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级分为4级,1级:安全且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可以忍受,无需特殊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存在安全性问题,中度不良反应患者难以忍受,需要处理后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终止试验观察。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实验数据处理采用Excel工具和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描述,两组或多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的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愈24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比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组34例患者安全无任何不良反應,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适,无需特殊处理未影响治疗,对照组有4例患者安全性分级为2级,2例患者出现中度不良反应,安全性分级为3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起病隐匿,初症表现为肢体间歇性麻木、疼痛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多主诉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并先于糖尿病本身症状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可进一步出现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等运动神经受累症状。目前DPN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认为其发生、进展与多种因素有关,缺血缺氧、神经营养异常、代谢功能障碍等均有可能导致发病,线粒体产生过多产生过量超氧化物也会诱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2]。
祖国传统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之证,症状特点为“三多一少”,即食多、尿多、饮水多、体重减轻,DPN即属于“消渴”的演变证-“痹证”,认为痹证的病因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气虚后行血不畅所致血瘀是造成本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中医辩证论治的角度入手,临床常常采用补虚泻实法治疗,即采用具有益气养阴化瘀功效的药物治疗[3-4]。该次研究中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中医传统益气养阴化瘀方剂治疗,方中人参、黄芪、苍术、麦冬、郁金、当归等诸药可行气行血,对照组则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口渴、口干舌燥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舌脉红润、脉弦实有力,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中医方法能够显著改善DPN患者症状。在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适,安全性等级为2级,无需特殊处理即缓解,各项安全性指标无明显损害,安全性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实验观察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两个方面对比了中医从气阴两虚及血瘀论治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结果,受时间限制,未能实施大样该研究及长期随访,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完善观察指标,更加深入、全面的探讨中医治疗DPN的优势与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确切可靠的实验数据。
[参考文献]
[1] 芦少敏,张定华,张雅娴,等.糖痹康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60例[J].中医研究,2013,26(12):16-19.
[2] 张兰,姜维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23-24.
[3] 侯英,张艳春,李显筑,等.益气养阴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2,27(10):2149-2151.
[4] 孙青,梁晓春,张倩,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12,05(5):337-341.
(收稿日期: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