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达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8-03-23 19:44缪凯许敏
长江蔬菜 2018年7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达州达州市

缪凯 许敏

导读:“十二五”期间,达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迅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数量增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极大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如产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重侵蚀,产品供应链碎片化、分割化问题严重,设施农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等,这些都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为此提出优化经济作物产业布局与结构,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农业服务主体,引导涉农平台有序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作物产业体系。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有效破解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的困境、产品阶段性与结构性短缺、质量安全、农业生态不可持续等问题。探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达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保障人民健康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1.1 达州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迅速,通川区青脆李,渠县黄花、柑橘,开江莲藕、竹根姜,大竹藠头、香椿、苎麻,宣汉食用菌,万源富硒茶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数量增多,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同时暴露出生产水平低,品种布局不合理,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加工滞后,效益低等问题。

1.2 产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重侵蚀

近年来,随着人工、土地成本的上升,加上达州市农业小规模、细碎化的经营格局以及分工不足,导致效率低下、农产品成本高昂,盈利空间小。部分时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因市场价格低,采摘成本高,农民不愿采摘的现象屡见不鲜。

1.3 产品供应链碎片化、分割化等问题严重

随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达州市农业价值链低端化的现象明显,已跟不上城乡消费结构升级步伐,阶段性供给过剩和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特别是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供给不足。2011年以来出现了渠县土溪镇万亩辣椒滞销、通川区东岳镇柑橘0.4元/kg无人收购、大竹全县1 000余t藠头滞销等伤农事件,严重制约了达州市产业进一步发展。

1.4 设施农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设施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手段。目前达州市设施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6年底,设施蔬菜面积6 200 hm2,仅占耕种面积的6%,且建设不规范、设施不成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据统计每年全市受洪涝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受损面积达6 667 hm2,经济损失上亿元。

2 达州市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目标

达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着力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引导农民念好“山水经”,唱好“生态戏”,打好“果蔬牌”,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粗放生产向绿色生产、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转变。

大力实施“百亿蔬菜”产业工程,着力推进“三区三带两基地”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川东北特色商品蔬菜基地和秦巴地区蔬菜产业强市。强力推进富硒茶产业“双百”工程建设。推动富硒茶叶“一带两核四区十园”建设。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围绕达渝高速公路沿线6 667 hm2优质蚕桑产业带,精心实施省级蚕业发展项目,着力建设标准化蚕桑基地1 867 hm2。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着力构建渠江流域2万hm2柑橘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名优水果333 hm2。建设产业链条完整的“川东药谷”,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配套建设大宗中药材良种培育繁育基地167 hm2,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3 加快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对策

3.1 优化经济作物产业布局与结构

充分发挥达州市“源于巴山,富硒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规模生产。加强基地沟渠路池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绿色防控技术等提高基地专业化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和品质特点,着力培育达州地域品牌,争创名牌产品。重点抓好渠县黄花、开江竹根姜、黄金黑木耳、万源富硒茶、达州青脆李、达州乌梅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牌。努力打造精品品牌,让达州地方品牌走出达州,响彻四川,名扬四海。

3.2 培育新型农业经意主体和各类农业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结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引导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种植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优先发展。组建行业协会、经销机构、经纪人队伍及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升市场流通能力。结合供销社、邮政电信、金融部门等优质高效的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能力。构建 “新型经营主体+各类农业服务主体+普通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

3.3 引导涉农平台经济有序发展发挥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领航作用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达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一是搭建全市产销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开发达州市经济作物数据分析平台、产地信息采集系统,对全市经济作物的产地行情、种植大户、品种、供求情况、生产进度等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汇总、分析并分类发布,形成达州市经济作物产地信息发布机制,及时指导农民调整生产,引导销售。二是搭建大型电商交易平台,建设电子交易市场,将传统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货交易、国际贸易等有机融合,构建统领全国的统一大市场,实现达州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3.4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作物产业体系

通过结构调整创造新产业、新品种、新需求,将过去的只卖产品,拓展到卖风景、绿色、生态、观赏、养生等更广的范围。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依托达州优良的生态资源,统筹规划整合,形成“多规合一”有效衔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带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达州达州市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吉尼斯世界纪录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