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裕
陈松蒲一生可谓坎坷传奇,幼时患小儿麻痹,两岁起就与轮椅为伴,但她将“拼搏”两字演绎到淋漓尽致,先后创办“三个全国第一”:1987年创办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的电话交换台,解决当地“通讯难”;1991年创办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的邮电所,解决当地“通邮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2003年她出资创办全国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的敬老院——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15年来,陈松蒲呕心沥血,愿做老人“金手杖”,先后奉养1000余名老人及残障人员,为60多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65岁的陈松蒲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家庭。一岁半时患上小儿麻痹,父母背着她去上海、南京、长春等地治疗但无济于事。在父母的眼泪和哀叹中,小松蒲开始坐上轮椅。陈松蒲没有怨天尤人,凭着乐观心态和顽强意志,迈过生活一道道坎坷。1973年,她走上工作岗位,是街道企业一个清纱工,“他们叫我残疾人,我当时就想怎么能残而不废!”人生征途,陈松蒲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闯劲。“我是1987年下海经商的,因为我不如大家,所以笨鸟先飞。”她开办全国第一个残疾人经营的400门电话局,获取人生第一桶金。1991年又创办残疾人经营的邮政代办所,有了一定积蓄。
陈松蒲是个充满爱心的人,生活中她看到不少老人和残疾人因为缺乏关爱,活得苦和累,于是,冒出一个念头,决定办一家养老院,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几经考察,2001年7月,陈松蒲相中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一处1000多平米的住房,清静、幽雅,适合办养老中心。然而,她那点积蓄太少,购房子买设备根本不够。陈松蒲只好暂时作罢。到了2003年初,急着办敬老院那颗躁动的心,让陈松蒲再也等不下去了,她咬牙把资产以50%价格“押”给银行,贷出一笔款。“你把全部家当‘当’了出去,如果此举失败,大半生积蓄不就打了水漂?”亲友替她捏着一把汗,可陈松蒲“一意孤行”,为实现理想,她豁出去了。
凭着一辆轮椅、两只拐杖、三条腿(支架),陈松蒲东奔西走,筹办养老院。2003年5月,“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正式挂牌,首期推出38个房间。陈松蒲郑重承诺:收费低于其他养老院20%至30%,并对困难孤残老人实行减免照顾。为老人提供宾馆式设施,医院级护理,家庭样温馨,儿女般呵护,让每位来“中心”入住的老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松蒲”护养中心一开张,就受到老人热捧,38个房间不到一月被抢购一空。这里窗明几净,空气新鲜,彩灯温馨,寝室里电视、电话、呼叫器应有尽有,健身房里老人欢声笑语。院内还有浴池、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陈松蒲每天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先去厨房看看为老人准备的早餐,然后在餐厅听听老人对饮食的意见,从餐桌剩余饭菜判断老人喜好,以便及时调整饮食搭配。随后去老人房间巡查,安排员工护理。她还陪老人聊天、娱乐、健身,并针对每人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一直忙到深夜11点才回家。
78岁的李老,最初抱着“试试看”心情来的,可一住下就不走了,甚至春节都不愿回家。他说,这里硬件和软件服务都超过其他养老院。“硬件”,就是环境比老人自家好;“软件”,这里的护理员比老人自家儿女还亲。李老儿女嗔怪道:“咱家老爸被陈院长‘护养中心’给粘住了。”有好几个老人都和李老一样,刚来时想“探虚实”,看情况再决定,但住下都舍不得离开了。
陈松蒲平时出门开会或办事,总不忘给老人带些特产,北京糖葫芦、天津麻花、广东腊肠、四川牛肉干等。连各种节日也不错过,即使出差,也不忘老人,母亲节时身处外地打电话订花给各位妈妈,老人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陈松蒲护养中心正门有副对联,上联:替天下儿女尽孝,下联:为众多家庭解愁,横批:给政府分忧。陈松蒲更是秉承“助老人幸福每一天”愿景,15年来每天兢兢业业实践她的诺言。
