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进
(福建省三明市第四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新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时1,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问1:大家会算出等式2□+1=5中“□=______”.
生:大笑,2.(响亮回答)
师问2:比如,这个等式2□+1=□+6中“□=______”.
生:(一会儿)5,5,5,……(声音不断传出)
师:很好,这两个问题卡不住你们,下面我们再来几题,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
生:□=2,△=1.
师: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提问甲)
甲:先算出第一个式子中□=2,再把□=2代入另一个式子中求得△=1.
师:大家都是这么想吗?
生:是.(声音有点不够响)
师:想不想再来一题?
生:好!
生沉默,继而互相交流.
师巡视解答情况.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3,△=2.”但大多数还未解出.(再过几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
乙:我发现第二个式子可得□=1+△,代入第一个式子算出△=2,从而□=3.
师: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丙:老师,我是猜的.(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很好,猜出来也是本事,大家都可以猜猜.
丁:我是由第一个式子得□=5-△,代入第二个式子中得△=2,从而□=3.
戊:老师,我发现两个式子相加,2□=6,所以□=3,△=2.
师:大家看看果真如此吗?这名同学好眼力,你们看出来了吗?还有吗?……
师:首先,我要表扬这几名同学,以及算出来的其他人,没算出来的也没关系,听了他们的算法,你们有所收获吗?其次,你们笑猜出答案的同学,“猜”也是一种技巧,数学中很重要,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最后,其他同学加油,我们还要继续吗?
生:想.(没算出来的学生跃跃欲试,机会来了)
生:哇,这么难.(学生思考中,师巡视指导解答)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上完了,方法也教了,你们也学了,不是吗?
生:老师,我们不明白,你能讲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吗?
师:好,大家注意听讲.如果将上述几个式子中的“□,△”用字母x,y示,大家能得到什么?刚才我们知道前两个方程组的解,也了解如何求,那么如何正确求解呢?讲解例题:
①
②
解由①得2x=5-1,x=2.
把x=2代入②中得y=1.
①
②
解由①得x=5-y.
③
把③代入②中得(5-y)-y=3,y=1.
把y=2代入③中得x=4,
反思1 激发兴趣
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课数学情境的创设从形式走向实质,将方程中的x,y先用图形“□,△”来表示,让学生认识如何求“□,△”值的过程,转化成抽象的含有字母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参与,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反思2 形式淡化
注重实质,形式适度.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讲解:概念→例子→练习,而新课程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等式算数入手,再过渡到较为复杂的题目,出现了不会解决的问题,从而发现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自然讲解抽象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其实用含“□,△”图形等式求数与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反思3 新旧结合
本课的教学,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探究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的关键在于消元,二元转化成一元而已.本课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了解求图形中“□,△”的值,再到抽象的问题,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不会那么难理解与掌握.
反思4 留下“尾巴”
反思5 数学课到底教了什么
数学给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是什么?忘却了所有的数学概念、公式与原理之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写下了“数学好玩”,数学好玩在于它的实质,而不在于它的形式.本节课的入手之处就在于“好玩”,学生从实际动手中发现数学的本质,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数学知识,再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愉快的教学中完成授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