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及其策略★

2018-03-22 19:31熊闻晋
山西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东南天井民居

熊闻晋 徐 钊*

(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低山丘陵的地貌与湿热多雨的气候形成了鄂东南以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便利的航运及造纸业、制茶业的发展给鄂东南带来了繁盛的商业贸易和频繁的人口流动。邻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地形气候,使鄂东南与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上的趋同性,历史上不断迁入的移民则给鄂东南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因此,鄂东南在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传统民居使用地方性的材料构造和建造工艺,对特殊地形和自然气候的适应使其具有地域性特色并产生了建筑形式的差异。基于地域文化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可持续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如何翻新、如何改建的层面,而是应该深入反思,如何在当今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延续其健康、生态的文化价值,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1 调查方法及程序

本项目采取田野调查法和分析比较法。其程序:1)田野调查法,选择鄂东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为样本进行调研,采取现场踏勘、拍摄、测绘、写生、访问记录、实地生活等多种有效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有意识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不仅观察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要深刻理解背后的原因,分析、归纳和总结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设计的优缺点,为研究提供原始的依据;2)分析比较法,结合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将鄂东南地区不同传统村落民居、类似的民居建筑展开比较分析,找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突显鄂东南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特色、建筑形式、建造特征等,进而对鄂东南传统民居保护性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深入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和策略方法。

2 调查概况及分析

2.1 鄂东南地理环境与自然气候特征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土壤,位置、地形、地貌、矿藏等地理环境因素对聚落、乡村乃至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鄂东南地区主要指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沿线以南,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接壤的低山丘陵地区,东面与安徽省太湖县、宿松县接壤,南面与江西省瑞昌县交界,西南与湖南省临湘县毗邻,包括了黄石、鄂州、咸宁三个地级市和阳新、崇阳、赤壁、武穴、黄梅、嘉鱼、通山、通城等县市。鄂东南地貌特征复杂多样,低山丘陵交错分布,河流谷地纵横,其北部是连绵的大别山脉,南部为蜿蜒的幕阜山脉,地势南高北低。

气候决定了自然环境中水文、土壤、植被等特征,这些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千差万别的建筑形式。鄂东南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受地势影响,冬季偏北风得以长驱直下,使空气变得寒冷干燥;夏季则盛行偏南风,高温炎热。相比湖北其他地区,鄂东南大部分地区多暴雨,降雨量大,气候更加闷热潮湿。

2.2 鄂东南社会经济与传统生产方式

早在宋朝,鄂东南便开始使用楠竹造纸,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对蒲圻(今赤壁)造纸的介绍:“前辈传书,多用蒲圻纸,云厚薄紧慢皆得中性,与面粘复相宜,久不能脱”。同治年间的《蒲圻县志》中也有利用楠竹造纸的方法及当时造纸业繁盛的相关记载。鄂东南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孕育了当地独有的茶文化。在明朝,随着制茶业的兴盛,鄂东南凭借三省交汇的地理位置和长江沿岸地区的航运便利,成为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的茶叶贸易中心,由此形成了商业集镇和商住一体的街屋,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鄂东南地区水系网络发达,低山丘陵犬牙交错,土质偏酸性,“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三水六分田”是该地区地少且土壤贫瘠的真实描绘。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大规模农业种植,但也丰富了其他经济作物的种类,构成了该地区以传统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除水稻种植外,鄂东南因地制宜,大量种植楠竹、茶叶,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降雨以及酸性的土壤都为楠竹和茶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生长条件,形成了鄂东南极具特色的造纸业和制茶业。

2.3 鄂东南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

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遗存较为丰富,并在建筑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与周边省份相近的地理位置,客观上为该地区多元文化的融合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与周边地区相似,其民居建筑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与周边地区存在共同的特征。由于受自然环境影响,早期鄂东南民居多为干阑式建筑,东汉两晋时期大量的北方人因灾害战乱南迁,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同时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式建筑也一起传入鄂东南,逐渐取代了干阑式建筑,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并逐渐形成了天井院式建筑。这种民居较好的适应了鄂东南山地丘陵地形及炎热潮湿气候,是北方合院式建筑与鄂东南地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

