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目前,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探讨很多,对概念的理解也不尽一致,但综合来看,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二是要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笔者着重分析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构架下县域旅游业应如何整合和提升。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全国来看,县域经济很多依然是依靠传统产业来支撑发展的,北方的县域经济尤其如此。而转型升级的过程非常艰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开动新动力,寻找新路径,分解压力,化解困境。而旅游业的发展恰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更能为县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最重要的是,从目前状况来,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利用,如能从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的层面去全面提升旅游业,定会给地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资源要素没有充分整合参与进来
1.缺少整体布局和设计。全域旅游城市要求将全市域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科学规划全域景区布局,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虽然很多县在旅游业方面也有中长期的规划,但没有放到全域旅游的高度去全盘考虑。
2.交通系统方面,各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没有形成。据调查,县域内的交通虽然四通八达,到各个景区的道路和公交车也都正常运行,但景区与景区之间没有线路和公交车在运行。目前,私家车和旅游团车辆是穿梭于各景区和景点之间的主要运输力量。这一现状限制了一些人的出游路线,而自驾出游的游客也会因景点分散,打消了多游玩一些景点的意愿,使旅游效益不能够最大化。
3.服务业方面,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和能力。很多县域没有将服务业和旅游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围绕旅游业发展服务业,利用服务业提升旅游业的思维意识,导致旅游业散漫发展,游客在景区吃住都成为一大难题。
4.资金投入方面,民间资本没有充分参与进来。虽然各地都成立了相應的旅游开发公司,但就目前的运行来看,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自身定位,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和活力,导致很多民间资本缺乏参与的意愿和渠道。
(二)景区本身建设有待提升
1.景区设计缺乏创新。景区旅游的本质是追求差异化,感受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但目前很多景区给游客的感官力度不够,体验性不强,缺乏个性化设计。当前,全国人工湖各处比比皆是,“古老”和“第一”的景区也屡见不鲜,如何在众多旅游城市之中脱颖而出,势必要下一番硬功夫。
2.景区的收益不高。目前,很多县域的旅游景点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做到以景养园。所以,景区容易陷入“无收益则无投入,无投入则无收益”的怪圈。
3.景区营销力度不够。景区也如商品一般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和技巧,如何抓住游客心理,营造需求氛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销售,达到广告效应、品牌效应,是目前很多县域景区所欠缺的。
(一)坚持政府部门主导
政府主导是各个县域旅游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站位全局,着眼未来,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全盘的中长期的规划,并且可以督促各方按照规划部署工作,扎实推进,在产业布局中充分考虑发展旅游的需要,大力推行“旅游+”,融入旅游元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融合各类要素资源投入旅游业。
(二)创建合作管理机制
旅游业本身就是个综合性产业,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为此,县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部门,建立全域旅游管理机制。
(三)提供全面高效服务
打造全域旅游城市必须着力建造一个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为游客服务的平台,也是一个整合服务资源的平台,可以充分协调各个行业和岗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要本着“便民”的原则,注重“软件”建设,为各种集散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另外,各主要交通站点应设立游客接待站,备有免费接送到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车辆。
(四)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全民共建共享机制,能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及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全域旅游建设的积极性、配合度,也能让更多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尤其是政府部门要保护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共建权利,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成果共享。
(五)以创新引领景区发展
加强景区建设,不仅要扩大景区规模,更要提升景区品位,增加景区的吸引力。要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来推动景区发展,着力发展休闲游、度假游、体验游等,促进旅游业态向高端化发展。
(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必须提供各种平台和渠道,可以让各种相关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团体参与进来。比如,一些文化类景区可以考虑让当地的民间文艺表演团队进驻景区,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项目可长期签约表演。我国很多地方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几乎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团体也为数众多。如能将这些戏曲和民俗表演引入景区,定能凸显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增加景区的吸引力。
(七)重视旅游的“月光经济”
全域旅游城市的打造还应注意增加游客的旅游时长。让游客主动留下来、住下来,意味着更多的旅游资源被利用,更多的效益可实现。比如一些地方在晚间固定时段上演大型舞台演出,还有的在旅游区打造小吃宵夜一条街,将县内各地特色美食集中展示和销售,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八)构建旅游公交系统
很多县域的旅游景点多是小而分散的状态,所以有必要设置旅游专线,固定站点,固定班次,将各地景点贯穿连接,实现景区互联互通,方便市内群众出游。特别是在周末,可专门设置周末旅游专线,增加公交班次,或延伸公交线路,以满足市民周末旅游消遣需要。还可以在各个旅游景区的停车场设置新能源共享汽车,以供有驾驶能力的市民使用。
(九)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
构建全域旅游城市必须全面提升整合餐饮业和宾馆业,以增强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并且引导其向企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注意引进一些世界或全国知名餐饮企业,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十)增加景区营销力度
1.塑造鲜明的景区形象,在宣传话语上下功夫。要突出特色,给游客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有吸引力,能抓住游客心理,在游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在旅游淡季开展票价打折优惠活动,有时甚至可以免收门票,以增加客流量,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将全市旅游资源打包成套餐产品,实行一卡通,推出1~3天旅游(包住宿)套餐,在美团和途牛等网站上进行推广。
3.充分利用微信等平台,抓话题蹭热度,让营销在多空间多维度中展开。学会利用网络话语、网络思维在网络时空制造热点,提高景区关注度。
(作者单位:中共永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