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下乡村文化的范式建构与审美逻辑

2018-03-21 20:33盛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传播

盛乐

摘 要:消费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既定形态,使得传统的乡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费化”转向。文化表征的“非中心化”、大众媒介的主流化、乡村现代闲暇文化的生成以及文化引领与现实文化形态的相对脱节都是消费语境介入乡村文化发展机制的审美表征。乡村文化的“消费化”不仅催生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同时对当下的文化建设也带来更为深入的审美思考。

关键词:消费主义;乡村文化;文化传播;文化建设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城镇化视域下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的代际差异与城市融入机制研究”(2017CX052)]

乡村文化是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它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以家庭、家族文化为核心,以乡土本色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具有积淀与传承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包含制度、知识、习俗、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复合体的总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现代社会开始蔓延起了一股“消费主义”之风。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的乡村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给乡村农民带来了价值观方面的强烈冲击,大众文化开始在乡村中发展起来。曾经封闭落后的乡村文化在消费语境下一次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建构起与以往不同的文化范式——传统乡村中“男女往来种作,不复出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欠缺问题逐渐得以改善,通过与城市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乡村文化体系不断开放,在与时代接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如广场舞在乡村中悄然兴起、卡拉OK等城市设施在乡村中逐渐流行等,无不说明消费语境下的乡村文化向着更加多元、更加现代的方向发展。但文化在乡村传播的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如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与日俱增,传统乡俗乡情日渐淡薄,赌博之风在乡村中兴起,排场主义在乡村中流行,邪教组织在乡村中的势力抬头等,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开始在在乡村中呈现出一种共存状态。

一、中国乡村文化的传统镜像及审美表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中华文明发源于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所以说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在乡村,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

我国乡村文化传统是由乡村闭塞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保守的文化状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作用的产物。在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广阔的土地上进行统筹管理难度自然不可小觑,自古以来中国君主就用“礼”文化来对乡民进行统治,“礼”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准则,中国人在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一套适用于自身发展的制度和规范。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就植根于这种对充满了乡土情谊和人际关系的传统伦理文化的认同之中,政治权力并非规范乡村秩序的关键,乡民通过一系列民俗活动,对宗法制度、祠堂文化等通过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这些古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在传统乡村社会中起到了教化民心的作用。

乡村文化所发挥的并不仅仅是维护政治权力、开化民心的教化作用,在长期的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乡民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在为乡村文化留下自强不息、淳朴仁厚的文化品格的同时,也在为中国文化打下天人合一、平和淡然的深刻烙印,如《黄帝内经》:“人生于地,命悬于天。”传统的村落往往注重于村落布局方面的精巧,以期达到与自然和谐、与天地共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乡村文化充满了平淡良善的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生活期冀和亲密独特的生活情感。

二、乡村文化的“消费化”转向及审美逻辑

(一)消费语境的形成

消费主义文化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兴起并且得到不断发展的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通过推销商品、不断宣传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以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的文化逐渐得到了广大中国受众的认可。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而具有了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即社会富裕群体,在各种媒体引导和广告宣传的影响下,开始不断跟随并创造着新的消费潮流。这种消费潮流的形成恰恰说明隐藏于消费主义风气之下的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里的一个基本教义——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是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第一位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广泛兴起了这股“消费主义”的浪潮。伴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如火如荼进行,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众传媒技术逐渐兴起,客观上为文化在消费群体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不断市场化和商品化,文化产品的流通也在依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运行,任何能承担起文化消费活动的群体都可以享受此类文化产品,传统文化中的世俗主义、享乐主义随着现代消费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崛起而有了卷土重来之势。在消费社会这个重要语境之下,大众成了消费者,以前以审美为中心或以政权为主导的文化如今日益消费化,文化商品的生产也日益功利化,就连中国文化的传播媒介也呈现出了这种消费主义的特征——传播媒介内容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功能向先进的消费行为方式、贵族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化的休闲方式转变;媒介传播形式逐渐由原本单一、严肃、专业的新闻媒介向重视包装、大肆宣扬炒作的消费主义传播媒介靠拢;媒介传播的主体形象也由政治、經济、社会行为中的正面英雄形象向社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如商业界精英、体育界明星和影视娱乐界人士转变。这些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我们仍需看到,这种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兴起的新的社会主义消费潮流与整个社会文化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水平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尤其是受到城市文化剧烈冲击的乡村文化消费者在对文化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危机。

(二)乡村文化形态的嬗变

1.社会转型导致文化产品的“民主化”和“非中心化”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社会上曾经席卷了一股“政治主导文化”之风,即文化要无条件服从于政治,文化由公共权威直接制约,文化只存在于少数人的手中。在这种条件下,文化具有相当大的排他性,乡村中的大多数人被限制在文化传播的圈子之外,政治权利的不同一度导致了文化上的不平等。但伴随着改革大潮的涌起,传统的封闭农业社会向现代全面开放型的工业社会转型,政治权利导致的文化上的不平等逐渐让位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物质面前文化的相对平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品要追求最大的利益输出和最广泛的文化交换,就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公共权威壁垒,过去文化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局面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消解了公共权威的约束,文化产品逐渐“非中心化”。同时为了创造更大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就不得不争取更多的文化消费群体,过去普通大众无法接触到的文化产品现在得以被自由接近,文化产品开始更多地面向市场和大众,文化产品逐渐“民主化”。文化产品的“民主化”和“非中心化”使得生活在乡村的受众得以有了接触到文化产品的机会,产生了乡村文化与外界文化触碰的条件,农民的视野和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2.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文化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口耳相传到印刷媒介传播再到如今电子媒介传播的过程,这一系列传播方式的变化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媒介出现以前,文化传播主要依靠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这不仅限制了文化本身的传播范围,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受众人数,闭塞的乡村文化难以与外界文化产生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纸质媒介逐渐兴起,文化传播的范围有所扩大,文化传播的受众人数也大大增加;如今电子媒介的产生更是加速了文化传播的速度,文化进行大范围传播的限制被打破,不管是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的产生还是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兴起,都使乡村大众接近外界文化的机会和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3.闲暇的产生引起文化趣味风向发生转变

