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

2018-03-22 21:13:32李文学
关键词:报告文学虚构文体

李文学

非虚构写作的“非虚构”特征与新闻实践所秉持的“客观性”准则相契合,为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转向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当下,正值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厘清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我们在传媒体制改革中掌握主动权,还能给予当下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文体创新以启示。

一、国外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

非虚构写作文体最早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与当时美国争取民权和反战运动的兴起息息相关。这种新的写作范式体现出对传统精英文学的抵抗,也是对过去以虚构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写作方式的拒斥,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介入是其最明显的表征。

1959年11月15日,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家四口惨遭杀害。这桩没有明显犯罪动机,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的离奇血案,为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受《纽约客》杂志之邀,历时6年,在6 000多页的案件调查笔记基础上,将传统小说的想象力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举世皆惊的、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雏形的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

非虚构写作以“非虚构小说”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与当时新闻界的“新新闻主义”思潮勾连,为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埋下了伏笔。所谓“新新闻主义”,就是记者在报道时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采用一些小说技巧,包括从传统的对话到现代主义意识流等,对事件进行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分析。媒介社会学家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认为,这种“文学性”和“新闻性”交织的写作手法有其历史根源,“文学传统在新闻界根深蒂固,它鼓励记者撰写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四平八稳地客观报道,要求文采飞扬、感人至深”[1]。 随后,在《纽约客》《滚石》等新闻媒体的推动下,这种新的写作手法大获成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新闻写作方式。

当然,非虚构写作方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新闻实践中,时时受到“新闻客观性”准则的制约。直到1978年,普利策评奖委员会增设特稿写作奖,才标志着这种新的写作方式获得新闻界的认可。而在文学领域,2015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书写。至此,非虚构写作才没有了合法性的隐忧,可以一心一意地书写这个世界。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今天,除了传统媒体中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传统媒体还借助互联网推出自己的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比较著名的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推出的“剥洋葱people”,其所刊发的《白银杀人往事》等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腾讯的“谷雨故事”、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界面的“正午故事”以及“中国三明治”“地平线NONFICTION”“真实故事计划”等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和传统媒体的非虚构写作一道,共同造就了当下非虚构写作的媒介奇观。

二、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

在考察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时,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中去探究。“就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传统、‘五四’时期冰心等作家的‘事实小说’……1949年之后当代中国本土的‘非虚构小说’而言,‘非虚构写作’都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2]。从这种一以贯之的文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非虚构写作文体的演进史。

学者王晖肯定了我国文学中悠久的写实主义传统,并认为非虚构写作的文体渊源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能够与时俱进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文明批评和大众心声的‘时代文体’”[3]。

可以说,报告文学为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提供了可能。学者周勇同样认为,“在国内,‘非虚构’写作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当时的作家常常通过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来叙述故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4];安徽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刘勇副教授也认为,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应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他还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和刘宾雁的《人妖之间》(1979年)等报告文学作品作为这种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肇始的重要表征,认为“进入新时期以后,‘文革’的积习一度抑制了新闻界的活力与创造力,记者的文体实践从观念到写法都严重落后于时代。其时的报告文学代替新闻担负起了寻求真相、记录历史的职责”[5]。

“报告文学”这种以“非虚构”为内核,又注重文学表现的写作方式,为当时刻板的新闻实践带来了一缕清风。但到后来,报告文学却越来越强调“文学性”,而与“新闻性”渐行渐远,甚至走上了“虚构”的不归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报告文学”逐渐归于沉寂,而这种张扬“文学性”与“新闻性”的写作方式却历久弥新,对后来的新闻文体演变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除了受到国内写实主义文学传统和报告文学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的西方“新新闻主义”思潮也给我们的新闻实践以新的启示。李良荣教授在论及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时就指出:“新新闻主义其实为新闻特写与通讯题材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借鉴范式,甚至可以说提供了变异的可能性”[6]。过去无论是官方媒体所热衷的“新华体”写作方式,还是都市报所热衷的“深度报道”,无一不含有西方“新新闻主义”写作方式的身影。

如果说“新新闻主义”是舶来品,“报告文学”又过分偏向文学场域。那么,随着都市报兴起的新闻特稿,则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言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2003年,《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采写的“举重冠军之死”可以被认为是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开端。

