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会
(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80)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发展,导致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发达国家纷纷打破以往的教育体制,一批应用型高等院校不断涌现。当前以计算机为首的高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以往工业化时代的技术特征产生了重要大改变,生产技术从有形变为无形、生产模式从自化动变成智能化,由于这些技术的进步,对生产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应用型大学往往师资配备不充足,以教学教案书面为主,实际操作课程比例较小,导致毕业后与社会脱轨,学生思想观念转变,只为上大学而不考虑上大学以后的事情,经济发展方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必然会对人才的结构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
应用型高校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工程性和实践性较强。以就业为导向对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是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过来人”通过课程设计、建立教学模型,将实际经验体现在通信工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掌握市场需求。要根据就业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分为技术型、工程型、学术型、技能型。学校应注意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建立,从而提高学校及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专业定位上,高桃应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本校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拥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就业环境的变化。
就业方向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拟定所缺岗位,学校可针对培养给予学生专业的就业指导。
“专业理论基础牢固、支手实践能力突出、个性综合素质较高”为培养目标,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信工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有较强适应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是接纳并应用人才。只有将供需双方做到无缝结合,才可以实现校企的有效对接。
通信工程是我国的新兴专业,授课教师通常比较年轻,很少教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所以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为了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高校应采用校企人才互换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高校可派遣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学习和参观访问,进一步明确企业及市场对用人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确定学校课程改革方向的设定。高校可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教授实践课程,给学生们讲解企业一线的工作流程及用人需求,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方向。另外高校还可参考行业用人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的是使高校输出的人才更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参与专项课题研究的机会,让学生与企业的研发团队进行合作参与项目研发。学生可以在企业员工的带领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设备研发方面的知识、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技巧。
通过研究多所高校的教学计划发现,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较少,随着我国通信工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学生起码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水平要高于其他专业。
高校还应增加相关选修课程,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的应用能力进行强化,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学校可采用模块方式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本科四年时间里采用“1+1+2”的培养模式“1+1”在一个共同教学计划体系下,到了后2年学生可自主选择相应模块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确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联,确保所学知识应满足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到岗位变换和发展的需求,体现学生通识、通才能力的特征。
目前互联网与计算机被各领域广泛应用,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可建立通信工程专业网络实训平台,学生可通过实训平台进行简单的技术实践,对实践机会的缺乏有很大的补充作用。
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试卷为主,一分定天下的原则,考核方式的改革:综合实践能力测评加上各类实践活动或有奖竞赛活动来评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与专业知识。
尽管现阶段通信行业岗位需求很大,但高职、高薪的岗位还十分有限。就业规划课程应灌输整个学习期间。了解社会所需人才,了解企业用人的基本标准,有助于大学期间明确自己要如何努力,给自己以目标。其次,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避免学生眼高手低;拓宽学生的就业道路,指导学生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要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
[1] 胡瑛,王迎旭.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