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花 贾咸丰
摘要: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测绘标志保护的不完善,造成各主要矿区地面基础测绘控制点的破坏,矿区控制网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再加上矿区对井下多年的开采,采深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1000米的深度,对矿压的研究还不充分,巷道变形严重,造成了对井下各水平及盘区控制点的破坏。随着对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矿井上下的相互联测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恢复井上下控制网也成了矿山测量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控制点;GPS;陀螺经纬仪;联测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经过自1959年12月简易投产以来,已经历59年的开采,现在井上下控制网已不能满足矿山安全生产的需要:地面的控制点大部分遭到了严重破坏,目前仅仅剩下工业广场煤楼一个基本控制点,由于各种高度建筑物的阻挡,与周围各矿控制点不通视;北二风井只剩下通风道,水塔两个控制点。其它都遭到了破坏,无法进行测量工作。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压力大,变形严重,井下各盘区控制点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我矿的日常井上下测量工作。为了更好的满足安全生产需要,需对井上下控制网进行补充和重建。
井上控制网利用一矿煤楼上原有的控制点,及不能通视的十矿煤楼作为基本控制点,布置观测基线;在工业广场范围内用全站仪配合三架法进行测设,建立了六个控制点。再采用GPS静态建站的方式进行定位。在建立这六个控制点的过程中用全站仪配合三架法大大地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同时我们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严格平差,使测量误差最大限度的降到最小,从而保证我们的测量结果的精度。在工业广场范围内建立的六个控制点基本上满足了工业广场范围内的测量工作。其次,在北二风井通风道及水塔上的两个控制点采用GPS定位,再用全站仪配合三架法向李口引测与北三地面工广的GPS点进行联系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距离长及通视条件不好,在北三风井工业广场范围内建立了三个基本控制点,从而满足了北三立井的开工需要。一矿井田范围内北边山上程寨沟灰场周边,由于地势条件复杂,我们使用GPS技术建立了两个基本控制点,以满足将来丁6—32060采面回采后回填时打回填孔使用。
井下控制网的补充和重建,由于一矿以后的开采水平主要在三水平上下山,所以采用北二、北三风井两井定向的方法进行联系测量,在井下采用陀螺经纬仪技术测设了六条陀螺定向边,对井下的导线边方位进行加强,从而提高井下的测量精度。
六条陀螺边分别是:在北二-517丁戊组石门测设了,陀南和陀北,方位是16°49′25″;戊二车场测设了1#—G边,其方位:91°27′11″﹙原方位:91°29′02″﹚;丁戊三乘人巷东头1#—2#边,其方位:293°21′35″﹙原方位:293°21′06″﹚;丁戊三乘人巷西头4#—3#边,其方位:293°,59′41″﹙原方位:293°56′43″﹚;三水平丁戊二西大巷西2—交边,其方位:90°,43′07″﹙原方位:90°44′24″﹚;三水平西大巷的西交及西3点。
为了消除系统内的误差,用全站仪配合三架法对个陀螺边进行了联测。在聯测的过程中对仪器误差,测角误差,测距误差,温度改正,大气压改正等进行了严格的平差,消除误差。提高了测量结果的精度。从而使各盘区间测量资料统一到了一个系统中保证测量资料的精度,修正了以前两个盘区间的贯通所存在的较大误差,确保了井下跨盘区大工程的顺利贯通。
同时,在联测的工程中我们对控制点进行了加密,使我们的以后的测量工作更加方便有效,
另外,不防止矿压对控制点的影响,我们在对控制点加密的点都选在了稳定巷道的长锚索上,从而增加了它的稳定性,确保了控制点的更加长期的使用,为我们的测量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保障。
经过努力,井上下控制网已完全补建完成,能够满足全矿的生产需要,为全矿的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