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当涵养君子之风

2018-03-23 03:16许友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1期

【摘 要】作为一门涵养君子之风的学问,语文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揖让争鸣的君子气度。抱持着“日日新,又日新”的君子之格,语文教师当在学术上躬行自省,勇猛精进。语文教学需优化自己的教学用件,让整本书阅读成为教学的重要依托。当我们开始建设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的全科专题阅读校本课程体系时,语文的天地就广了。

【关键词】揖让争鸣;教我所行;整本书阅读;全科专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3-0075-04

【作者简介】许友超,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学校西马书院副院长,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读到老子的《道德经》时曾喟然长叹:“我们如此相似,我们如此不同。”

在一些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之后,我常把海德格尔的这句经典换个面貌来调侃:“我们如此不同,我们如此相似。”的确,“我们都不一样,我们都一样”。语文教学无论怎样在教学法上力求翻新,终究逃不掉内力不足的硬伤;语文教学无论怎样强调其语文属性,终究无法回避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可以大到约等于生活的客观事实;语文教学无论怎样主张回归文本,终究不能否认文本解构免不了要伤及篇章审美的局限。

因此,我的语文教学探索历程是充满自我质疑与求解、自我批判与论争、自我束缚与挣扎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于我而言,正是一场“君子之风”的修行过程。

一、揖让争鸣——语文教学是一门涵养君子之风的学问

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每每欣赏其间观点交锋的部分。有时可以看到老师彼此间争得红了脸,有些论争会延续很久,有些以言语争,有些以沉默争,有些以行为争。我的课堂,也最怕学生做“顺民”,我会对学生说:“没有问题的学习是有问题的。”以《渔父》一文为例,教学时我问学生:“渔父的‘与世相推移的主张和屈原的‘九死未悔的主张你支持哪一个呢?”学生各自发表观点之后我追问:“这二者之间是否可以调和?”进而给出了“孔方兄哲学”,即所谓“外圆内方”——外圆,以求生存;内方,以持守信仰。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之际,我强调:“一定不要完全相信我所持的观点,头脑中要常存问号。所谓‘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曾经有学生因为这一问题主动走到讲台前与老师辩论,他认为在中国一点也不缺少那些持所谓‘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的人,今日之中国恰恰需要那些‘九死未悔的坚守者。所谓的‘外圆内方最终常常是圆仍在,方无踪。”

《论语·八佾篇》里说:“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大意是说:“君子对什么事情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双方互相作揖,謙让,然后登场;射完箭走下来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我要求学生在论争的过程里学会倾听,尊重发言人,要有接纳不同持见的雅量,也要有表达自己独有认识的魄力。学生的胆量需要培养,学生的见识需要培养;课堂的习惯需要培养,课堂的精神也需要培养。所以我常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涵养君子之风的学问。

二、修己达人——语文教学需“日日新,又日新”的君子之格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新文化运动中特立独行,在教学上也独树一帜。“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这位国学大师的风格与才华以及他的教学创新常让我自窘,赧颜。

刚刚入职的时候,我的课很受学生喜欢。可是,那时候所做的事不过就是把可以找到的资料全部读上一遍,画出要点,之后按问题归类,再集问题成串,稍加设计后写入讲义,随后拿到课堂上去“售卖”。讲到底,我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见识是近乎没有的。有些内容讲过之后,自己也忘记了。在这个阶段,为教而教的痕迹非常之重。这一境界我称之为“教我所学”,约等于一种学识上的贩卖。

后来,我反其道而行之。备课时丢掉所有的参考,对于执教篇目内容进行裸读,同时也是文本细读,之后对阅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思考,自行求解。这些动作都完成之后,再到教辅资料里寻找佐证,进而综合各方观点,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解读成果,并以这样的认识为根基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借助合适的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解读力的一次突破。这一境界我称之为“教我所识”。在我看来,这是师生之间共同发生的一种探究行为,师生之间的认识常有争锋,又在学术上各有获益。一些有趣的设计常常会让参与者一生不忘。

