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美玲
摘 要:立体教学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以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托,从多方位立体化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界定和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等立体化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物 立体化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生物学科作为七选三科目之一。在浙江省选考生物学科的考生数居于第一,所以,学校、家长、学生和教师对生物科目非常重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革新,建构多方位立体式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1]
多方位立体化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为基础,实施“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即从整体着眼,多维度指向个体,科学安排教学活动,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立体化
宏观上,多方位立体化教学方式在“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发展性领域”目标,具体内容分为“发展性目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智力发展)”、“行为目标(知识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生物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微观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建立时空教学目标系,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为本,注重中学阶段整体教学规划,循序渐进,分段实现大目标。每一个年段都要有与上述横向目标相对应的纵向目标,即既注重整体目标的建构,又注意落实年段目标的可实现性。[2]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1.建立全方位互动,把静态的文本演绎成动态的课堂
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刚接触生物课时,都会带着好奇又有点懵懂的心态来听课,若是老师只采取“教师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一味解说,填鸭,灌输,势必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好奇心会在很短时间内被抹杀掉,根本无从谈及兴趣问题。因此,在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都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社区或者农村周边环境的课程资源,利用媒体资源,挖掘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长期兴趣。
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这个实验之前,对其中的注意事项一概不谈,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分组讨论并动手做实验。半节课之后,发现检测糖类的结果大部分差不多,但是用的材料却大相径庭。有的用红糖或白糖,有的用苹果,有的用梨。让学生他们相互调换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失败的现象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和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探究式教学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交流能力,以及形成合理的决策的能力等。例如,在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之前,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6-8人,分别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进行调查。制定调查方案,小组内各成员明确分工,利用周日分别去调查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并让他们整理调查数据,图片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并制作PPT用于课堂的交流活动。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回归生活,让课堂更加亲切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而,面向学生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的课堂,学生往往容易接受并主动参与。
例如,在“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一节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生活案例,以引发学生的探究。一个单位为什么要设置门卫和围墙?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的细胞又是依靠什么结构来控制物质的出入呢?它的“围墙”和“门卫”是什么呢?
探究生活案例1:将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回答:看到红墨水慢慢扩散开来,整个溶液变成红色。问: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什么?其原理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在物理学上称为扩散现象。原理:高浓度——低浓度。教师点题: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就是一种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
学生在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时特别有兴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活现象的解释,他们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所以,让课堂回归生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生物课堂。[3]
三、教学形式全方位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寓娱乐于教学中,使教学形式“立体化”,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面向全体”的同时,给每一个生命个体“最充分的发展”时空,就有必要打破常规单一的线型结构发展,对基本教学形式进行立体构思,使各种教学形式在同一时空同步展开,增大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有效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1.课堂结构
现行课堂结构是线性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独立学习、还是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学生都是在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打转,受教师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主宰课堂,这种线性课堂结构束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图1)。
立体课堂结构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线,借助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有效合作学习形式,三线并进、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图2)。其中以独立学习为主线,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是两种辅助线,辅助线是在学生个體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为了谋求更大的个体发展而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说得形象点,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就相当于加油站,学生个体在加油站获得了充足的能量之后,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实践个体的发展。当然,要求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获取能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极有效的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
2.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立体化,可以消除生物教学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约束。角色扮演教学形式寓娱乐于教学中。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以期待自己的扮演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在扮演角色之前必须阅读课本、收集材料,做知识上的准备,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例如,上“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时,将学生带到学位附近的一个农家园,学生提问,让果农来回答,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列出简要的表格。上课时选取了其中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作品,让学生上台演示几分钟。以自述的形式说出了三类无籽果实(无籽番茄、无籽葡萄、无籽西瓜)的形成原因。在笑声中,所有学生差不多都提前记住了各种激素的作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有了第一手资料,对课本的知识就不再陌生,学起来也就能得心应手,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评价综合化
给予学生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改革传统的“一纸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实行开放式立方体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基础上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树立起他们学习生物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信。[4]
在开放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中,评价不应该是学生单方面的静态的学习成果的说明,而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反思性过程,是把评价作为反馈,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成为师生共同“行动——评价——行动”的螺旋式上升的推动力。
总之,生物教学应在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等众多方面连成一个统一体,并要适应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改变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立体式教学,改变那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走出误区,走出“沼泽地”。让学生自己走,给他们一片天空,给他们一个支点,让他们在“渴望”中愉快地进行“自主化”学习,展现出自己绚丽多姿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谭永平.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 “用教材教”[M]中学生物教学,2014(3)4--5.
[3]高学林.三段四学: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设计[M]中学生物教學,2014(8)17–18.
[4]杨守菊.让学生学习真实的生物学[M]中学生物教学,201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