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的浮世绘

2018-03-22 12:03卢曦刘一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夜曲文学

卢曦 刘一静

摘 要: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集《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借用音乐元素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境遇,描绘出一幅音乐人生的浮世绘。作品集中体现了石黑一雄的“音乐结构主义”思考,其音乐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主题的“音乐化”呈现和结构的“音乐化”特征两个方面。石黑一雄借鉴音乐的内容、形式、节奏等,使小说充满音乐的质感,有力地表达作品主题,丰富文本内涵,增强文本生动性,在流动的音乐背后直抵人心。通过音乐元素探索新的小说形式,这种音乐化的书写策略不仅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而且拓宽了小说的可能性限度。

关键词:石黑一雄 《小夜曲》 文学 音乐化

《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是石黑一雄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以音乐为媒介,创造了一组音乐人生的浮世绘。他把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一首长版本歌曲,纵观其作品,无论是《远山淡影》中弥漫的重重迷雾,还是《别让我走》所流露的哀怨彷徨,抑或是《长日留痕》如歌的时代变迁,都透露出石黑一雄小说的音乐性。

一、《小夜曲》主题的“音乐化”呈现

维也纳·沃尔夫认为将音乐引入文学作品中最明显的可能性是“文本内主题化”,即对文本的主题进行音乐化的讲述和呈现。在小说中,这种音乐化的呈现可以出现在故事层面上,讨论、描述、聆听音乐或甚至由小说人物或形象谱曲,也可以出现在小说的话语层面上,即由叙述者以任何方式来谈论音乐。

石黑一雄正是以“讲述”的方式将音乐引入文本中,以音乐化的方式将主题讲述出来,使得小说主题可以暂时隐身于音乐之后,在音乐的流动中得以暗示。《小夜曲》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音乐家或音乐爱好者,这些出场人物的串联就像是一幅音乐家们的浮世绘群像,它们相互关联,却又各有各的人生故事。文中所有的音乐都在指向同一个地方,都在表达这些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

1.对情感的审视

费尔巴哈认为:“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白。”优秀的音乐作品总能充分表达人的各种情感,将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愫、飘忽不定的思绪、爱恨交加的情仇等都融入音乐中。熟悉的音乐给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造就了即席的效果,为文本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悠扬的乐曲带着人们逐渐进入深层潜意识,思绪在音乐中慢慢展开,开始认真审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直视复杂关系中的宽恕与遗忘。

《伤心情歌手》是在一个吉他手的回忆中展开的,故事中有入夜的威尼斯、轻柔的音乐、适宜的温度、崇拜的偶像和月下荡漾在运河上的刚朵拉,然而在浪漫唯美的背景之下隐藏的是生活的无奈和感情的终结。故事的发展虽与营造的浪漫氛围形成明显的反差但并不突兀,因为作者早已将这些情绪融入那一组小夜曲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当我到达凤凰城的时候》是一首充满漂泊和离别的歌,歌中所唱的是一位将要离开女友的美国男子,车子穿过一座座城市,他一路不停地思念他的女友但终究没有回头。歌中所唱的仿佛就是加德纳夫妇的故事,尽管彼此相爱但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我太易坠入爱河》无疑是加德纳夫妇爱情的见证,是充满婚后甜蜜记忆的曲子。最后一首《给我的宝贝》是琳迪喜欢的一首歌,演唱这首歌曲暗示出托尼对她深沉的爱,同时也是他对这一切的了结,为这段爱情,为这个夜晚作结。这一组充满爱与回忆的小夜曲背后是两人不得不分开的事实,作别过去漫长的二十七年,两个深谙游戏规则的人知道是时候各走各的了,那些想说却未能说出口的,都在小说谱写的歌曲里倾泻而出。

《不论下雨或晴天》篇名取自著名蓝调歌曲Come Rain or Come Shine,作品语言正如该乐曲一样低缓优雅又充满了忧伤坚定。“我”是一个四十几岁仍碌碌无为的英语教师,朋友查理则像个成功人士,整天飞到世界各地参加一个个高端会议。身份的悬殊为再次聚首提供了契机,查理邀我到家里做客其实是为了缓解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危机,而我成为最佳人选的原因正是我的一无是处,用我的失败衬托查理的成功就是他的策略。为配合他的计划,“我”像狗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割坏沙发掏出海绵,用牙齿咬着杂志,把靴子放在锅里煮,一切像一场闹剧一样荒诞不经令人发笑,而笑过之后却觉得可悲。也许就像我们喜欢把歌词快乐的歌曲Come Rain or Come Shine演唱为悲伤的版本一样,作者把夫妻之间的貌合神离、人到中年的失魂落魄、物质世界中自我的迷失等统统掩藏在这场闹剧之后。故事《四月的巴黎》在歌声中结尾,曾经因为对音乐的共同追求发展出的友情,如今俨然已失去了最要紧的那个部分。只有熟悉的音乐响起时,他们才能找到对彼此暂时的宽慰,而短暂的音乐结束之后呢,是选择宽恕还是遗忘?