如今,我常用《论语》里曾子的话省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关于“传不习乎”,我遵照的解读主张是:“传授给学生的那些认识,我本人是否在践行呢?”简单地说就是是否存在“传业予人而不行于己”的问题。实际上的确有些教学实践是讲归讲,做归做——一面谈着诗和远方,一面醉心于眼前的苟且,与学生交流时说的不过是一些听来有理却连自己也并不践行的话。这样的语文教育便是我眼中的“伪教育”。真正的语文教育要以真相相呈,以真诚相待,不回避观点,摒弃言行不一,面对学生,教师要把一颗真心交出来。这一境界我称之为“教我所行”。这是一种直面自我的真诚,也是面对课堂的最大诚意。

回看这个过程,从教我所学到教我所识,再到教我所行,大约可以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些许影子,以此为基础,方才进入教学的“正行”部分。

“你是活了一万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次?”十几年前我看到这句话时,便被一语击中。的确,如果没有在学术领域不断进行自我否定、批判与建设,没有省思以求精进,我们的教学生命或许真的是一场“只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次”的悲剧。我们再次回望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他之所以会如此说,能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抱持着“日新、日日新”的学术态度。这带有些许狂放的表述背后,是学术实力的彰显。有了学术的底子,我们的教学才有了真正的根基,因为教师的学术素养正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生命力。

三、绘事后素——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场域

2013年,我应《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之邀,成为当年第11期杂志的封面人物,并在当期撰写文章《从许老师到许子——记探究解读经典之路径的平凡岁月》。在教学感悟部分,我曾写下这样的话: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研究的几乎都是‘微雕艺术。微雕是艺术,但是,我们用微雕的艺术甚至不能建造一栋房屋,更不必说高堂广厦。我们的路走错了,这些年语文教研把旁支做主干道走出了太远,远到我们甚至怀疑是否还有力量回到主干线上去。因为方向不对,本有机会对语文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一批人,耗尽人生最宝贵的光阴,也只走到旁支的尽头,尽头之后,无路可走。

或者说,这些年来语文教学做的大多是木箱内的研究,在这只木箱之中,有人位于箱底,有人位于箱腰,有人则登至箱顶。登至箱顶的人俯瞰箱腰与箱底,踌躇满志之后,有使命感者开始传道于斯,以便助得箱内众生皆有机会登至此箱之绝顶。然而,木箱之外,青天丽日,碧水和风……那样丰富的世界被忽视了!”

我想指出的是将功力集中在某一篇甚或某一类篇章的解读方法上固然无错,然而如果仅限于此,便无异于拘泥于小技而舍大道。我想和学生一起开展真正的阅读,以求“深其思、广其闻、博其学、成其趣”。所以,我说,自己是带着学生走出了箱子,“兜了兜风”。

当时所谓的“兜风”指的是以国家基础课程提供的教材为出发点向外拓展,为学生搭建集中且丰富、优质的群文阅读内容,进而设立研究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基于项目研究的合作式学习。这一做法成为我延续至今的教学法之一。

也是在那篇文章中,我谈到了“从荒漠回归沃野——语文老师应成为最好的国文书、从技术而至学术、领悟‘专题教学之价值、探索‘经典阅读之路径”这四个方面的实践与主张。应该说,这一次的梳理成为我本人语文教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那么,今天,语文教学的窘境是否有所改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只要拿这几年语文教学领域的几个热词来看看,自然会有答案。比如“群文阅读”,比如“专题语文”,比如“整本书阅读”。与自己当年撰文之时相隔五年,不得不说这变化来得比较慢,好在这变化终究还是姗姗驾临。

