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誉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好恶爱憎、喜怒哀乐等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教育目标,借助具体的教育活动,推动学生情感向积极方面发展,从而使得他们产生更为高级与新的情感,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思维方式。
一、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提高情感教育效果,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方案可较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从而使得他们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好地领会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情感,促使他们更高效地分析教材、学习教材及运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将悬念式导入方式应用到新课导入环节,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皇帝有什么爱好?”“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个小孩与一个大臣所看到的皇帝的新装会有巨大差异?到底是谁在说谎?”接着这一系列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使得他们在解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认识到应该做一个敢说实话且正直的人,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恰当引导学生情感发展
恰当引导学生情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情感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能有效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做学生情感的向导与引路人,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引导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理论修养,将情感教育当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对待。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保持满腔热情,就很容易让学生与自己产生情感共鸣,并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时,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恰当的引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将斑羚在遇到人类追杀时跳崖逃生过程中,选用了牺牲老弱、挽救少壮的无私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聆听教师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到教师对斑羚的做法及人类行为的态度与情感,从而受其影响,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并高度认同教师的情感,进而将教师渗透在诵读中的情感转变成自己对该事件的情感,最终形成“善待动物、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观念意识。
三、努力营造积极教学氛围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都具有非常感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依据具体的情感教育需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营造出适宜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该教学氛围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自觉地将自己想象成教材中的某一个角色,从而更加真切地感知该角色的思想与情感,进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出车站离别的情境,配上恰当的背景音乐,并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所,留下的只是脚步、背影与送别者的思念,大家有没有到车站送别的经历,当时是谁送你的,或者你送谁的?你可以回想一下,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很自然就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快速地回忆与思考,从而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与教材内容做比较,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總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大胆探究与创新情感教育的措施与方法,努力优化教育质量与效率,最终促使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玉生.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学周刊,2015(9):221.
[2]范国文.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学教育(下旬刊),201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