历史上鄂东南遭受过多次文化冲击,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对鄂东南的文化习俗、民居建筑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作为重要的移民通道,大量江西人涌入鄂东南,促使该地区大量修建民居建筑,因而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受到江西等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以及宗族组织较严密地区的影响。鄂东南以宗族血缘为主要传统聚居方式就是早年从江西移民的家族定居发展而来的。另外,鄂东南与徽州纬度相同,同属长江沿岸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与人口流动使两地在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屋的建造、装饰上,此外,相似的气候条件要求房屋对气候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鄂东南与徽州民居在自然生态适应性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小尺度的天井院式建筑和马头山墙。

北方合院式建筑随着中原文化一起传入鄂东南,形成了天井院式建筑;特殊地形与气候特征决定了以传统农耕为主、手工业为辅的农商复合经济,造纸业与制茶业兴起带来的商业繁荣,形成了满足贸易与居住需求的集镇街屋;商业贸易与人口流动使鄂东南与徽州在文化习俗上相互影响,鄂东南民居也受到精致、秀丽的徽州民居影响,呈现出自然、淳朴的建筑艺术特征;受移民影响,明清时期鄂东南大量修建房屋,建筑遗存也较为丰富。因此,鄂东南民居建筑形式是外地移民到来后,再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与原住民经过交流、渗透、融合后逐渐形成的,此外受到周边地区影响,许多不同的文化都在这一区域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鄂东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3 基于地域文化的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3.1 宅第

鄂东南民居入口大多开在房屋的中轴线上,呈偏转的“斜门”状,入口门墙与主墙面呈一定的夹角。鄂东南居民信奉风水,宅第大门正对山尖、斜坡、怪树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因而建造住宅时选址不仅要顺应地势,还要参考风水学说。由于受地形与村落结构限制,宅第的位置、朝向相对固定,因而房屋的入口往往由风水师测定后,采取角度偏转的特殊处理,以避开不吉的象征,转向视线开阔区域,以获得最佳风水。

天井是鄂东南民居中最主要的空间组成,宅第所有功能区都是以天井为中心而展开的。天井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联系起来,解决了房屋的通风、采光问题。在夏季,小天井的开口有利于阻挡太阳直射,使房屋更加阴凉爽快。整个宅院被厢房、半开敞的厅堂、大小天井划分为多个区域,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层次感,使其能更好的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求。鄂东南民居通常分为两层,上层为阁楼,因层高较低,一般用作储存物品。除了储物外,阁楼还在屋顶与1层之间形成夹层,能够起到隔热通风的作用,以改善1层的居住环境。

天井院是鄂东南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组天井院为一个居住单元,其中包括了门屋、天井、与天井相对的厅堂、厅堂两旁的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廊道。为了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的问题,厢房另一侧常设有小天井。普通宅第通常为一组天井院,大宅第则是由多组天井院横向或纵向连接而成。在天井院中,一排房屋的纵向排列被称为“进”,一排房屋为“一进”,穿过天井到达的第二排房屋称为“二进”;开间的横向排列被称为“连”,“三开间”和“五开间”被称为“连三”与“连五”。大多数宅第为“两进连三”或“两进连五”形式,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当地人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描述一个居住单元规格,较大的宅第通常为“五间三天井”横向或纵向连接。宅第的主立面常呈现三间或五间的单元特征,天井院开间数通常为奇数,整个宅院呈中轴对称关系,体现出一种均衡美。

3.2 街屋

传统街屋的主要出入口都设置在临街的街道上,为了使经营更加规范有序,经营者会根据需求在没有客流的地方开辟次出入口,用以区分客流区和物流区。传统街屋紧密相连,相邻的街屋彼此共用一堵墙壁,因此,所有传统街屋都无法在墙壁上开设窗户,只能增设天井来解决通风、采光问题。店铺和住宅区域由可以自由活动的整片隔扇门窗分隔开,完全敞开后整个街屋前后通畅,空间开阔,也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鄂东南地区的传统街屋是集商住一体的建筑形式,传统街屋紧靠商业街,前半部分是临街的商业店铺,后半部分为住宅空间。为了增加集市街道宽度,便于商业贸易,传统街屋紧密相连,因而店面具有开间窄、进深大的特点。鄂东南地区传统街屋平面布局大多因地制宜,比较随意,也有的街屋会在店铺一侧开辟一条走廊用于连接各个区域。传统街屋平面布局常以天井为轴,呈对称分布,狭长而简洁。普通街屋为二到三进,功能区从前往后依次为店铺、天井、住宅;规模较大的街屋则有七进甚至八进,功能区按照廊道、店铺、手工作坊、天井、客厅、卧室的顺序分布。天井连接厅堂,厅堂后面是卧房,由于空间密闭,卧房设有小窗来解决通风、采光问题。

