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王元芬
随着音乐治疗在听障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许多研究成果表明音乐对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认为节奏教学能够使人工耳蜗植入幼儿关注外界的声音或身体刺激,养成主动探寻外界声音的习惯,学会辨听声音,进而发展言语感知和听辨能力[1]。儿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儿歌和童谣是听障儿童发展口语的基础,也是母语输入的最好方式[2]。同时儿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儿童语言、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听障儿童的听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心智发展水平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异,所以在听障儿童教育中,儿歌仍然处于一种边缘化位置,不被教师、家长重视,其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调查儿歌在听障儿童教育中的现状,找出听障儿童儿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儿歌教学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建议。
本研究随机选取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教师110人参与调查。
本研究采用笔者自编的《听障儿童儿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情况、儿歌教学频率、教师对儿歌的理念、儿歌教学方法、听障儿童儿歌学习方法、儿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儿歌来源及儿歌教材编排等信息,从不同维度探讨听障儿童儿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听障儿童儿歌教学策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10份,有效回收率100%。
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公办机构教师80人,占72.7%,私营机构教师30人,占27.3%;42.7%的教师担任集体课教学,46.4%的教师从事单训课教学;69.1%的教师工作时间不满5年,工作年限6年以上的占30.9%;所调查的教师受教育程度以本科居多,占53.6%,非师范类教师占25.5%;所学专业以教育类居多,占71.8%,其中学前教育占32.7%,特殊教育占19.1%。
3.2.1 康复教师儿歌使用频率 31.8%的教师每周进行1次以上儿歌教学,36.4%的教师每月进行1次儿歌教学,23.6%的教师每学期进行1次儿歌教学,8.2%的教师从不涉及儿歌教学;52.7%的教师认为听障儿童一学期掌握儿歌的数量不到3首;70.9%的教师最近1个月儿歌教学2次以下,只有29.1%的教师组织儿歌教学3次以上。
3.2.2 康复教师对儿歌的认识 表1反映了教师对儿歌教学的宏观认识,仅有5.5%的教师认为儿歌对听障儿童有促进作用。表2反映教师的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认为儿歌具有促进语言表达、情感教育、习惯培养、发展想象力和听觉能力等功能的教师占绝大多数。
表1 儿歌对听障儿童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3.2.3 康复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儿歌教学中,84.5%教师选用边诵读边动作的方法,50.9%的教师选用多媒体教学,44.5%的教师选择吟诵的教学方法,选择较少的是边诵读边打击乐伴奏和即兴创作的方法。
3.2.4 康复教师对儿歌教学的担心 进行儿歌教学时有54.5%的教师担心幼儿听不懂和不会说,45.5%的教师担心幼儿不感兴趣或自己不会使用教学方法。
3.2.5 康复教师儿歌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 表3反映了儿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选择最多的是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剩余认为幼儿不配合和不会说。
3.3.1 听障儿童熟练掌握儿歌的渠道 本次调查显示,教师认为听障儿童最熟练掌握儿歌的渠道来自教师,其次是家庭。
3.3.2 听障儿童最喜欢的儿歌学习方式 调查显示,58.2%的教师认为听障儿童最喜欢的儿歌学习方式是边诵读边做动作,20%的教师认为听障儿童喜欢运用多媒体学习,而有节奏的朗诵和边诵读边打击乐器的方式在听障儿童儿歌学习中并不受欢迎。
3.3.3 听障儿童最容易掌握的环节 表4显示,听障儿童在儿歌学习中最容易掌握的环节是表演,其次是表情和语言节奏,儿歌内容则只占3.6%。
3.4.1 教材中适合听障儿童的儿歌数量 本次调查显示,认为适合听障儿童学习的儿歌数量比较多的占30.9%,认为比较少的占69.1%。
3.4.2 教学中儿歌的来源 对康复教师所选儿歌来源进行调查,其中35.0%的教师选择的儿歌来自于康复机构教材,31.8%的教师利用自选教材挑选儿歌,29.1%的教师选择网站等媒体,仅有3.6%的教师选择自编或改编儿歌。
3.4.3 教材编排是否符合听障儿童 根据调查显示,有70.9%的康复教师认为教材中儿歌编排基本符合听障儿童水平,有29.1%的教师认为儿歌编排不符合儿童水平。
表2 康复教师认为儿歌对听障儿童的功能
表3 康复教师儿歌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
表4 儿歌教学中听障儿童最容易掌握的环节
4.1.1 教师对特殊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听障儿童康复教学的教师中主修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数只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极少部分,有25.5%的教师属于非师范类专业,可见康复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影响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直接影响听障儿童儿歌教学的频率和质量,因此特殊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不足是当前听障儿童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4.1.2 教师对儿歌的认识不够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实施儿歌教学,且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儿歌对听障儿童具有促进作用,可见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或忽视了儿歌对听障儿童的作用,对儿歌的认识不够。所谓理论指导实践,教师的认识决定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对儿歌认识不够是造成儿歌使用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儿歌处于教师教学活动的边缘地带,这一点应引起反思。
4.1.3 夸大听障儿童劣势,知行难以统一 从调查结果看出,超过一半的教师担心幼儿听不懂或不会说,夸大了听障儿童的劣势,相应的弱化了儿歌在语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优势,也忽视了幼儿本身的兴趣爱好,造成儿歌使用频率低下。若将儿歌的优势逐一分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能看到儿歌对听障儿童发展中所起到的正向作用,但是从总体态度而言,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儿歌对听障儿童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对实施儿歌教学持否定态度,可见大部分康复教师过于夸大听障儿童的劣势,使得知行难以统一。
4.1.4 目标制订不当、教学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40%的教师认为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是当前儿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30%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单一是最大障碍。由此可见,在儿歌教学中,康复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由于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而教学方法则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儿歌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当,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便会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儿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严重降低儿歌促进听障儿童发展的功能。
