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中企业主体地位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广东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8-03-23 10:25邓光启王丽珊石思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主体

邓光启,王丽珊,石思文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 510006)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范围内,个别产业群中企业间相互作用开始地区化;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一些地区,比如华尔街、巴登—符腾堡、香港—广州和新加坡,被认为比某些国家更具有经济意义[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2]。

Philip Cooke(1992)在观察欧洲经济发展后,发现欧洲一些国家的产业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群集性、区域根植性和区域网络性,从而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RIS)[3]。谭清美等(200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的创新要素构成的广义创新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区域内部市场和创新资源,其中创新主体包括地方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等[4]。Muller和 Zenker(2001)指出,知识密集型企业由于积极参与知识创造,转换和传播活动,因而对区域创新活动尤为重要[5]。胡凯(2007)认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市场获取经济利益、同市场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以及创新活动围绕顾客展开三个方面,并提出区域创新绩效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是否确立了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6]。

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企业在官产学研合作体系下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而官产学研分别代表四类不同的创新主体,即政府、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政府是区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负责营造本土创新能力构建的良好环境。而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主体,大学和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为企业研发提供新知识和新信息;企业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更为注重将新知识和新信息应用到新开发和研究的产品中。政府、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1)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官学合作(UG);(2)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产学合作(UE);(3)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官产合作(EG);(4)研发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官研合作(IG);(5)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产研合作(IE);(6)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学研合作(UI)。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而企业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更为注重将新知识和新信息应用到新开发和研究的产品中。因此,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归为同一类是合适的,形成了企业、高校和机构、政府之间的官产学合作模式,促进的创新活动的发展。

一、模型构建

根据R&D的投入产出活动主要涉及的是知识和技术产品的特征,为了进行经验分析,知识生产函数(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KPF)是测算R&D投入对创新产出增长贡献的一个恰当选择[7]。根据Griliches-Jaffe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8],广东省R&D合作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中用到的估计模型为一个扩展和修改了的柯布—道格拉斯型的知识生产函数:

企业方程(1)式的含义为:企业R&D产出来源于企业自身的 R&D活动 ln(EERD)、政府对企业的支持 ln(GERD)、企业与大学合作进行的R&D活动ln(EUIRD)以及企业自身R&D活动人员的投入ln(EPOP)。高校和科研机构方程(2)式的含义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产出来源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的R&D活动ln(EUIRD)、政府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R&D活动人员的投入 ln(UIPOP)。

考虑到创新过程中R&D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因此本文对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的一个改进就是,假定知识生产投入与产出有一个两年的固定时滞[9]。也就是说,式(1)和式(2)中左边的被解释变量的时间范围为2006—2014年,而右边的解释变量的时间为2005—2013年。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解释

R&D内部经费支出、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新产品产值等样本数据来自于《广东科技统计年鉴》(2006—2014年)、《广东统计年鉴》(2006—2014年),按地级市划分的工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来自incoPat专利数据库。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相比,发明专利更能代表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因此本文选取了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申请量分别作为式(1)和式(2)的被解释变量[10]。企业的R&D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其中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费(EERD)衡量企业自身的R&D投入能力,而来源于政府的经费(GERD)衡量官产R&D合作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活动内部经费支出也来源于企业和政府两部分,其中来源于企业支持的经费(EUIRD)衡量产学R&D合作对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产出的影响,而来源于政府支持的经费(GUIRD)衡量官学R&D合作对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产出的影响。除了R&D经费的投入之外,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对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方程(1)式中的R&D活动人员(EPOP)定义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高校和科研机构方程(2)式中的R&D活动人员(UIPOP)定义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作为样本,时间跨度为九年,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工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R&D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式(1)、式(2)对应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豪斯曼检验的结果显示,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量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模型1描述了以企业自身R&D经费投入为主、产学结合以及企业自身R&D人员投入对企业专利产出能力的影响。时间滞后一年的模型结果显示广东省21个地级市企业自身的R&D投入对专利产出的作用为正,其弹性系数为0.572,且明显高于政府支持和产学研合作的影响,说明在企业创新子系统中,企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主体。当时间滞后为二年时,企业自身的R&D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系数明显下降,说明企业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追求短期效益,这样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在模型1中,政府支持的影响力是明显高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的(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产学研合作效率明显低于政府支持的效率,产学研合作处于无效的状态。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有效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以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表2 模型2估计结果

模型2描述了产学研结合、政府支持结合以及高校—科研机构R&D人员投入对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出的影响。产学R&D合作对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出的影响具有稳健的正面促进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458,明显高于政府支持的作用。模型2中滞后时间一年下,政府支持对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出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滞后时间为二年则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且系数有所提高,说明政府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是不过于考虑时效性的,更加追求长期的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创新协同视角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认识。

在协同视角下,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从企业创新子系统来看,企业自身R&D资金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才是政府;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来看,企业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其次是政府。相比企业,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企业的影响力在企业创新子系统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都是最大的,说明企业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已经是创新主体。

相比于政府,企业更加注重短期的效益,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这样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因此,企业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支持创新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企业创新子系统中,政府支持的影响力几乎是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的两倍,产学研合作效率明显低于政府支持的效率,产学研合作处于无效的状态。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有效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以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德禄.区域的崛起——区域创新理论与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与实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Geoforum,1992,(3):365-382.

[4]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Muller E.,Zenker A.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1,(9):1501-1516.

[6]胡凯.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7]Breschi S.,Lissoni F.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surve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4):975-1005.

[8]Jaffe A.B.Real Effects of Academic Resear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5):957-970.

[9]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12):18-30.

[10]张信东,武俊俊.政府R&D资助强度、企业R&D能力与创新绩效——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2):7-13.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何谓“主体间性”
逆行者的武汉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