3.3 祠堂

鄂东南传统村落大多是同一姓氏聚族而居的血缘型聚落,因而祠堂对于村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村落中最高级别的建筑,祠堂往往坐落于村落中的风水吉地,相比于普通民居,外观上更加突出。除了建筑体量较大外,祠堂的入口立面、山墙处理都有独特之处。最具特点的是当地人称为“衮龙脊”的云墙,它如游龙般高耸,极富动感。作为祭祀与礼仪场所,祠堂中会设有一系列与祭祀、礼仪相关的陈设,并在内部呈中轴对称布局,以突显庄重肃穆的氛围。除了作为礼仪场所外,祠堂也是社交娱乐中心,鄂东南地区许多祠堂都会在前院设置戏台,用于宗族的聚会、看戏。当村子中出现婚丧嫁娶之类的红白喜事时,村民会在祠堂举办酒席,宴请宾客,有些大型祠堂还设有敞廊与酒厅。

依据建筑规模,鄂东南祠堂可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宗祠通常由同一血缘的一个或多个村落宗族共同修建,作为共同祭祖的场所,宗祠往往位于村落中心或多个村落中间;支祠是大家族中的某一支脉为扩大影响而建立的,常与周边居住建筑联合布局,它是鄂东南地区数量最多的祠堂类型;家祠是由家中成员自行修建用来供奉家族先人牌位的,一般位于整个宅院的中轴线的尽头位置。

3.4 牌坊屋

牌坊屋是鄂东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牌坊原本是一种用于纪念、祭祀的非实用性建筑,不具备居住功能,但鄂东南牌坊与住宅常被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牌坊屋这种兼具住屋和纪念性的建筑。鄂东南有两种常见的牌坊屋:一种用于宗祠,用以强调宗祠的入口,做成牌坊式;另一种则是经过朝廷御批允许兴建的牌坊,前坊后宅,实质上是一座拥有牌坊的住宅。

4 策略思考

通过现场调研和分析归纳,对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展开系统的研究,提出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性设计更科学、更生态的方法路线、策略要点,探索其新思路、新途径。

1)鄂东南传统民居由于年代久远,普遍缺乏供水、排污、照明等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恶劣,随着时代发展,老旧残破的传统民居已无法与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2)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传统民居被简单粗暴进行所谓“现代化”改造,空有仿古的建筑外观,缺乏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内涵,这不仅不能保护传统民居,还会阻碍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3)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鄂东南许多村落盲目跟风,自发修建了许多造型风格混乱的钢筋水泥楼,这不仅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也割裂了地域文化与民居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乡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地域特色;

4)与盲目修建西式楼房相对的是,有些人把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简单的符号化,一味照搬传统建筑形式,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居,但也不能盲目的因循守旧;

5)鄂东南传统民居植根于当地生态环境中,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与地形气候相融合的建筑生态系统和功能结构,在传统民居的保护性设计中,应借鉴民居建筑绿色生态系统标准,配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宜居、生态、可持续的民居建筑。

5 结语

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后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中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在不断的完善、发展,以适应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现代建筑不同,传统民居具有地域性特征,鄂东南是湖北传统民居建筑遗存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人文环境的影响,它自身的风格特点也是在使用地方性材料、对地形和气候不断适应后,结合鄂东南地域文化,并且不断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而最终形成的。其研究结果表明: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和保护设计,需要对民居演变历程经过全方位系统的认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这对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鄂东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谭刚毅.两湖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67-69.

[2]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库金杰.鄂东南地区乡土建筑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王瑶.鄂东南传统街屋建筑艺术特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5]李百浩,杨杰.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J].华中建筑,2007(25):69-70.

猜你喜欢
东南天井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校园的天井花园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