西丰县86岁的袁素云无儿无女,2011年外甥把她送来。平常,她最怕别人说她没儿女,陈松蒲就认她为“干妈”,每天都同袁妈妈贴一次脸,袁妈妈乐得满脸都是笑,觉得自己有“女儿”了,遂把后事托付给陈松蒲。一次,陈松蒲因事外出,袁老太显得特别失落,每天站在大门口盼“女儿”回来。回院那天,她一下抱住陈松蒲不放手,眼角闪出泪花。陈松蒲特意替她买了绣花鞋――寿鞋,谁知她一看特喜欢,马上穿上,而且美滋滋见人就问:“好看吗?院长买的,也是我女儿买的。”袁老太高兴得简直跟孩子似的。84岁的国大爷一年失去3位亲人,他精神崩溃,在家天天又骂人又砸东西,儿子没办法,将他送到护养中心。老人刚来时,骂人、打人,陈松蒲和护理员陪了他3天3夜。一只小猫跑来,老人两眼放光,陈松蒲立刻跟别人要了一只送给国大爷。老人有了喜欢的伴儿,慢慢安静下来。
李桂兰老人由于前些年出门丢了几千元钱,一时想不开精神上留下病根。疾病不但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她刚来“中心”整天不睡觉,无论什么安眠镇静药都不管用,面容憔悴,身体无力,走路歪歪斜斜。虽然护理员很疲惫,但没有一个埋怨的。陈松蒲坚持每天找李阿姨谈心,给她做心理疏导,夸她漂亮,逗她开心,晚上还陪她一起睡。加上“韩国留学生红十字义诊团”给李阿姨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李桂兰睡觉比原先好多了,饭量也增了不少,走起路来显得轻盈。“每次说起陈院长对她的关心,李阿姨眼睛都会湿润。”护理员小张说。
“中心”有个马奶奶95岁,有人以为她糊涂了,其实头脑很清晰。陈院长看她,她满脸堆笑,可有时女儿来了她却理也不理。一年过春节,她说什么也不回家,儿子左劝右劝,“除夕夜”总算回去了,但刚过初二就要回院,儿女怎么说都不行。有次马奶奶病了,饭不吃,药不服,也不让打针,谁劝都不听,只见陈松蒲堆满笑容,细心劝解,亲自喂水喂药,马奶奶乖乖服从。儿女埋怨:“陈院长来了什么都行,怎么不听我们的?我妈欺负人。”经过几天精心调理,马奶奶身体恢复。都说血浓于水,可这情比血还浓。
沈阳某高校讲师老邬,因为妻子没文化,二人缺少沟通,感情疏远,妻子对他产生嫉恨,用浓硫酸泼瞎他双目。2013年,六十多岁的他来到护养中心,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心态失衡。他总怀念过去的美好岁月,不承认自己是盲人。尽管“中心”服务到家,他毕竟看不见,十分痛苦。他在箱子里藏了两瓶安眠药,一次被陈松蒲发现大吃一惊,她夺过安眠药,“责怪”又心疼地说:“邬老师啊,你这是何必呢?我也是残疾人,咱要好好活下去!”此后,陈松蒲请来盲人朋友给他现身说法“人盲志不盲”,对他激励很大。同时,陈松蒲要求全院员工给邬老师以温暖。她让员工闭上眼睛干5分钟活,体会邬老师心情。集体的爱心“暖化”老邬那颗拔凉的心,让他走出阴影变得坚强。他经常给大家讲幽默故事,大家笑,他也笑。
回民孤独老人刘殿祥由于糖尿病综合征入住“中心”,陈松蒲几次带他上医院治疗,不仅费尽心血,还垫付医药费。刘殿祥病故后,陈松蒲冒严寒跑社区、上清真寺,最后到回民公墓为他立碑下葬,整个丧事按回民风俗进行,受到清真寺和社区干部居民好评。
“中心”有位卓大爷,一生未婚,没有亲人。病重期间,陈松蒲一面积极找医生为他治疗,一面教育员工多做临终关怀。从精神安慰到生活照料,每天她都亲自到卓大爷床前,摸摸脑袋,看体温高不高,盖盖被,问冷不冷,用实际行动为员工对临终老人关怀呵护做出榜样。一天深夜,噩耗传来,卓大爷离开人世。陈松蒲开着残疾车,走在漆黑路上……清洗、穿衣、送殡仪馆,安排的井井有序。火葬场工作人员看到陈院长拄着拐杖亲自到场为老人送行,深受感动。陈松蒲含泪说:“卓大爷无女无儿,我就当他亲人来送送他。”
“像孝顺自己父母那样孝顺老人,像照顾自己孩子那样照顾老人”,这是陈松蒲对所有护理人员的要求,她就是最好的践行者。陈松蒲身边有个本子,记着入住“中心”每个老人的生日。生日那天,她都是早上把一碗长寿面,一束鲜花送上,中午让员工拿来蛋糕,和老人共度生日。每逢母亲节、父亲节,陈松蒲会把鲜花摆在几位孤寡老人床头,让她们感到,她就是老人的孝顺儿女。
凡到过松蒲博爱护养中心的人都会发现:这里服务水平上档次。无论老人怎样“刁难”“使性”“发脾气”,员工始终彬彬有礼,笑容可掬,耐心周到,在辽宁堪称一流。“中心”拥有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队伍,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养生保健等专业人才齐全。
陈松蒲是“创业狂”,也是“学习狂”,为创办敬老院作了大量知识储备。48岁时她考上研究生。2002年取得高级会计师职称,2003年3月又学习心理学,2004年8月去北京学习营养配餐,同年9月,她参加北京全国老人院院长为期一月的培训。相继取得心理咨询师、营养配餐员、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这些都为她当称职的“院长”,为护养中心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58岁时,双腿不便的陈松蒲还学会了开汽车,员工啧啧称奇:“咱陈院长真不简单呐!”
