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空心病”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2018-03-22 10:18郑学栋王琪周晓丽
祖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解决方法大学生

郑学栋 王琪 周晓丽

摘要:“空心病”现象越来越普遍、日趋严重,引发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全社会不妨以此为契机,开展对“空心病”的讨论和研究。医治大学生的“空心病”,需要家庭、學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大学生“空心病”问题,指出了“空心病”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找寻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空心病” 形成原因 解决方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焦虑已然成了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当今社会进入了全民焦虑的时代,青年人群中普遍出现了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轻生等众多心理问题,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空心病”问题加以研究、分析原因,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大学生认清现实、找寻自我,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和意义,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底,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一场有关北大学生“空心病”的声讨与思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徐凯文的调查,北大一年级新生中,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其中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甚至更有极端的学生动了轻生的念头、放弃自己。

(一)“空心病”的概念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可称之为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空心病”的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它又不同于抑郁症,患病者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它的主要症状有: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发地产生异常的焦虑,表现出精神障碍和精致的利己主义。

(二)“空心病”的核心问题

徐凯文认为:“空心病”不只存在于学生之中,空心的源头也不是年轻人,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是我们的教育和时代的焦虑掏空了人们的心。“空心病”的核心问题就是缺乏支撑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更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当今出现的这种“空心病”现象印证了青年人主体意识的稀薄,折射了学生自我的一种放逐,更是一种价值观虚无的病症。

二、“空心病”的形成原因

“空心病”是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问题的特有产物,作者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一)家庭层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景气和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日益加重,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过多地焦虑孩子的当前成长和未来发展问题,致使家长们过度地在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去要求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参加各种学习、兴趣辅导班,教育孩子要在成绩上比别人优秀,只有进入名牌学校,才可能有出路。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长把竞争意识和焦虑情绪全部传递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导致孩子们所做的一切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家里的要求、被人逼迫或是被安排下来的几项任务。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上缺乏主观的能动性,被动地去做一切,致使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困难,不能足够成熟去面对社会,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与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不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

(二)学校层面

在小学到高中的各个教育阶段中,学校考评的是教师的业绩,教师的利益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分数决定命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度地重视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一切都让位给了分数。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再看中“分数主义”,大学采取的是学分制度,修够了学分便可以毕业。但从教育层面来说,到了大学阶段再去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再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的职业方向,严重地忽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层面

企业或是单位招聘大学生,往往把第一学历看成是录用的最基本条件和最直观、有效的指标,招聘过程较为简短,在招聘时并不看重学生的人品,一致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学习能力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人品如何只能慢慢地进入工作后再去检验,相对来说对学生的评价间接性强、潜伏期长。企业要求的是合适的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不合适就换人,企业不养闲人,企业在就职后再去考查一个人的品格、诚信等内容,企业选用人员的不慎重,给后续的工作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时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空心病”的解决方法

如何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大学生活,再帮助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摆脱成长上的烦恼,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职业方向非常重要。针对上面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解决“空心病”的解决方法有:

(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成长过程中,多与孩子陪伴、交流,创造出宽松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引导孩子遇事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共同探索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以身作则、不强加任务、不推卸责任,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孩子的人生目标,培养孩子树立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面对“空心病”的问题,最先付诸行动的应该是各级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来说,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1.学校不能单纯地通过听讲座、做心理测试、填量表、建心理档案或把工作压力交给学校的心理咨询或学生管理部门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应构建起完整的心理防控机制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与管理制度,实行层级管理、上下联动、目标责任等制度,从“学校-学院-系-班级-宿舍”五个方面逐层去分解任务,把目标逐层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采取“一人一策”的应对机制,有针对性、无死角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高校应全力完善教师考核和绩效考评制度,逐步规范教师管理制度,不能一味地把学生的挂科率、到课率、考研率、就业率等与教师工作者的业绩挂钩,应加大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大学生文化心理、群体心理的培养,侧重引导大学生找寻人生的意义。

3.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多费心、多施爱,做到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及时地去发现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问题,并进行及时地分析与解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1)侧重培养大学生勇往直前、一直向上的精神,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遇到困难的勇气和发展的后劲,努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从大学开始设定各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由小及大,从小目标出发去奔赴终生的大目标。大学是寻找自我的地方,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大学四年时间短暂,指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在大学期间的每个时间节点树立自己的一个个的小目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价值,寻找与完善自我,思考人生的价值。

(3)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着手,不断弥补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去完善自我,激发生命的潜能,找寻生命的丰富和厚度。

(三)在社会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从思想意识上去觉醒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本心、不忘初心,端正态度,以伟人为楷模,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习惯,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荣辱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青年一代大学生探寻自我及规划人生的方向。

四、结语

大学生中出现的“空心病”只是暂时不能找到让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没有平衡好自我期待和社会的需求,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压力,大学生更应该转变观念、端正心态,树立志向,从小事做起,加强自我反思,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逐步去完善自我,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医治大学生的“空心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多费点心、多施些爱,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教育宣传,竭力帮助大学生去寻找自我和规划人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初心.空心病迷失的不仅是孩子[J].江苏卫生保健,2017,(03).

[2]郦言.如何治愈“空心病”[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8).

[3]刘惠军.避免“空心病”,需打破“习得性无助”[N].健康报,2017-05-05.

[4]邵颖.“空心”的时代,不“空心”的我们[J].检察风云,2016,(24).

[5]徐凯文.时代“空心病”解读[J].陕西教育,2016,(11).

(基金项目:河北经贸大学2017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SZZ11;作者简介:[1]郑学栋,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河北经贸大学,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王琪,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3]周晓丽,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解决方法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