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的回归之途:电影《冷山》的结构主义阐释

2018-03-23 06:49朱壹
时代金融 2018年5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结构主义叙事

【摘要】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冷山》具有奥德赛一般的史诗结构,获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本文尝试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影片进行分析,从善与恶、人与土地、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等二元对立组合来揭示影片的结构;并探讨该片神话史诗隐喻中所影射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冷山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叙事 神话原型

电影《冷山》改编自美国当代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历时七年完成的同名小说,当时该作与《飘》并称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双璧”。影片以美国内战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士兵英曼逃离部队,历经险阻回到故乡冷山,与恋人艾达重逢的故事;而艾达在山影交错的这方土地上渡过了自己的蜕变时期,由一个典型的南方淑女成长为坚韧独立的女性。

影片通过双线结构来组织故事,“二元对立”的思维贯穿始终。清晰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永恒的母题——爱、战争与家园。剧中主人公英曼、艾达所引领的两条主线带出了一幅战争群像,不仅白描了战争的残酷性,还以诸种神话原型意象为隐喻,深入挖掘了人性,激发人们的思考。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人类的大脑是由二元对立组合的机制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运作的”,因此在我们从所要分析的影片中找出相对应的二元对立组合机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深层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内涵。通过以下对《冷山》中二元对立组合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影片的认识。

(一)善與恶

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是由一只野兔引入我们视线的,各种自然生灵在战火里都随时可能殒命。士兵英曼手握冷山带来的回忆,书卷和艾达的照片是他的理想,可是抬头所见却是炮火和血腥。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不仅从英曼和艾达的处境分别双线展开,还以回忆与现实交错的手法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明晰了故事的缘起。

善与恶是最为普遍的二元对立组合之一,在很多文本中我们都能找到这种关系。《冷山》的故事主线同样受该类道德观的主导,但又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以影片主角英曼为例,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在战事中他也被迫成为了一种异化的形象。在战争环境里,可以说英曼的杀戮都是为了南方的人民,但客观上,那也是在戕害生灵。直至他踏上了回归冷山的艰难旅途,他的灵魂和人性得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复苏。这是英曼内心的善恶对立,他本质的善以及身上血债、心中欲望所象征的恶的对立。同时在他的外部环境中,家园卫队、北方散兵、出卖自己的农夫都是恶魔的化身,英曼只有用信念去抗争,才能回归善的净土。

冷山恶势力提格的所作所为无不盖上了恶魔的烙印,但也会在露比父亲演奏的音乐中轻声跟着喝唱,那是心底短暂善性的流露。人性本就复杂,即便在战争中人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杀,影片展示的就是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绝望无助和身不由己。这不仅是善恶伦常的说教,也是对人性本真状态的坦述。

(二)人与土地

《冷山》的原著小说“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感情”而获得美国图书奖。这里的土地在广义上即指自然。“冷山”的秀美风光代表了给人以归属感的自然家园,宁静淳朴和谐。但是战争使人与土地分离,英曼为了参加内战而背井离乡,他随身带着描绘冷山风土人情的书籍,也象征着人对故土的眷恋。战争不仅造成了把人推离自己依恋的自然环境,还一手破坏了自然家园。影片里善良的老妇人萨莉原本拥有幸福的家庭,在冷山上耕种与收获,这是人与土地原生态的关系。战争开始后,民兵队长控制了这块土地,杀害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还对她施以酷刑。此时的土地上浸满了血污,人与人变得对立,人与土地变得对立。耕种难以继续,土地荒芜,萨莉日后的失语状态象征了这种对立关系所导致的人类内心的惶恐,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英曼在回家的过程中,经过一片玉米地,因为长时间的闲置,玉米长蛆异变,他想要用以充饥的时候还被追来的士兵侵扰,只能仓皇逃窜。人们耕种土地并且受到自然的滋养,可是战争人为地破坏了这种和谐。英曼不畏艰辛的回乡之旅、艾达与露比共同在冷山顽强求生,都传达了创作者心中的热望: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应该处在对立的状态,人们应该懂得回归土地,重铸自己的家园,尊重并且热爱自然。

(三)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

《冷山》中英曼曲折的回归之途是以恋人艾达作为主要动力,这段爱恋也是电影的主线。男女主角共处的时间非常短,没见过几次面也没说过多少话,但这份情感却贯穿了好多年。这也是影片中爱情传奇自身矛盾的地方,英曼与艾达相互了解不深,他们之间的感情基础似乎很淡;可是为了这份爱作出的坚守却显得出人意料的深刻浓烈。

如果我们把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解读,一切就变得可以理解了。个人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环境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是如果没有战争造成的这些突变,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我们来审视这段爱情会觉得他们略带盲目。英曼和艾达只不过是相当漂亮的一对佳偶,这样的爱情要么相忘于江湖可是怀念到老;要不然就是相濡以沫的同时也相互厌弃到老。《半生缘》中,张爱玲也是借顾曼桢之口道出了“人年轻的时候,总是要有些故事的。”很多的爱恋都是这样,没有那些波折,可能情侣成了夫妻,膝下有些儿女,复制平凡的一页;如若生出一些枝蔓,惘然错失,却成就一段传奇。《冷山》里的社会环境既是爱的绊脚石,其实仔细想想也正是这场战争给了爱情一个保质期。“淡淡哀愁伴春风莫名滋生,浓浓情恋随冬雪无奈流逝。”求生成为爱情的旨归,爱成就了一场灵魂的回归与救赎,在冷山虽死而得永恒。