2.对灵魂的谛听

音乐可以荡涤人的心灵,同时也可以抵达灵魂深处,指引我们去探寻每个人到底是谁,我们在寻找什么。在小说《莫尔文山》和《小夜曲》中,作者借用音樂元素表达出主人公的追问,只是想要努力生活得与内心中产生的愿望相一致而已,为什么却如此艰难,未来究竟在哪里,我们又会去向何方?

《莫尔文山》讲述的是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创作型歌手与一对职业乐手夫妇之间的邂逅。瑞士夫妇的身份是“我”所羡慕的职业乐手,虽然可以到欧洲各个地方游玩且有音乐作陪,但为维持生计,他们没有办法演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正如索尼娅所说:“我们干这行是因为我们相信音乐。”因为相信,所以即使不被儿子待见,他们也依旧喜欢乐手这份工作,视工作为他们的一切;因为相信,所以即使四处碰壁、无人欣赏,甚至被姐夫嫌弃厌恶,他们也依旧怀着对音乐的执念继续创作。对他们来说,现在的苟且只是为了将来更大、更远的理想和目标。表面上看音乐似乎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而音乐结束后他们还是各自迷茫,就像那未完成的音乐桥段一样不可捉摸。小说《莫尔文山》中那些人与人之间各自独立的内心和敏感的目光,那些矛盾和失落,那些悲伤和无奈在流动的音乐中一一展现,使文本充满了音乐的质感。

《小夜曲》讲述了渴望成名的萨克斯手史蒂夫在整容恢复阶段与住在隔壁的琳迪·加德纳之间发生的故事。史蒂夫虽然才华出众,但在这个只看颜值的时代,比起上什么样的杂志,去什么规格的派对,与什么层次的人交往,才华显得一文不值,总之,史蒂夫那平庸的、失败者的丑成了他成名路上的一大障碍。起初,史蒂夫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但现实社会的打击让他不得不面对事实:首先他得养活自己,其次如果整容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音乐,意味着离组建乐队的梦想又靠近一步的话,那么接受整容或许是个不错的想法。在酒店进行术后恢复的他遇到了住在隔壁的琳迪·加德纳无疑是一种讽刺,琳迪被史蒂夫视为肤浅和恶心的代名词,而现在他们同样为了成名接受了整容,这也反映出史蒂夫的自我堕落,即在现实面前默许并顺应娱乐圈潜规则,希冀通过整容爬进空虚的名流堆。此时的史蒂夫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将自己成功的筹码全部建立在那张未拆绷带的新面孔上。在《小夜曲》中,音乐家的身份、腐朽黑暗充满潜规则的乐坛等音乐元素揭示了人物的理想与幻灭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与否定。

3.对自我的找寻

小说集的末篇《大提琴手》不同于其他篇目,它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天才大提琴手蒂博尔的故事。文中塑造了两位怀才不遇的大提琴手形象,作者借用音乐意象表现了他们自我的迷失和找寻之路。

主人公蒂博尔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大提琴手,因生活所迫只能演奏自己不喜欢的音乐,生活每况愈下。古典音乐和爵士乐队一起演奏的尴尬足以表现出他生活的窘迫和怀才不遇的困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遇到了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麦科马克小姐,她十分赏识蒂博尔的音乐才能。蒂博尔每天都会去麦科马克小姐居住的酒店接受指点,当他试图把麦科马克小姐那狂妄又抽象的评论表达在音乐里时,他说他仿佛看到了一座从未见过的花园,这座花园或许是茅塞顿开的明朗,或许是久逢知己的欢畅,又或许是等待挖掘的无限潜能。随着一次次的指导,二人感情逐渐升温,配合越来越默契,但存在于蒂博尔心中的疑虑也越来越强:她是谁,来这里做什么,为什么她从不拉琴?当迷雾终于揭开时,他们从心灵深处开始逐渐疏远,一时间仿佛有硕大的提琴立在他们中间。文中“大提琴”这一乐器贯穿始终,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味。七年前它是陪伴在蒂博尔身边的音乐梦想,是连接蒂博尔与麦科马克小姐的纽带,也是横亘在二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七年后它没有再次出现在蒂博尔身边,也许他已不再是一名大提琴手,而是一名穿着普通西装坐办公室每天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音乐元素作为一种象征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石黑一雄选择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用音乐作为媒介直接走向故事的中心,揭示了小说中人物被隐藏于深处的心理状态和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音乐元素作为某种象征,代表着某类特殊的人群,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总之,主题的“音乐化”呈现给文本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丰富了文本内容,体现了音乐对主题阐释的暗示性和联想性,从而使文本获得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小夜曲》结构的“音乐化”特征

