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凤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用在孙翊朔和雷鸣身上再合适不过了。远离闹市,他们在山上造了一座房子,庭院里种满花草,四周稻田掩映,泡茶、聚会,皆是随缘而定。用现在时髦的词来形容就是,很佛系。
其实,这种佛系生活大部分源于柴烧。
8年前,景德镇的柴烧还寥寥无几,正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研的孙翊朔和雷鸣在槐树下租了一间民房,建了第一座柴窑,并成立了九烧工作室。采用现代柴烧技艺,将泥坯制作好后,不施釉直接入窑。木柴燃烧后的木灰飘落到泥坯上,其中的钾钠钙等元素相当于助溶剂,在高温下与泥坯中的硅共同作用形成天然的釉质层。
不同于佛系生活的散漫,柴烧则属于道系,讲究有所作为,把事情坚持做到极致。很多人觉得柴烧最难的部分是造型,其实不然,最难的是装窑。先将素坯小心翼翼地挪到窑前,然后计算如何充分利用窑内空间,把每件坯摆到最适合的位置,每件作品之间要做支钉隔开,连续几小时“猫”在仅半人高的窑里,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腰酸背痛。除了身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焦虑。等满窑后,必须设想火焰流过窑室的路径,以及在器皿表面形成的痕迹,然后根据不同的黏土种类、造形体量、器皿的功能来调整不同的窑位。最后烧制48小时左右,冷却3天,用1天开窑,再用1周时间,对瓷口和底部打磨处理,作品才算正式出炉。
从成立工作室到现在,九烧共烧制了40窑,有上万件柴烧作品。尽管数量庞杂,但每一窑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第19窑。因为工作室停电,没有热电偶测温作为参照,导致温度烧得过高,靠近燃烧室区域的作品几乎全军覆没,但有件作品却烧得异常漂亮,通体落灰窑变后形成各种浅蓝色、淡紫色的结晶。第31窑时,烧到一半,窑里面的作品坍塌了。孙翊朔先是沮丧,随后心里又怀着某种期待,好在最后有几件作品非常完美。
其实柴烧就和生活一样,随时充满着不确定性。2014年,房东盖房子,九烧工作室被拆,孙翊朔和雷鸣被迫在建筑工地上烧了一年窑。在这期间,传统柴烧行业也开始大受关注,景德镇的柴窑从几座慢慢变成了几百座。
柴烧过程中,温度会达到1200℃以上。
作品和技艺都愈发成熟的他们,又开始打起了经营的主意。孙翊朔和朋友一起发起了景德镇工艺之旅活动,他们邀请了许多喜欢柴烧的人_起来体验烧窑。每次烧窑前,一群人会郑重地举行点火仪式。先给窑底添一把火,再在窑顶放上一枝梅、几个橘子和盐、米、酒三碗清供,最后捧起祭窑酒,一人饮一口。“好酒!”每吆喝一声,窑火就又蹿上一分。
等开窑后,一群人便将炭火用大铲子挖出来做燒烤。龙虾就着啤酒,咕噜下肚,此时,手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柴烧中感受到的快乐,以及透过作品传达出的生活态度。
“柴烧是一个慢热的过程,刚开始我们以为会—直风风火火,后来才发现真的是慢慢来。取名“九烧”的初衷也是因为它和‘久谐音,希望我们能一—直坚持做下去。”
去年,他们在山上建了房子,等时机成熟后,准备将工作室和柴窑也搬过去。佛系生活和道系柴烧融合,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能感知完美。
柴烧手作梯梁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