文化的趣味风向是由人的内在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共同决定的。建国以来中国文化一直以政治趣味为主导风向,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精英阶层、政治阶层内部进行了艰难的调整和转变,改革开放前期有着比较固定分层的文化趣味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变也在重新进行调整和划分。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的工作时间被不断压缩,闲暇时间开始出现。大量闲暇时间的出现使得习惯于终日从事乡间劳作活动的人们有些难以适从,恰逢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外界的文化得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到乡村,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大众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日益削弱,农民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受众具有了读写能力,即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力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工具的局限,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在缺乏专业艺术鉴赏指导的条件下,很容易受到商业化或娱乐性文化消费活动的干扰,从而滋长起一股享乐之风。改革开放前众人观看“八大样板戏”和改革开放后乡村逐渐兴起赌博、娱乐消遣之风就是典型的例子。

4.思想文化建设薄弱导致审美文化的相对剥夺

中国文化在从传统文化大一统的整合状态向现代形态多元文化共存状态的递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元结构鼎立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渐由大众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变,大众文化产品为了获得最大的市场效益,在买方市场占据最大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不得不迎合广大文化消费者。在这种文化受众刺激大众消费文化产品再生产、大众消费文化产品强化已习惯这样文化的受众消费习性的过程中,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等其它异质文化被逐渐排斥和消解。乡村思想建设不足影响了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滞后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导致对农民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力不足。伴随着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文化受众数量的上升,大众文化在向乡村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表现的内容形式多样,纷繁复杂,但实质上都是在消解了其它文化形态的要素基础上,将其综合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不断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中汲取材料,并加以俗套化和程式化,究其本质,被乡村文化受众接受的大众文化都具有某些相应特征,大众消费文化本身无法达到真正的多元化。因此虽然现代乡村中卡拉OK、麻牌、广场舞等娱乐形式多样,看似形成了多元的格局,但实质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反倒形成了人们难以察觉的审美文化的相对剥夺。

三、消费语境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理性反思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无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社会不再是与世隔绝、破败的代名词,各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不断撞击、交流、融合过程中,一些新鲜、刺激的外来文化逐渐被乡村文化所吸收,伴随着各种文化传播媒介在乡村中的发展,乡村文化的文艺形式越来越丰富,乡村文化形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起来。但我们仍需看到,尽管相对先进、动态的城市文化给乡村文化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低俗文化在乡村中的蔓延趋势仍然令人十分担忧。

首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迈向小康”成为社会群体的一致追求。物质上极端追求富裕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这股不正之风伴随着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开始逐渐在乡村中蔓延开来。传统乡村文化中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标准被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自我意识一次次践踏,利益驱动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常态,这股由经济冲击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动荡是大范围的、难以逆转的,需要引起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其次,乡村中的年轻小伙作为促进乡村文化转型的“主力军”,对传统文化多持漠视的态度,他们进入城市,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城市文化,缺乏基本判斷力。基于享乐主义的主观追求,他们盲目热衷于一些低俗的城市文化,作为促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融合的载体,他们在被动吸收了城市文化糟粕部分的基础上,将其引向乡村土地,乡村文化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不断受到这股城市文化的冲击,不断被乡村文化群体所排斥。他们将形式多样的城市文化形态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的多元性,但实则不然,由于过分地强调城市文化的新奇,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无人继承而面临着“断根”的危险。

再次,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管是乡村中外出去务工的年轻人还是选择留守乡村进行农耕生活的乡民,都在追求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这与传统乡村社会悠然自得的生活传统是相悖的,虽然各种文化传播媒介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很多接收外界文化或工作之余进行消遣的机会,但文化多样性假象背后的文化单一性导致乡民接受的文化信息量不足,乡民们并没有找到能够填补自身精神空白的文化形态,所以赌博、抽烟、喝酒等现象在乡村中屡见不鲜,这实质上是文化“空洞化”的一种表现。

最后,乡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文化建设落后、可供使用的文化设施不足也导致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一大难题。经济的冲击和文化的被动吸收导致多数乡民精神世界十分匮乏,虽然乡村的经济发展早已步入正轨,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公园等文化设施数量依旧很少,人们的审美趣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乡村原有的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乡村文化一直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传统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虽然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但这种互动性的交流方式却具有凝聚乡民、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传播媒介为形形色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载体,但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是被动的、单向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我们所提倡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应该是简单的“去乡村化”过程,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反哺作用應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乡村文化不应该在“乡村经济边缘化”后被再次“边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对乡村文化进行重构,发挥乡村文化在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彦霏.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学理论,2016,(01):147-148.

[2]刘秀峰.农村文化礼堂:从公共空间到社区营造[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7-21.

[3]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3-67.

[4]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47.

[5]丁永祥.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212-214.

[6]唐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J].学术论坛,2016,(04):32-36.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传播
Film review:WALL·E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