正如维也纳·沃尔夫所说:“小说的音乐化大多数情况下存在于语言材料的形式安排或叙事结构以及所使用的意象中,一些情况下也在叙事的内容结构中出现。”小说的音乐化很大程度上在于结构的音乐化,简单来说就是小说对音乐的效仿,将音乐融入小说的框架结构中,使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变得与音乐相似或有着特定的音乐效果。这样“音乐化”的写作策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感觉音乐作为一般的所指或具体的指涉卷入到了叙述的过程中,而且还可以间接体验到音乐的在场。

1.“回旋曲”结构

《小夜曲》中的第一篇《伤心情歌手》极具“音乐化”的结构特征,在小说叙述和情节安排上拟用了“回旋曲”的结构,产生了小说结构音乐化的效果。作为一种循环曲式,回旋曲将一个基本主题进行多次循环的叙述,并在每次循环中插入不同内容,形成A-B-A-C-A的回旋曲式。这种“回旋”在《伤心情歌手》中体现在叙述角度上,小说的开头部分先由“我”讲述了偶遇歌手托尼·加德纳,并受到他的邀请在入夜之后共同为琳迪演奏小夜曲。接下来叙述角度发生转变,由托尼·加德纳讲述琳迪的故事,在回忆中讲述了琳迪在六年的时间里从餐厅服务生到优雅的美国女人的成长史,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深谙游戏规则、处心积虑想要爬进名流堆的女子形象。琳迪的故事告一段落,加德纳收回回忆,叙述角度再次转回到雅内克。小说中,作者没有遵循一贯的叙事策略,而是打破了线性的时间限制,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几件事情穿插着进行叙述,并且伴随着叙述人物的切换,进而形成一种螺旋式前进的叙述结构,使文本充满了“回旋曲”的音乐效果。

2.“韵律”结构

在《伤心情歌手》的情节安排上,石黑一雄也是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音乐化”的结构,营造出婉转悠扬的韵律之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强弱等都可以用韵律来概括,而小说拟用音乐结构将韵律表现为反复、长短、快慢等,小说正是在这些要素有意义的排列组合下共同奏出一曲无声的乐曲,强有力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轨迹。小说的开头写到“我”遇到了偶像托尼·加德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好不容易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等到演奏的间隙上前攀谈,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回忆起我的母亲以及母亲喜爱的唱片。在与加德纳的聊天中,当“我们”聊音乐聊得酣畅时,琳迪出场了,作者对琳迪的外貌以及言谈举止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情节上暂时偏离,而琳迪的离开使故事再次回到主线,继续向前推进。当写到夜幕降臨,演奏准备就绪的时候,作者又插入了托尼·加德纳对琳迪的一段回忆,使得故事情节在即将到达高潮之时又转向舒缓。整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与小说中所描写的夜幕下摇曳在运河上的刚朵拉相呼应,更加彰显了小说的韵律之感。刚朵拉经过黑色的建筑,穿过低矮的小桥,漂过灯火通明的餐厅,又驶入昏暗狭窄的河道,由明到暗,忽明忽暗的感觉就像小说由远及近、舒缓婉转的笔调。作者将“音乐化”融入小说结构的细微之处,叙述就在这有张有弛的旋律中慢慢展开,音乐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小说变得丰满而生动。

