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疆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要人口的聚居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原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在南疆尤其迫切和重要,通过对南疆有代表性的阿克苏和喀什两地区的调查研究,从少数民族概况、用语情况、用语环境、接受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对2017年前后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还需要完善机构队伍,强化科研支撑,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把握语言教育的规律,因地施策、创新发展,坚持“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的双提高。
关键词:南疆;国家通用语言;国语使用和普及调查
一、引言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目标。”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在新疆这个特殊的地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的一部分。本研究选取了南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阿克苏地区及喀什地区作为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效能抽样调查研究对象,从南疆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成因,少数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现状,少数民族學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环境,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能力,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接受态度,并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现有方法及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更加有针对性、因地制宜进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探索出符合我国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模式,给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及教育者提供一些参照系。
二、南疆概况
新疆的天山以南,昆仑山系以北,称之为南疆。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汉族等民族,南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些国家相邻。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的原因,南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落后于北疆,更落后于全国中东部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南疆,多民族的地区必然导致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历史上长期的血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世居在南疆的13个民族[1]。主要世居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甚至还有自己的文字,南疆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和使用水平明显低于北疆。
(一) 南疆各民族人口数量统计
表1是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16》数据展示的。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16》数据显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人口在2015年是1130.33万人,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南疆还是沿习本民族的生活居住习俗,大多是一个民族聚居一个地方,如果在市区工作,本民族的人也会把居住地方选在相邻的一个小区或相近的小区内,相对集中、封闭和固定。
(二) 阿克苏地区及喀什地区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概况
本课题选取了南疆2个具有代表性的阿克苏地区及喀什地区作为抽样调查的研究对象,以便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推广普及的现状。
这两个地区可以代表着南疆的特点。从表2能够看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仍然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占有绝对的人口优势,作为有着人口数量第一的民族,其民族语言在交际中也必然会占优势,成为交际使用的主要语言。
三、南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人们使用语言情况
1.母语使用情况。
南疆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2种,母语和国语。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居住的特点,而且南疆人口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构成(维吾尔族最多),汉族人口少,和汉族交往也较少,除了一些特殊职业和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外,少数民族的国语需要并不迫切[2],所以母语有着广泛的用语环境,根据调查显示,99%的少数民族在家庭里都说母语,在私下的场合及社会交际中(如购物、餐饮、服务等)与同乡及本民族的人民也说母语,他们认为与同族人如果不说母语,就是不尊敬对方。
2.城乡地域差别。
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根据城乡的不同也是有地域差别的。在城市中,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和用语环境比在农村好,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交际时所用的语言也不同。如果是在办公场合,有公职的少数民族是说国语的;没有公职的少数民族人员去政府、企事业单位、集团等办理事务时绝大多数人只要会说国语,也是用国语交流的;与汉族等非本民族的人交往时,少数民族人员如果会国语大多也是用国语交流的。在城市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人们,72%的人也能用简单的国语与人交际。
在农村中,同一个民族聚居,居住相对封闭,同一个村子的人很少有外族的人民。来自喀什地区国贸专业大一的一位男生说,14岁以前,在其所居住的村子里他从没见过汉族人,所以他的国语水平很差。经调查,受访的少数民族人员在2017年以前,35岁以上的人,有92%的人是不会说国语的,如果聊天需要翻译才能进行交流。另外8%会说国语的少数民族人员一类是有职务的公务人员,他们在政企、集团、公司等地方工作,由于国语的推广和要求,工作中的国语用语环境相对较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办公场合中少数民族的工作人员是要求说国语的;还有一类是在城镇打工的人员,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本民族以外的人员,会说国语是基本要求;最后一类是做生意的人员,会说国语是他们谋生的基本语言技能。2017年开始,由于各地基层部门贯彻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国语普及培训(这点会在后面详述),20—45岁这一阶段的农村人,两个地区平均有66%的人能用国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3.职业及受教育程度。
