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鹏举
摘要:在唐代,李白在诗坛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并且在他生前被多数人认可,可相比于文学,他的仕途可谓坎坷,虽然诏供奉翰林,但是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里旋即被赐金放还。不用怀疑的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也是大多数文人的追求,但直到耗尽他浪漫的一生,也就当一个翰林侍诏,这让无数后人为他惋惜。本文就从多个角度来寻找他失意的缘由。
关键词:政治失意;荡不羁;浪漫;理想
一、性格因素导致处处碰壁
1.自负:在《上李邕》中,传达出李白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自负。李白五岁发蒙读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游历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有资格去骄傲,然而他却不懂得内敛,“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高力士是什么人,李白敢如此对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白性格的轻狂。特别是在站队的时候他也犯了严重的错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避居庐山,永王李璘恰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但没有看清形势,永王的实力并不够强大,而且并不受太上皇唐玄宗的喜爱,在至德二年被皇甫侁所杀。而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虽然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才能在但在这点上显然没有超过他们。
2.不羁:他不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还把龙床吐得一塌糊涂,更不敢置信的是他还把杨贵妃和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写到诗里,“海燕还秦宫,双尽入帘栊,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直到老年也没改变,这可能是他头脑中的道家思想使然,也显示出他的狂放不羁,如“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和花甲之年所写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些诗歌中,连孔子和儒家奉为圣人的尧舜都被轻视,可见他性格的放荡不羁。
3.天真烂漫的性格:长时间不能施展才能的李白得到入京诏书,兴奋的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来抒发自己踌躇满志的心情,“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他直接表达了自己急于见到皇上一展才华的迫切心情;“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此处诗人笔触细腻,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兴奋热闹的场面。遇到开心的事情诗人并非独自享受,而是如孩童般将其告诉众人,和众人分享他的快乐;“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则写出了他的得意与骄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的自信满怀展现得酣畅淋漓,受宠忘形的形象跃然纸上,要知道,直接表达自身的情感而不加掩饰是思想上极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二、求官方式不同
与任侠、求仕一样,崇道也是李白终生力求的一件重要事情。李白没有像一般士子那样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他从一开始就有与众不同的选择,希望以奇人名士的风采引起朝廷注意,进而直取卿相。从李白天宝之前的行迹来看,他的一切活动,似乎都是围绕着培养自己的名士声望而展开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走寻常路呢?一说李白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商人后代被有限制的参加科举;另一说李白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科举无法考中,这就导致了李白与受过儒家传统教育的部分官员格格不入,难免遭人陷害。这也是为何他虽然被人举荐给了唐玄宗,仍难逃被罢官的命运。
三、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蔑視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愿臣服于俗世,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张扬个性,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在李白当了一段时间的翰林侍诏后,因与自己的追求不符,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这些直接导致他被玄宗疏远,后来又投入道教的怀抱。李长之先生三十年代所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痛苦》一书第三节《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和罗宗强先生《李白与道教》等文均对李白游仙访道的生活事迹有所追述。官场中人是最没有“言论自由”的群体。然而李白受道教的影响,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但也造成了李白不懂为官之道。
四、社会环境恶劣
开元盛世后期,朝廷日趋腐化,社会酝酿着新的危机。天宝时期,在经过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并且纳儿媳杨玉环为妃。此时国政渐乱,唐玄宗罢免贤相张九龄,相继以李林甫与杨国忠为相,杨国忠成为发动安史之乱的借口,而李林甫有“口蜜腹剑”的恶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任用蕃将为边将,如高仙芝、哥舒翰与安禄山等更是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同时宦官集团也逐渐掌握大权,如高力士等权势炙手可热,这样的环境更不适合像李白这样有才气、有理想的人生存。
总结:
李白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是社会环境的问题。在看到李白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时,可能是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不顺才造就了他文学上的成就。古人有云:文章憎命达,恰好诠释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全唐书》。
[2]《上安州斐长史书》。
[3]《国史补》。
[4]《李太白全集》。
[5]《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