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区域分布变化与民众福利增长

2018-03-23 12:23谢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谢琴

[摘 要] 运用Eviews 6.0计量软件,以2002-2012年中国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省际面板数据为依据,实证研究了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区域分布动态演变对民众福利增长的贡献及效应。结果表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经营规模均与民众福利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分年度和分省份检验表明,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在促进区域民众福利增长效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中国民营500强;国有300强;区域经济发展;民众福利增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51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3- 0127- 03

1 引 言

本文以中国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的分省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它们分布变化的民众福利增长效应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企业在推进民众福利增长效应上的差异。本文的政策启示意义在于,提高经济增长对民众福利的贡献水平,重点应通过打破国有企业垄断以提高其经济外溢水平以增加全民福祉。

2 变量、数据与模型

2.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使用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其中,民营500强区域分布情况来源于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以及全国工商联历年发布的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可以从中整理得到2002-2012年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的民营500强企业家数及其营业收入总额。为了对民营500强的区域分布变化情况做出全面解释,选取了以下两个指标进行考量:变量SM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民营500强企业的密度,用该地区第t年的民营500强总家数来表示;变量SR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民营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

同时,本文将中国500强中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的金融类企业剔除,按照营业收入总额排序取前300家企业,并将之定义为“国有300强”。按照民营500强的研究思路,设定变量SM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国有300强企业的密度,用该地区第t年的国有300强总家数来表示;变量SR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国有3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

在民众福利水平衡量上,选取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其替代变量。变量CZ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量NCit表示第i地区第t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数据也可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整理得到。

关于数据的价格处理,一般认为用可比价格处理比较合理,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不管采用可比价格还是当年价格,对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影响均不大,本文所收集整理的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2.2 模型设计

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本文模型应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以及尽量避免残差项的异方差性,本文均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形式进行分析。具体面板协整方程如下:

lnCZit=αi+β1lnSMit+β2lnSRit+εit(i=1,2…,N;t=1,2,…,T) (1)

lnNCit=αt+β1lnSMit+β2lnSRit +εit(i=1,2…,N;t=1,2,…,T) (2)

3 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 6.0统计软件,对模型分别进行估计,由估计结果可知,模型中的R2值均在90%以上,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前文对模型选择的合理估计。

3.1 国有300强与民营500强比较研究

在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国有300强企业高于民营500强6.18%;而在农村地区则表现为民营500强企业高于国有300强1.31%。统计显示,国有300强和民营500强营业收入总额比在2001年为10.61倍,到2012年下降为4.06倍,尽管差距逐年缩小,但国有300强营业收入在中国500强占比仅由2002年的86.36%略微下降为2012年的84.27%,前者比后者经济规模上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从逻辑上讲,国有300强营业收入总额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民众福利效应应该远远强于民营500强,但从表5和表6的数据来看,这种经济规模优势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民众福利提高效应上并未得到足够充分的显现。国有300强的效应是否可能被低估?本文对二者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的效应差异进行分年度和分省份检验,以期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估结果。

3.2 分年度实证分析

较之于国有300强,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变化无论是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还是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都有更强的效应,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强烈,基本上位于0.3~0.4的区间内;而国有3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最为薄弱,基本上处于-0.1~0.1范围内。同时,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的影响系数,在2002~2012年各年里基本上可以通过检验,且大多在1%和5%的水平上顯著;而国有3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除了在2007年对区域人均GDP的影响显著以外,其他均不能通过检验。

国有300强何以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效应上比民营500强要弱?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当前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处于高度垄断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内循环性质,经济和福利外溢效应严重不足。譬如,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上缴中央财政而又全民分享的部分极少,而中央财政向国有企业的投资引起的乘数效应只能在体制内“打转”,并未最终转变为惠及全民的福利。而其运营具有高度市场化特征和高度开放性的民营企业,其发展引起的经济和福利的外溢效应更强,对民生改善的贡献水平更高。

3.3 分省份实证分析

对于不同省份来说,民营500强与国有3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变化对民众福利增长的影响程度也是明显不同的。具体而言,对于浙、鲁、粤三个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很高(樊纲等,2003)和桂、云、新三个边疆省份,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变化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都要显著高于国有300强企业,这是因为,浙、鲁、粤三省民营500强不仅分布集中,而且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强,主导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至于桂、云、新三省区,因为地理位置对大型国有企业并无吸引力,国有大企业在这些地方发展的并不充分,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因此民营500强在这些区域的影响也要强于国有300强。相反,对于京、晋、辽、沪、冀、豫、皖、赣这些国有经济分布的重点省份,国有3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的影响程度均高于民营500强,撇开京沪两个直辖市不谈,这些是上述地区总体经济活力、市场化程度以及民众福利总体水平比不上浙、鲁、粤的原因所在。剩下的12个省区,国有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惠及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很少,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城乡居民福利的增长相对比较平衡。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揭示了民营500强企业和国有300企业对推动区域民众福利增长的贡献及其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民营500强及国有300强营业收入与民众福利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企业分布密度与民众福利增长却呈现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企业数量与其经营规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企业规模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但从分年度检验来看,较之于国有300强,民营500强企业都表现出更高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分省检验结果显示,国有300强发展对民众福利增长的贡献在城乡区域之间出现严重不平衡,国有垄断企业并未对广大农村居民的福利增长带来应用的贡献,而这些省份也正是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广大乡村区域发展滞后的省份。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作为各行业领军者的以民营500强和国有3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福利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大企业战略”应该成为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的“国家战略”。

其次,民营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中坚力量。较之于具有“经济福利内循环”性质的国有大企业,经济外溢水平更高的民营大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上都表现出更高的有效性和推动力。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特别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要想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实施“民营企业成长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最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和要害在于促进广大农村民众的福利增长。因此,在中国生产力布局特别是企业的布局中,要大力加强乡村区域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其产业承载能力,聚集产业资源,推进产业合理布局,使广大农村民众更多地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獻

[1]魏杰,刘延平.大企业:21世纪的主导力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邵雷.大企业与经济增长——理论说明与国际经验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黄鑫.大企业对江西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企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浅析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
强化航海类高职院校和港口企业合作,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试论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推动“柳来河”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及实践机制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