有人可能猜想,护养中心服务员会不会是从大宾馆高价聘来的,其实,她们都是陈松蒲培养调教出来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陈松蒲从锻炼员工发言开始,渐渐教会社交礼仪,护理知识等,“这样再给老人服务,就不是简单干活了。”服务员何桂芹来自辽西农村,一次碰到离休干部、沈阳某高校副校长凌海波突发脑血栓入院抢救,院里派她去护理。经抢救凌老醒来,半边身子不好使,大便干燥,他既烦恼又羞愧,吵闹着要回家。小何看出他的心思,耐心劝说,并且戴上橡胶手套一点点给他往外抠。凌老感动得流下泪说:“我的儿女都做不到……”小何还给凌老讲农村有趣的小故事,常把老人逗得开颜大笑。很快,凌老康复,他感慨说:“陈院长培养的服务员顶呱呱!”
梁小娟从医大康复专业毕业,2013年应聘到松蒲护养中心。陈松蒲鼓励她:你是“中心”骨干,这里虽是小单位,却有你施展才华的空间,能结合你的专业在老年病康复方面作出探索研究。陈松蒲安排时间,支持小梁参加国家康复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小梁如愿以偿。不久,护养中心住进位美籍华人,患有糖尿病综合征,臀部褥疮。她每天除了为老人做医学护理倒尿、冲洗膀胱、打胰岛素外,还为老人做生活护理,接屎接尿,擦洗身子,小梁从不嫌脏累。她还用英语跟老人聊天。两个月后,老人病情明显好转,胰岛素不打血糖也不高,褥疮也好了。儿子儿媳从美国飞来看妈妈时,高兴得不得了。夫妻俩来到陈松蒲办公室连鞠三个鞠!拿出3000元谢院长,陈松蒲拒绝了。
很多老人入住“中心”后,精神好了,病减轻了,连皱纹都浅了,来时躺着的,现在能站起走路。“真应了三分有病,七分养病的俗语;而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太重要了。”老人们笑哈哈地说。“我们这里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做操,不能站起的老人就做手操,还有各种棋类、卡拉OK、老年舞、乒乓球、京剧评剧欣赏、折纸、剪纸等。很多脑退化症老人喜欢孩子,我出差时给他们买了很多“洋娃娃”,他们拿到后注意力会转移,心态变好。”陈松蒲说的神采飞扬。
2010年开始,陈松蒲着眼把“居家养老”服务做成品牌,先后为居家老人输送养老护理员500余人次,开展上门送餐、保洁、洗澡、医疗等多项服务,深受居家老人欢迎和信赖。辽宁实验小学一位原副校长因患脑血栓不能自理,其爱人因心脑血管病卧床,家里更有一个半痴半癫儿子无人照顾,女儿因双胞胎子女迎战高考,疲于奔波照应。副校长家庭生活完全乱套,遂向松蒲护养中心求助,“中心”立即派员工去老人家对脏乱不堪的环境进行清扫,提出解决方案,将老人老伴接到护养中心,又派一护理员进行居家服务,使这一家人摆脱无望的生活困境,让老人一对外孙女顺利考上理想重点大学……许多类似家庭,都得益于松蒲护养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摆脱忧愁与烦恼。
创办护养中心15年,陈松蒲充当老人“金手杖”义无反顾,为“中心”发展,将经商时置办的7处房产先后卖掉,累计为贫困孤残老人减免费用30万余元。“我曾经住简易车库六年,潮湿寒冷,关节都肿了。条件虽苦,现在总算有点成绩,这也值了。”而作为单亲妈妈,陈松蒲还将女儿培养成一位世界女子拳击冠军,成了她一生中的荣耀,女儿对母亲的坚强和爱心则赞叹不绝,引以自豪,成为向上冲击的动力。平时一有空,女儿就到母亲的护养中心帮忙。陈松蒲获得荣誉颇多:“中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等。荣膺2016年度全国十大正义人物!护养中心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
“中心”有不少患脑血栓、脑出血或因病致残老人,“我的养老机构今后定位是为高龄失能老人服务,养医双管齐下。”2015年6月,年愈六旬的陈松蒲和院里两名骨干赴荷兰学习脑退化症老人护理和治疗……2016年10月,陈松蒲投资500万元,在沈阳铁西区建起“松蒲护养中心”总部,专门吸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并与沈阳医大二院挂钩,由专家医生定期上院指导,提供治疗服务。
如今,“松蒲”在沈阳市设立4家分院,共经营面积6000多平米、床位愈700张,设有医疗康复保健中心、休闲餐饮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居家服务中心等,可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档次、不同习惯老人的照料。发展为集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心理疏导、康复医疗、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养老机构。
“松蒲博爱养护中心是生命的守护神。我一定要坚守这块阵地,提升老人生命质量,延长老人生命时间!”陈松蒲沧桑的脸庞掠过一丝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