国家通用语言的用语情况与少数民族人员从事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学历有关系。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与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接受访谈的少数民族人员,国家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教师、学生、从事服务业、医疗、外出务工人员、做生意的商务人员都具有较好的国语交际能力,其国语水平普遍较好,不仅能用国语从事自己的专业,而且普通话水平较高。由于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更为集中,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国语水平与阿克苏相比略低
其次,通过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国语水平是成正比的,受教育程度好的少數民族同胞,国语水平也越好。另外,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或者父母自己虽然说得不好,但是有远见很开明,懂得普通话的重要性,就会重视孩子国语水平的培养,子女的普通话说得也越好。
(二)学校、社会、政府所营造的语言环境。
1.学校教育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效能情况。
南疆的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等是从2003年开始在学校推广双语教育的[3],到2016年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中专、中职、高职、本科教育阶段都在逐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普通话教育水平逐年提高。自2017年始,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进行了普通话全覆盖,全部使用一样的教材用国语授课,学校的班级不再分民考汉班、民考民班(双语班、普通班)。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所谓民考汉班,是指在汉语班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民考民班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双语班,教育部门要求除了一门母语的语文课程外,其它都要用国语授课。由于语言普及的特殊性,语言的推广是需要时间才能让大家接受的,实际上在调查中获知自2003年开始,双语班中在规定用国语上课的时候,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大多还是说母语,这可能与学生接受的水平有关。另一类是普通班,是指所授课程全用少数民族的母语授课的班级。在南疆,用母语授课的有三类:用维吾尔语授课为最多,因为其人数最多;其次是用哈萨克语授课;第三类是用柯尔克孜语授课。
在阿克苏一所本科院校调查发现,受访的85名经济管理系大一的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普通话水平高的30名学生都是来自民考汉班的学生或者曾经在民考汉班就读5年以上的学生,他们的发音95%准确,国语理解力强。其次是普通话水平一般的40位学生都来自双语班,普通话的发音80%准确,不准确的部分是声调问题,能流畅地进行日常交流。普通话水平最差的15位是来自民考民的普通班的学生,口语交流中有50%的汉字发音不正确,不只是声调不准,有些字吐字不清晰,或接近正确的发音,听起来有些费劲,学习汉语课程需要更努力。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孩子们的国语水平有很大影响。
国语教育在长达十几年的推广和铺垫后,现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要用国语教授各门课程。3岁的孩子从入幼儿园起就有一个良好的国语用语环境,说国语用国语有了一个扎实的实践过程。但是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国语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偏远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育部门还需要更多懂语言教育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工作,做好教师的培训。
2.国家教育部门所设立的考试概况。
教育部门开设有多种有关国家通用语言的国家级考试。如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函授所开设的有关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分为三级和四级两个等级);国家的普通话等级测试考试等。
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函授是提升学历的成人教育,这是学校教育之外的有益补充,对于想提高或者需要提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员来说是必要的。许多少数民族公职人员,都会选择此途径进行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需要学习国语。成人高等自学考试和函授对少数民族人员国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是专门测试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要求所有的在校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行政部门的少数民族公务人员都要具有MHK三级乙等以上的证书,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国家公职人员,普通话水平也是其提拔和任用干部的一个考核标准。MHK考试每年都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员积极参加。
少数民族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自己所在的学校阶段规定的MHK等级证书外,还要有符合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与MHK相比,难度要大一些,这也促使少数民族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国语水平[4]。
3.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通用语言文字政策的执行情况。
南疆是少数民族人数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地区,相对封闭,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是一件大工程,许多人在自己的活动范围用母语交流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使少数民族群众懂国语用国语又意义重大,不仅明白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不容易被三股势力、宗教极端主义等别有用心的人蛊惑。
自2017年开始,南疆根据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署,在每一个村庄开设了“农民夜校”,要求每天晚上开设2个小时的国语学习课程,学习对象是不懂国语的一定年龄阶段的农民。阿克苏地区每一个村庄要求25—60岁以下的人去夜校学习国语,喀什地区的村庄要求20—45岁的人每天晚上去夜校学习国语。讲授的人员是驻村工作组的成员,驻村的工作组都是在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部门、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农民夜校”的开办加快了广大少数民族国语的普及,提了高国语水平。
