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春
特色小镇是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实现“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态融合、“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时代大西安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大西安全面实现“追赶超越”、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是西安特色小镇建设的起步之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批“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随后,西安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4月启动第一批特色小镇申创,8月29日发布了西安市第一批35个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
第一批35个创建类特色小镇,计划3—5年创建期间总投资1856.13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247.2亿元,1—9月累计完成投资总额183.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4%。
2017年10月份,全市启动了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的申创工作,截止11月底共申报了41个,目前正按照《西安市特色小镇创建导则》进行审核,年底前后予以发布。
总体来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西安市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出政策已经出台、氛围已经形成、热情已经激发、成效已经初显。但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个别小镇产业定位不够精准。二是少数小镇规划编制进度偏慢。三是市场主导程度较低。四是层次水平还不够高。
下一步,按照十九大精神并结合西安实际,贯穿“亮点在于历史文化、热点在于硬科技‘八路军、重点在于构筑产业价值链、要点在于激发社会活力”的发展理念,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为向导,用改革促发展,用创新破难题,让工作见成效,全面推进西安市特色小镇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特色小镇建设对于西安转变发展方式来讲,核心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从依靠资源为主转为依靠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为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西安拥有较强的科技、文化、旅游、人才、教育、军工等资源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要通过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核心是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符合西安发展实际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体量做大,把传统做优,把特色做强,把新兴做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使西安在“追赶超越”中“换挡提速”。
转换增长动力,核心是从以需求侧发力为主转向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供给侧发力的关键是增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的动力;需求侧发力的关键是要以投资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当前,西安正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处于建设自贸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黄金发展期,也处在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硬科技产业、三大万亿级新产业的转型攻坚期。建设特色小镇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是加快发展的一个新动力源。
建设特色小镇对各区县、开发区而言,既是一次重新梳理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好机会,也是一次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选优培强、调优结构的好机会,更是一次推进“三生融合”,提升形象、品质、魅力,建设美丽西安、实现“建强创佳”的最好契机和有效抓手。
西安建设特色小镇,浙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不加消化而生搬硬套,必须结合西安城市品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規划、科学布局、联动发展。特别是要深入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并结合区位交通和生态环境等特点,真正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努力打造城市品质的升级版、经济转型的升级版、生态文明建设的升级版、公共服务的升级版、体制机制创新的升级版。为此,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人为本,市场主导和集约高效的原则,打造一批具有西安特质、西安印记、西安品牌的特色小镇,使西安的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优势资源得以在全国、在全球更为彰显。
力争通过5年努力,分批培育和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创新、多种功能集成、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探索总结出特色小镇建设的“西安经验”,包括“硬科技+”“高校+”“科研院所+”“生态+”“文化+”“旅游+”“互联网+”“军民融合+”等。形成“引领示范一批、创建认定一批、培育预备一批”的机制,建成10个左右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示范小镇;2—3个特色小镇的产业能级达到1000亿级;6—8个特色小镇的产业能级达到500亿级;10个以上特色小镇的产业能级达到100亿级。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结合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按照“三生融合”及“多规合一”的要求,做到“四化同步”,努力使小镇成为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创新平台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要定位为“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对西安市来讲,要聚焦十大产业类别,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按西安市制定的“1+3”特色小镇政策体系规定,全市新引进的符合进入特色小镇的项目应优先布局到对应的特色小镇,增强特色产业集聚度,避免同质化竞争。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产业细分、龙头引进、金融服务,形成“产业部门+投资部门+金融部门”的小镇推进模式。创建一批如新城区民间金融街、浐灞生态区罗曼小镇、沣西新城硬科技小镇、西工大翱翔小镇、西电“西安电子谷”、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沣东新城沣滨水镇这样的“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军工+开发区体制机制”“旅游+制造”“硬科技+风险投资”等模式和特征的特色小镇。
西安的许多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至高性和丰富性,要通过一批特色小镇的建设把西安打造成丝路文化高地和具有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地。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们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工业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养生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
国内外诸多成功的小镇案例给我们许多启示。法国普罗旺斯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圣地,它是由一系列知名的文化小镇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它的成功之处可以称之为文化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典。以农业为基础,以忘忧闲适为主题,以意境、文化巨人的魅力为基础,结合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如每年戛纳电影节就是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务。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充分发挥“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文化引领作用,主动做好“青瓷元素”融入产业,使特色小镇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
西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和近现代名人辈出,让历史文化融合现代化,这是西安市建设特色小镇的最大优势。比如,历史上长安县(包括合并前的万年县)曾产生了65位宰相,围绕这个历史文化题材的深度挖掘,就可以规划建设一个“宰相里”文旅创意小镇。要充分发掘利用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国际时尚文化元素,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氛围,围绕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出版发行、游戏动漫、影视传媒、文化娱乐,使特色小镇成为承载各类文化聚集、展示、融合、繁荣的文化特区。
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可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杭州梦想小镇,就以创新创业为主题,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为载体,以开放、包容、创新、服务的政务生态系统为支撑,以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为驱动,通过建设“众创空间”、O2O服务体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条,打造更富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帮助“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的大学生“无中生有”,使他们创业的“梦想变成财富”,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
要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最为优化的创业创新环境和平台。近几年,西安市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20多项改革试验,这些试验示范均可率先在特色小镇试点。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也要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用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大胆探索,大胆试验,走出新路。力争在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推出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特色小镇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要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机构来专业化的运作。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要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和动态调整机制,防止“拿了牌子不干事”和“拿了牌子干偏事”的做法。
(作者为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