4.1.5 忽视听障儿童全面发展 调查结果可知,在儿歌教学中35.5%的教师担心儿童听不懂,19.1%的教师担心儿童不会说,可见大部分康复教师都过于强调听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儿歌教学中会存在“儿童听不懂,不会说,所以不用教或者少教儿歌”的错误理念,因此在教学中选择内容时首先考虑儿童的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要求,忽略儿歌的其他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影响,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一点是当前康复教师存在的重要问题。
4.1.6 儿歌编排数量和水平不足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教师认为适合听障儿童的儿歌数量较少,在儿歌选择方面,利用自选教材和网站媒体两种形式的教师占一半以上,三分之一的教师使用康复机构教材选择儿歌,同时有部分教师认为教材中儿歌编排不符合听障儿童水平,只有极少数教师自编或改编儿歌。可见真正符合听障儿童需求和现状的儿歌数量尚且不足,同时教师又缺乏主动编写儿歌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儿歌教学成为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的薄弱点。
调查结果反映了当前听障儿童儿歌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笔者认真分析听障儿童的特点并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4.2.1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教培训,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 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教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开阔其教育眼界,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速听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4.2.2 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儿歌功能 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教师而言极为重要。作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不仅要将《纲要》、《指南》作为工作的依据,接受前沿性、时效性的教学理论知识,更要全面分析听障幼儿的具体特征,将儿歌对幼儿的优势方面与听障儿童的特征紧密结合,重新审视和理解儿歌,并全面了解儿歌对听障儿童的功能,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儿歌教学水平,加快听障儿童康复进程。
4.2.3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教师知行统一大部分康复教师只看到听障儿童的缺陷和障碍,在教学中自我设限,不敢有所逾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过于强调孩子听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全面发展观念在当前教育界中受到普遍认可,因此,相关教育部门有必要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师中推广全面发展理念,并举办相关讲座、论坛,帮助康复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师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让听障儿童能听会说,更要让听障儿童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4.2.4 合理制定儿歌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3]。因此设置合理的目标对教学而言极为重要。
由于听障儿童在听觉、认知、理解、思维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康复教师必须在熟知听障儿童特征的基础上,将其特殊性与儿歌的优势相结合。本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儿童,在儿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听障儿童的需要;其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符合听障儿童的水平,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太过幼稚,能够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切实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听障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2.5 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也是帮助儿童学习儿歌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其重要性,要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由于听障儿童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但是其视觉和表演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仅要关注儿童普遍存在的特点,例如喜欢动态、鲜艳、具体的事物、喜欢游戏等,还要避免听障儿童的劣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
儿歌是描述生活的万花筒,极具韵律感和美感,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而游戏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4]。作为康复教师,应将儿歌的特点与听障儿童的特征相结合,开展儿歌教学时,将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中,通过演奏、多媒体、表演、示范、吟诵等多种方式辅助,丰富听障儿童的学习活动,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2.6 重视听障儿童生成性儿歌的开发与利用生成性理念源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强调教学不是经验之上的预先具体化,反对将外在的功利性目的强加于教育,只有将教育目的融入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促进儿童的生长,实现教育培养目标[5]。儿歌韵律优美,内涵丰富,适合儿童学习,真正符合听障儿童需求的儿歌数量比较有限,因此康复教师需要进行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针对孩子的特征发挥智慧积极地创编儿歌教材,从而丰富听障儿童学习的儿歌内容。
调查显示,教师基本不会自编儿歌,但是康复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最了解听障儿童的需求和特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相关资源,联系听障儿童的生活实际,抓住契机,在生活、情境、互动中主动创编符合听障儿童需求的儿歌,使得儿歌教学活动更为丰富,真正促进听障儿童发展、进步。
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听障儿童的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歌作为儿童最受欢迎的学习内容,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听障儿童儿歌教学现状,加强听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转变康复教师教学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创编儿歌教材,以儿童为本,因材施教,让儿童在儿歌学习中感受美,体验快乐,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儿歌教学在听障儿童的康复教学中绽放光芒,让听障儿童不仅能听会说,更要全面发展。
[1]王滔,徐雪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高人工耳蜗植入幼儿言语听辨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6:29-34.
[2]詹华英.儿歌童谣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性[J].康复学报,2015,25(2):38-39.
[3]李秀荣,刘志勇.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C].2017.1.
[4]王健霞.简论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4):39-41.
[5]周蕊.学前音乐教育中生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长春师范大学.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