二、神话叙事的隐喻内涵

《冷山》被誉为南北战争版的奥德赛史诗,因为该片同样是两条线索的并行推进:一方是男子充满艰辛的归乡之途;另一方是女人在故乡的坚守。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一再强调,在欣赏作品的时候,要“往后站”,也就是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不局限于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种叙述,而要将作品放在历时与共时的环境中,审视作品中的人物、意向、主题、叙述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寻找出共同的或不同的原型。在找到原型之后,还要进一步分析原型在作品中的变化运用,并且与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查作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移位运用。”[1]这种神话叙事的观念具有模式化和整体性的特点,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分析《冷山》时,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找出它的神话原型隐喻,从而理解它所影射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神话原型人物

《冷山》中的英曼与艾达的原型分别出自《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和英雄妻子佩涅洛佩。英曼就好像是一个走陆路版的奥德修斯,同样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后踏上了艰难的归乡之途。英曼一路所经历的困境和援助也能在《奥德赛》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具有神话的烙印。他们所遇到的恶魔都来自两方面,一面是外部的艰险,比如家园卫队的追杀和凶残的独眼巨人类似,英曼在河中遇到追兵扫射就好像海神疯狂的报复;另一方面是内部的欲望,影片中英曼在农舍中遇到的妖精一般的放浪妇人就似神话中塞壬的诱惑,惹人怜爱的寡妇萨拉也像是强留奥德修斯的卡吕普索的化身。而给英曼带来生机的牧羊老妇则代表了神话中设定的智慧老人的形象,给他带来物质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指引。

同时,留在冷山的艾达也像佩涅罗佩那般为生死未卜的英雄守着贞洁。露比有点像奥德修斯的儿子,协助艾达生存和抗争;相对应的,以提格为首的民兵卫队则相应地代表那些《奥德赛》中讨厌的求婚者和阻碍英雄归乡的神灵。

这些神話原型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此类形象在不同时空中的反复出现,呈现不同的变形和特质,传达的信息却是相同的。《冷山》中这些神话原型代表了一种亘古不变的善恶传统和人性选择。也正是这些鲜明的人物,帮助《冷山》较好地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以达到宣扬反战主题和坚持本性良知的主题。

(二)神话原型意象和母题

“冷山”本身就具有神话原型的隐喻意义,这一意象不仅是一处避世净土,还是心灵的家园。英曼在回归冷山的途中,被战争异化的人性渐渐得到复苏,灵魂得到了净化;他在战场受到的心灵创伤也在对家园的追寻中得到了治愈,这一意象也代表了“自然”对于人性的精神感召力,使英曼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而电影里的另一对重要意象“火”与“水”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火代表了欲望、光明、死亡、还有重生。影片中的灯光也是火的变形,农舍中炉火旁妖冶的妇人代表了欲望,萨拉小屋的灯光给了求生的英曼光明,而在灯下写信的艾达则把自己的希望投入笔尖。《冷山》中的篝火几次出现,火焰中的光明展露了新生的希望;而后来卢比父亲在雪地里用火取暖时,火焰则成为了死亡的预警信号;同样的,英曼历经艰难返乡后,在篝火前与爱人长谈,温暖动人,谁料次日遇险,天人永隔。只是对于此时的英曼来说,死亡也是一种救赎和灵魂的重生。而水的意象象征着净化、救赎和生长,可以变形为河流、海洋甚至于杯中酒。英曼与艾达初相识,艾达为他送上苹果酒;而后聚会中的相遇,户外大雨倾盆,他们避开人群交谈,彼此的情感也像积蓄已久的雨水般在心间倾泻如注。“水”预示了这段爱恋的潜滋暗长和曲折悠长。艾达父亲在表露了对她的愧疚后,在雨中安静离世,他的情感也在雨中得到了宣泄和释放。《冷山》里最具魔幻色彩的片段是艾达在井水里看到的英曼的归乡意象,英曼回到冷山后,竟然如水里的预言一般倒入雪地。这种以水作为占卜的桥段也是肉身死亡、灵魂重生的预兆。

神话的母题在片中多有涉及,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爱、回归和救赎。在爱开始的地方,遇到了战争的阻碍;又是以爱的名义逃离战场,踏上了回归的旅程,最终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此类意象和母题,超越了个人的经验,代表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沉淀。在战争中人性的沦丧与复苏,爱带人走上回归的救赎之途,这些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感受到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可以观览电影《冷山》较深层次的艺术魅力。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场以爱为动力的灵魂回归之旅,反战的主题、人性的思索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该片以自身的精巧结构、丰富内涵和道德感召实现了相应的社会价值,成就了一部经典传奇。

参考文献

[1]孙海一.《冷山》与《奥德赛》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9).

[2]刘聪颖.赏析电影《冷山》之独特艺术魅力[J].电影评介,2007:(19).

[3]洪春生.演绎.否定.推进——读解《冷山》的多层次意境艺术[J].美与时代,2004:(9).

[4]张丽娟.《冷山》的神话原型解读[J].电影评介,2012:(17).

[5]魏婷婷.避世的净土与心灵的家园:《冷山》之隐喻[J].北方文学,2011:(4).

[6]潘学权.重返家园的奥德赛——从生态美学视角谈《冷山》的家园意识[J].名作欣赏,2011:(5).

作者简介:朱壹(1990-),女,汉族,江苏苏州人,任职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结构主义叙事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