另外,在阿克苏和喀什地区,有一些村庄还开设有技术培训班,传授一些技术,比如用国语传授蛋糕制作、厨师培训,果蔬的技术指导等,不仅教授国语,而且还能学习一些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真实学习国语的情境,有一个生动具体的载体,很受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但是由于指导人员的力量和能力所限,仍然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除此之外,在南疆还推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每一个汉族公职人员都要与少数民族人员结对认亲戚,要经常帮扶,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时间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帮助少数民族人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于实实在在的结对帮扶和交流中提升国语水平,拉近距离、增进情感。
在寒暑假时期,许多大学生都回到了家乡,每一个村庄的村委会都利用大学生这一难得的资源,组织大学生开设假期辅导班,免费给村里的中小学生辅导各门课程,提高国语水平,受到了中小学生家长的好评。
驻村工作组经常组织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开办文艺活动,唱国语歌曲,跳舞,小品表演等。
这些基层组织都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为少数民族人民开展多种多样提高国语水平的学习和帮扶活动,加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
(三)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接受态度
1.不同群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需要情况。
由于在校学生都要说国语用国语,学生群体就不再赘述。在走访调查中发现20—40岁的少数民族青年是学习国语最为积极的群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有迫切的学习需求。一位来自阿克苏乌什县29岁的男青年说,自己有2个上小学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老师都用国语上课,但是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国语很差,孩子问他问题他都不会解答,感觉很没面子,在孩子面前也没有家长的尊严,他们村里有“农民夜校”,他总是很积极地参加学习。这种情况在走访时很普遍,因为连孩子都会说的语言,自己却不会,感觉很落伍。学习国语不仅有交际需要,也有谋生的需要,20—45年龄段的人,如果会说国语,可以去做些生意,也可以去城镇找一份工作,脱贫致富,拓宽自己的人生。来自喀什地区莎车县的一位32岁男青年说,他做特产干果生意,国语说得好才能与更多的人交流,生意也就做得好,学习国语很必要,会说国语很重要。
45岁以上的少数民族人群学习国语有75%的人不感兴趣,原因有三:一是年龄大了,语言的思维定势使其接受母语以外的语言感觉很难,学不会就会焦虑,越焦虑就越觉得难如上青天;二是他们感觉用处不大,由于交际圈子很小,用母语基本可以正常生活[5],不会国语对其生活影响不大;三是身体原因,感觉记忆力减退,或者有些人有不同种类的疾病,使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正常学习。
2. 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对少数民族人员的规定。
少数民族人员在就业方面,如果普通話说得好,国语水平高,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时候,就会优先被录用;少数民族的国家公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取得相应等次的MHK等级测试证书;在干部提拔任命方面必须要会说国语用国语。
南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契机下,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圈子会越来越小,国语水平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会使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精彩的可能,在生活、升学、就业,创业、职务提升等方面有更大的潜力空间,大部分人认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是必要的。但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要遵循语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
四、结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通过15年左右时间的推广和普及,历经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采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国语水平,提升人民的国家认同感[6],在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伟大新时代,在南疆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7],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南疆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推进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还需要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完善机构队伍,强化科研支撑[8],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更要全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还需要准确把握语言文字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把更多懂语言教育的专业人员指导参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中来,坚持依法推广、因地施策、创新发展,坚持“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的双提高。相信“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中华民族共同期盼一定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赵新华.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策略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2)
[2] 李志忠,游千金.南北疆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4)
[3]周珊.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参加普通话测试现象谈起[J].新疆民族教育研究,2010(2)
[4]谢俊英.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5] 黄晓东,宋晓蓉.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情况之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8(2)
[6]吴玉军.如何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J].中国德育,2018(2)
[7]晏坤.喀什市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抽样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8]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C]. 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月峰(1978—),女,汉,河南叶县人,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