将新闻特稿作为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渊源,无疑更接近新闻实践的场域本身,也更能表征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合法性。中国传媒大学周逵教授认为,《南方周末》在此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周逵教授观点相似,著名新闻学者范以锦教授也认为,新闻本来就倡导真实性,何来“非虚构”?“其实,所谓的‘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就是中国当今流行的一种新闻文体——特稿……是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文体。”[7]

至此,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发展脉络大致清晰,这种脱胎于文学的写作方式,逐渐从其文学母体中分离,以自己求真的价值取向、介入性的写作姿态和“在场”表达,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价值取向互为链接,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当下的新闻文体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时,我们可能难以区分它们的准确界限,但它们却自成体系,共同建构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需要提供了各种可能。尤其重要的是,在新闻体制改革和传统媒体式微的今天,非虚构写作可能恰恰可以提供传统媒体所需要的东西,给日渐衰微的传统媒体注入一支强心剂。

三、影响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因素

非虚构写作进入新闻实践,成为一种创新的新闻文体和写作方法,是传媒市场化变革、新媒体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它直接回应了当下新闻实践所面临的困境,在为当下新闻实践寻找新的可能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出场的机会。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传媒行业开始了市场化进程。随之,新闻媒体对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的诉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以更加优质的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取得广告商的青睐,就成了决定媒体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事实罗列式的“倒金字塔”结构和宣传意味浓烈的“新华体”等新闻写作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要。这样,集“文学性”与“新闻性”于一体的非虚构写作便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成为了新的新闻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媒介技术赋权给自媒体的同时,也赋权给了新闻受众。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离受众更近,也更知道受众需要什么。这样,迎合受众的新闻阅读趣味,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长便得以充分施展。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倒逼新闻写作者不得不重视读者的需要。非虚构写作也有了更多创作的机会。

新闻除了告知受众需要的信息外,也在建构他们所认知的世界。“新闻不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再现,而所有的再现都是选择性的”[8]。正是由于这种选择性,在“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基调中,很多负面或者边缘的新闻常常被忽视。这样,传统媒体所建构的“社会镜像”越来越难以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而与此相反,非虚构写作却鼓励作者“关注和描绘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谓的‘中心话语’之外的生活和事件,展现出对中心经验的逃离和偏移,展现出真实经验的残酷性,为被话语强权遮蔽了的‘非中心’代言,而不是为中心话语歌功颂德”[9]。

可以说,非虚构写作参与新闻实践,将过去边缘和“非中心”的事物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极大地扩充了我们对生活图景的认知。尤其是过去一些属于亚文化范畴的现象,例如“二奶”“红灯区”、同性恋等,如今都在非虚构写作者的笔端得以呈现。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给了受众不一样的现实经验和阅读体验,也进一步还原了现实世界,这在过去的报道中是难以想象的。将非虚构写作引入新闻实践,补充了过去新闻报道的不足,体现了非虚构写作存在的合法性。

非虚构写作进入到文学和新闻领域,还受到作者本身的困顿的影响。“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远远超出我们原有的经验范围,所以,丧失驾驭当下现实的能力,就会导致想象力的匮乏和文本的‘悬置’。在此语境下‘非虚构’找到了登场的时机。 ”[10]2010 年《人民文学》开设“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目的就是“吁请我们的作家,走出书斋,走向吾土吾民,走向这个时代无限丰富的民众生活,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并“特别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⑴。

回到新闻实践的场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一直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行动准则而存在。这与非虚构写作强调“行动”和“在场”的价值取向殊途同归,它们都要求写作者深入生活实际,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可以说,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实践在这一点上也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在国内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传媒变革以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传媒更好地建构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是读者对优秀新闻文本的需要,也是新媒体冲击下新闻文体创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新闻工作者需要以一名“行动者”来书写社会现实生活。这样,非虚构写作便成为了可能。

四、结语

新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将非虚构写作引用到新闻学场域,就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新闻实践困境,为当下的新闻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寻找新的可能。非虚构写作对“叙事”的重视和对“故事性”的青睐,给当下的新闻写作和文本生产提供了新的启示。过去新闻媒体重采访而轻叙事,有着“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这种思想指导下,记者常常对“叙事”和“文本”用心不够,导致新闻作品千篇一律,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非虚构写作张扬“文学性”的写作方式,正好可以弥补新闻写作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给新闻实践带来新的可能。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如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传媒变革和受众的需要,还需在以后的新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创新。

注释:

⑴参见2010年第11期《人民文学》中的文章:《留言》与《启事》。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虚构文体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现代企业(2018年6期)2018-09-21 05:21:16
虚构的犹太民族?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6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