3.“奏鸣曲”结构

细心的作家总会洞察出文学与音乐在形式上的契合之处,他们将音乐作为参照,对小说各个篇章间的结构进行“音乐化”的安排,或是效仿音乐体裁、模仿音乐形式使文本具有音乐的质感。《小夜曲》薄薄二百多页,短短五个故事,却篇篇融入音乐元素。在这里,音乐不再是烘托气氛、无足轻重的写作手段,它已经参与到故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石黑一雄把这五个故事比作一首奏鸣曲的五个乐章,“它们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恰似奏鸣曲中由若干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乍一看,除了故事的主人公都与音乐有点关系之外,没有任何理由将这五个故事结合在一本集子里,在广场上演奏的雅内克并没有听说过大提琴手蒂博尔的故事,同名的琳迪也许并不是同一个角色。这五个故事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是五个故事统一的主题,以此保证了整体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正如书名《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五个故事分别是五个关于落日余晖和袅袅乐音的生命乐章,展现了一幅音乐人生的浮世绘群像。书中所写到的人物都有音乐相伴,但音乐却成了最遥不可及的梦想,作者用舒缓、悠扬又惆怅的笔调反映的不是关乎音乐的故事,而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写照。作品语言看似平淡,故事内容看似简单,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人心的阵阵激荡,仿佛音乐一般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从宏观上来看这部小说集的结构,整本小说由同样的主题将五个故事连为一个整体,五个故事篇幅长短不一、节奏错落有致,快慢乐章的交替宛若一部交响乐。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威尼斯出发,经过了繁华的伦敦,越过了优美的莫尔文山,穿过了洛杉矶,最终再次回到威尼斯。小说在变化中重复,通过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视角来体现不同的音乐人生。《小夜曲》中音乐化的结构布局,反复提及并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元素等都体现了小说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体现了石黑一雄小说音乐化的特征。

三、石黑一雄小说创作“音乐化”尝试的意义

石黑一雄是热爱音乐的,音乐也是他创作灵感来源之一,他由歌曲创作到文学创作的转变并不是对其音乐梦想的终结,而是用优美的文字书写早已内化于心的旋律,而语言的中止之处又恰恰是音乐的开始。

在他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他对音乐的由衷喜爱和深刻体悟,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音乐化”道路上的努力尝试。在处女作《远山淡影》中,音乐作为一个意象象征着悦子的人生旅程,战前的她是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而遭遇了战乱的摧残之后,音乐是被封存起的记忆,代表着过去的或是理想状态下的生活。在小说《别让我走》中,音乐的比重更加突出与明显,围绕一盘磁带引出了一连串故事,推動着情节发展。每次听到《别让我走》这首歌时,大家就会想起在黑尔舍姆度过的日子,而凯茜就会想起那个抱着枕头、和着节拍、独自陶醉在歌曲中的阳光明媚的下午。这首歌曲在文中是有特殊意义的,歌中所唱的仿佛是一个小女孩怀抱着一个自知无法挽留的世界在深深地恳求着别让我走,而面对这个残忍无情的世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音乐一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悲剧命运,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在道德伦理下的情感困境。再如《无可慰藉》,小说借用钢琴演奏家瑞德的视角展现了他在一座充满迷雾的城市里的经历,小说详细地记叙了他的活动和见闻,巧妙地捕捉了人们在期望破灭之后心碎的感觉。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被社会寄予了太多的责任,人们希冀于他的帮助,然而在这座被荒诞怪异的艺术价值观所左右的城市里,瑞德渐渐意识到他面临的是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小说在阵阵琴声的轰鸣中表达了人们史无前例的孤独与无助。

石黑一雄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把亘古不变的经典话题演绎得舒缓婉转,巧妙地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以流动的音乐线条委婉地表达出人物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化用音乐的形式来构筑故事情节,借用音乐的效果营造出变化莫测的氛围,从而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感受。“音乐是流动的音乐,文学是凝固的音乐。”文学与音乐的天然联系使得在文学文本中加入音乐的元素成为可能,文学将音乐隐藏于文字之间,音乐将文学凸显在旋律之上,这两种艺术将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话题由来已久,随着文学的发展,那永远奔涌的音乐之泉与日新月异的文学之思的交融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我们开拓新的审视文学的维度。

参考文献:

[1] 石黑一雄.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M].张晓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 维尔纳·沃尔夫.音乐——文学媒介间性与文学、小说的音乐化[J].李雪梅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1).

[4] 梅丽.现代小说的“音乐化”——以石黑一雄作品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16(4).

[5] 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6]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8] 杨柳.论音乐与文学的亲密关系[J].小说评论,2012(1).

猜你喜欢
小夜曲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央措柯秀深情演绎歌曲《珠海小夜曲》
阿仆山小夜曲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鄂伦春小夜曲
我与文学三十年
春语:青稞入土(外一首)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