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也是对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
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这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重大判断,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波动中下行,大致已持续7年时间,直到近几个季度才逐步趋稳,但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8年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回落到7.5%,如果扣除投资价格因素,已经低于GDP增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加快升级,2016年城镇常住人口户均已经达到1.1套房,房地产供需形势发生变化,同样,汽车保有量增速也在下降,保有量增速的拐点2010年就出现了,汽车的供需也在发生变化。但从供给端看,与“住行”需求对应的制造业,比如钢铁、煤炭、有色、石化、建材等陆续达到峰值,继钢铁、煤炭去产能之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千万千瓦以上。由此可见,再扩大产能,已经不适应市场供需变化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势在必行。
其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跨越“三大关口”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三大关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对投资的过度依赖,随着投资效率下降,要维持产出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扩大投资和负债规模,杠杆率就会持续攀升。可以看到,过去几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GDP所需投资在不断提高。与之对应,杠杆率也在持续攀升。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对43个主要经济体的统计,我国负债率的上升也是最快的。过度依赖投资和负债的发展方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的时候。同样,依靠工业产能增量扩能形成的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调整,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的增长动力也必须加快转换。
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途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要走“一小步、两大步”。“一小步”,就是用3年時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次报告并没有提“两个翻番”,而是强调要打好三大攻坚战,特别是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放在第一位。现在风险正在不断积累,包括影子银行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部分城市房地产风险等。打好重大风险攻坚战,也是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任务。“两大步”,就是新的两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同样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十九大报告作了具体阐释,梳理一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是一条基本方针。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一条主线。三是推动经济发展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五是建设一个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的经济体制,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较早阶段,我国主要是数量短缺,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是来自于填补数量缺口。未来的发展潜力主要是填补质量缺口。这个质量缺口就是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数量追赶时代转向质量追赶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写入了党的文件。
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而改革核心是两个重点领域。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产权不清晰就无所谓市场经济。有效的产权激励,才能使经济更有活力。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现在商品和服务市场化程度很高了,但要素的市场化依然有距离,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这些要素市场的问题有的看似解决了,比如劳动力市场,其实没有完全解决。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是什么?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比较强调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包括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放开服务业准入。同时,也强调要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相对来说,把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放在了更加优先的位置。涉及到的改革包括国有资本的授权经营体制,就是能不能向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直接授权,这是要深化研究的。这次提到“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并没有说国有企业,企业和资本这两个字的改动意义也是很深的,国有经济能不能更多的从企业形态转向资本形态,提高流动性。现在为什么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退不出来,厂房、土地、设备、劳动力,不能从过剩的领域退出来,进入到有需求的领域,这里面的体制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要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集团层面。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现在11个省市正在试点,按照国务院要求2018年要全面推开。再有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现在前端放开了,怎么样进行有效监管,这需要系统的改革。
第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次突出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我想这也是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符合的,没有强大的基础性研究,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强国。还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包括科技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涉及的改革议题,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转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低。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方面,绝大多数科研单位都是国立公有单位,科技成果能不能实行产权激励?教育制度改革,能不能放宽国外一流大学到国内合作办学的条件。现在全国有3700多所高校,地方本科院校能不能更多的向应用技术高校和职业技术教育转型?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的改革,主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三块地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入市。同时,还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第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次强调老少边穷地区放在优先位置,因为决胜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要尽最大力量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同时,还强调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的改革议题,包括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实施居住证制度,“三挂钩”制度即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和国家重点建设投入优先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市倾斜,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的成本分担机制;还有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改革等。
第五,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次强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还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涉及到的改革领域,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推开,服务业的开放要有一些实质性举措,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在陆续对外发布,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养老、医疗、幼育等都要扩大开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就是所谓的“境内关外”,有的地方已经在做方案。
第六,推进绿色发展。十九大报告专章作了阐述。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是一个重点,还要实施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涉及的改革议题,一是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还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原来主要是政府间的补偿,怎么建立一个市场化的补偿机制,这就涉及到水权、资源使用权、排污权配额和交易制度,这个需要继续探索。还要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制度,报告专门提了要设立专门的环境监管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