2018年暑假,我应《江苏教育报》之邀,为其暑期阅读专刊写一篇卷首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了台湾作家张大春先生的《文章自在》一书。作者在这本书里追忆自己一路走来所遇见的几位国文老师,其中提及在读私立初中时遇见的苏尚耀老师与自己的一次对话——“苏老师点了一支烟,摘下老花镜端端正正地插在胸前的口袋里,问了两句话,也一口浙江腔:‘你们除了读课本,还读些什么书啊?除了写作文,还写过什么东西啊?”今天,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抱持光明之态度。近几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确在发生变化。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新时尚。

同样是在这篇卷首文章里,我强调:我之所以这样坚持整本书阅读的主张,是因为我深知一个学生在求学时代读了什么书,遇见了哪些事、哪些人,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精神面貌自行树立的有效方法正是读书、读事、读人。当下学生作为信息洪流中的一芥,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时代的魔影时时对其产生影响,尤需警惕;而所谓20分钟带你读本书或是速度读经典,大多也是针对学生时间有限,意欲取巧的心理而推出的噱头,说得形象些,就如同拿出嚼过的甘蔗售卖,既无营养,又乏滋味,更要当心。正因如此,坚持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整本书阅读常常会推动个性化阅读体系的建立。比如学生在中学时代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在阅读的过程里,对于自己所痴爱的领域会有一些新的理解与发现,产生关联阅读的需要,进而走近《贝聿铭传》,走近《交往与空间》,走近《建筑家安藤忠雄》。

如今,整本书阅读在学校语文教学领域蔚然成风的确让我感到振奋,我本人这几年也坚持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语文的世界在打开内院的门窗之后,穿过回廊,推开虚掩的兽头大门,放眼望,只觉天广地阔,风物无边。

四、君子不器——践行全科专题阅读的大语文观

在践行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我创办了“西马之声”。“西马之声”是学校的阅读推广有声平台。伴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新兴的自媒体等传播媒介因具有传播迅速、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十分重要的讯息传播渠道。以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我们开辟了有声子栏目“西马之声”,面向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开放。这一栏目以学校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为他们推荐有价值的书籍。我们邀请了校外名家、图书作者、学校教师、学生、校友、家长等有志于阅读推广的人共同参与,依据学生所在学段,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阅读领域的个性化推介。

一个创意的落地要经历一个孕育到降临的过程。筹备前期,我们经过了几次头脑风暴,确定了每一期推送内容的结构,确定了每期声音的片头,确定了项目推广片的拍摄思路,确定了微信页面的美工设计……现在,“西马之声”已经推出了近3年,共计117期。在这个过程里,“西马之声”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注的平台,并前后两次将共100期声音捐赠给了苏州市图书馆,进入苏图盲人助读有声资源库。并于今年与徐州团市委和青商会的助盲项目联合,将1~100期声音捐赠给了徐州的盲童,借此投入公益,回馈社会,扩大受益人群。

目前,依托于这一成果,学校申报了“全科专题阅读课程基地”,这一课程基地的构建要借助优选的阅读资料,研發全科专题阅读指导系列丛书,努力形成分学科、有序列的专业化阅读进阶课程,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目标是:建一所图书馆式的学校,培养有学术精神的读书人。让阅读体系化、专题化、程序化,让深度阅读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阅读的输出以专业设计的面貌呈现,让阅读能力转化为实践力,在校园推进“书式”生活方式,在课程研发、实施、评价的推进过程中,推动教师成为专业的读书人与阅读指导师。

从学术权威的存在、质疑声音的缺位到大胆假设,勇于质疑——语文教学是一门涵养君子之风的学问;从囿于教学法的翻新到回归教学法的核心支撑,从洋洋得意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到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惕厉自省的从教态度,从教我所学、教我所识到教我所行——教者研习不辍以提高自身的学术修为是一切教学艺术实践的核心支撑;从孤篇阅读到群文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依托逐步优化;从整本书阅读出发,走向全科专题阅读指导——语文教学在坚持自身学科属性的同时可践行全科专题阅读的大语文观。

我的语文教学一直在路上,过去,此刻,以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