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2018-03-23 10:58任春红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健康素养教育策略中学生

摘要: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是中学生必备的品格,但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而有必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高程度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素养;教育策略

“健康素养”是世界各国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当前,生命健康教育在国际上正成为一种潮流。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将“生命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但在一些落后地区影响甚微。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对于初中教育来说,如何把把生命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人格,显得十分重视。这就需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进而正确的认识自我、健全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相对较好,特别是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但目前一些中学生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念多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三观”还不够成熟,因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倾向,这也直接导致一些中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比如当前一些中学生家庭比较贫困,但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贫困,甚至出现了一些“仇富”心理,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由于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直接导致一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由于一些不良影响,导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上人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个别中学生由于错误的价值观而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等等。

二是生命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加大,家庭和学校更注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中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出来,甚至表现为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面对困难和情感困惑,无法调控自己的情绪,往往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或残害他人,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并危害社会;另外,禁毒教育、性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致使吸毒、艾滋病、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徒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与健康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三是道德素质不高。当前一些中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淡漠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个别中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在降低,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甚至一些中学生由于受到打击就出现过激行为,抗压能力十分薄弱。再比如当前个别中学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追求名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中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通过“校园贷”获取贷款进行挥霍等等。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各级各类中学应当更加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着眼于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健康化、规范化轨道。

一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性。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各级各类中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通过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开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比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协调机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也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融入到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当中,努力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中不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要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对于能够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流程,都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丰富。

二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性。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且也涉及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各级各类中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强化全面性方面下工夫,既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也要加强地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比如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人本性”教育模式,从中学生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应当强化心理疏导,使他们走出误区、更加向上;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则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等,真正通过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

三是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强化中学生的“知行合一”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教育,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比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中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引导中学生实践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新时代的楷模等等。

综上所述,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的“立德树人”目标,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要在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性、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三性”方面努力,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使中学生步入全面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致荣,张福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OL].华夏教師,2017(17):23.

[2]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7(06):70-72.

[3]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2(12):63-65.

作者简介:

任春红,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健康素养教育策略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优化护理首诊宣教内容对心血管患者阶段性掌握宣教内容的影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