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春风
我国教育健康发展需要深度思考,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达成新共识,有新突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要迈上中正之道,应该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去年的“11·12湖南益阳弑师案”,就是对可持续学习与可持续生活重要价值的一个反面提醒。
生活和学习本质上是一回事,但教育把它割裂了,对应试、对分数过度追求,把师生都给害了。所以,可持续生活和可持续学习应被高度关注,这两个事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湖南益阳的这个教育悲剧就是把这两件事形成了尖锐矛盾。那名班主任在学生们原计划放学后,再让他们看视频,要求写完读后感,再去休息。这个“优秀”的同学按原计划要去学校外面购物买东西,不想写,班主任说不写不行,不写就给父母打电话,转班,于是尖锐矛盾就产生了。其实,这件事本不该发生。应该怎么把教学、生活和学习对接起来,教育并未解决,教育实际上处在一个对冲的矛盾中。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人应深度思考,生活和学习的连接之桥在哪里?
我国政府部门非常关注绿色学校建设,但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新概念。绿色学校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哪个概念更符合天道?
我认为,绿色学校很重要,但它只是教育的一个标准,或者一个侧面。可持续发展学校更全面、更彻底、更上位,这两个概念不是矛盾的。如果把它们看成是矛盾的,就是一个悲剧。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之一,而不是全部。十九大报告谈了五个发展,绿色发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五个方面才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应整体来思考问题,防止片面性。现在,一些事情出现片面化、极端化倾向,应该警惕。
生态文明概念是党中央国务院、习总书记对中国发展的一个新定位,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一样,是五个文化之一,这五个文明的整体是什么?麻省理工学院一个研究团队1972年就提出,人类的最高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文明。
现在核心素养概念很火,专家必谈,学校必谈,哪个学校不谈核心素养,就好像落伍了一样。其实,素养的最高境界是可持续发展,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可持续。
还以湖南益阳教育悲剧为例,如果这个学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特征,他能对老师如此残暴吗?老师那么关爱他,他家里有困难还帮他申请助学金。这个老师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吗?你何至于因为一件小事把孩子逼上绝路呢?
我一直研究孩子的自杀问题,中国学生在六年级和初三出现两个自杀的高峰。另外,中小学教师的亚健康和职业倦怠问题也很严重,怎么办?可持续发展素养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每个老师都应扪心自问,您可持续吗?您的健康可持续吗?可持续发展素养是一个最上位的素养,应把这个概念在师生心目中确立起来,它是核心素养、关键素养和基础素养相叠加之后的一个终极素养。
我一直在思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视角和中国文化自觉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世界视角要强化,既积极传播中国的经验,也虚心学习国外同行的教育理念,进行良性互动。中国教师的做法得到了美国专业人士的赞赏,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值得忧虑的是,当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时,一些人却头脑发热、盲目自信起来。教育工作者应是忧患意识更强、头脑更清醒、世界意识更强的觉悟者。每个学校都应关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文化自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舶来品吗?是外国人创造的吗?远不是,它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个基因。
可持续发展的最早理念来自中国。墨子说过一句惊天动地的话,他说,“爱尚(上)世与后世,一若今之世”,这句话不就是可持续发展吗?他倡导兼爱、非攻,不就是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吗?爱上代人、后代人,要像爱现代人一样,这是对可持续发展最深刻的表达。所以,我们应自信,可持续发展不是别的国家创造的,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在基因。
有的智库担心可持续发展是别人的语言,我们用多了,就被别人同化了。这说明他缺乏中国文化自信。
《周易》开篇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就是可持续发展吗?教育工作者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靠近。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教育者应向孔子学习,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人更需要文化自觉。
拓展世界视野,向经典致敬,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双向发展。要在自信基础上自觉,不要为了主流而主流,有时边缘的未必不高贵,有时候主流的未必高贵。可持续发展教育者需要深度思考,教学行为是否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
如果医患关系、师生关系被扭曲,成为敌对关系,社会就没希望了。这两个本来最温暖的关系被弄得如此冷漠,很可怕。可持续发展教育应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法门。如果更多校长、老师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觉悟者,中国的教育就能更好,师生互残的悲剧就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