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兆阳
摘 要环境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发展以来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了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借助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目前阶段所了解的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方向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日常环境监测当中常见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计算机技术是21世纪以来应用范围最广的新兴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和信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能够借助计算机进行生活辅助和娱乐。在目前的环境保护领域,环境监测工程也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由此可见在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环境保护,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
1 环境监测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实现
1.1 基础数据的搜集
对于环境监测系统来说,为了能够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检测,需要通过信息采集设备对周边的环境信息进行搜集。这部分信息搜集的内容往往以数据的方式呈现。为了能够使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在环境监测系统当中,计算机对于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变体现了出来。通常来说,计算机技术可以使计算机主机与监测系统当中的信息传感器相互连接,通过信号传输的方式,将传感器所搜集到的环境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主机当中,计算机主机通过数据库的搭建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整理,通过处理器的分析,可以对信息数据当中关于环境的电场、磁场、无线电干扰等重要信息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结果的方式存储到数据库当中,作为历史信息供管理者调阅和检索。例如在一些新建的电气工程中,环境监测系统会将搜集到的环境信号回传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对电气工程周边环境的数据分析,得出十分准确的环境指数,从而对环境覆盖范围内村庄、学校等公共建筑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做出客观评价。
1.2 模拟分析
除了對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之外,在环境监测系统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模拟技术对环境数据可能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评估和预测。例如在变电站的环境监测当中,计算机可以对所获得的无线电参数、电磁辐射参数的变化过程进行统计,并利用拟合方式进行线性变化的模拟,从而对其变化规律做出总结。随后,对其变化过程中的数据内容和国家限制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客观准确地判断出以当前的变化规律,变电站环境在多久以后能够超过国家标准,依照这一预估,进行环境保护和问题处理。
1.3 预测区规划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系统当中具有模拟分析的特点,能够对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进行统计模拟,从而实现预测,因此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信息数据加工,通过环境信息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共同使用,来对环境预测区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估标准进行规划,从而出台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方案。
2 计算机技术解决环境监测系统问题
在环境监测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时长出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为了能够解决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管理人员使用了计算机技术。
2.1 污染源信号控制
环境监测系统在对污染源进行环境问题的数据分析时,往往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信号测量存在偏差,同时对于信号输入和输出设备的使用要求也较高。因此管理人员希望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污染源区域内的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系统当中一般采用自动监测设备来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在对污染源进行观测时,通过分别对环境监测中心和污染源控制端接通信号的方式,来实现二者之间的信号桥连,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计算机通过运算方式,能够实现对信号连接的控制,从而保证前端控制端和监控中心在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过程中保持一致,从而提升管理人员对信号数据判断的准确性。
2.2 数据的远程传输
在以往的环境监测系统当中,数据在进行远程传输过程中往往由于无线传输本身的技术问题,导致数据丢失,造成数据分析的错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环境监测系统逐渐更换了加密方法和无线传输协议,并借助中国移动LTE的方式进行数据资料的传输。在进行站点建设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加密方式,可以使用分布式站点建设,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对于环境监测系统来说,数据真实性大有改观。
2.3 提升扩充能力
环境监测系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后,实现了环境信息系统平台的搭建,运用平台优势,环境监测系统在投入运行后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扩充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监测中心在接收数据时允许静态IP地址的连接。静态IP地址无论在有线传输还是无线传输当中都有着突出的优势,其能够兼容不同的输出设备,使多种传输模式可以再环境监测系统当中同时应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环境监测系统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环境监测平台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平台建设更具功能性和实用型。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环境监测系统将深入挖掘计算机技术能力,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环境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国刚,赵岑,陈传忠.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03):4-8.
[2]付保荣.从雾霾天气谈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04):62-66.
作者单位
濮阳市油田第一中学 河南省濮阳市 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