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力桐
摘 要: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城市景观结构和建构理论也发生了改变。文章主要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变革与后工业时代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景观设计;城市化
一、后工业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197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中,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化的概念与理论,并界定了工业时代的三个阶段:前工业阶段、工业阶段和后工业阶段。后工业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经济形式从农业或者重工业向轻工业或者服务业转型,社会上的大多数劳动者从重工业或者农业生产转行到服务性行业;在职业上,社会更紧缺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是专业性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前工业文明是在人类第一台蒸汽机产生之前,在第一台蒸汽机被创造之后,人类的工业化发展极其飞速,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1970至1980年这段时间,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机器的加工和实际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突破。步入21世纪,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整个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知识成为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不竭动力。
二、城市景观设计在不同工业时代的表现特征
(一)工业时代对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是发展工业的最好的载体,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双向流动的关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呈现出以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体制逐渐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增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以创新型高新科技作为主导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特征和优势。我国城市化特点是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推动作用密不可分。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分离程度较高,城市化发展相对于工业化发展较为延缓,使工业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轻工业的大力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国内的城市化水平稳步升高,在1990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基本保持同步状态,因此,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更加适应,并双向推动各自的发展。
2.工业革命对城市景观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后,城市的景观设计就融入机械、电子科技等元素特征,而不是简单的城市手工业元素。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的生产模式,有利于城乡分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合理高效分工合作。近代城市中,人们的主要活动都是以公共生活模式为特征的,城市景观成为现代社会中广大市民丰富多彩活动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娱乐场所。无论是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还是西欧的城市景观设计发展,都与宗教、政治、军事、商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及功能与性质的转换。
3.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设计特征及意义
工业时代的发展为城市景观设计引进了新的审美价值,而新的审美价值理论的衍生又推动了社会不同区域和角色的转变,这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因此,使城市景观设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发生改变。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景观类别,后工业时代城市景观这一分支在创建初期,就具有景观设计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具备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工业时代城市景观是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利用进而逐渐兴起,后工业时代城市景观具备个性化工业文化内涵的性质,因此,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和认可。后工业城市景观表达出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场所的精神,融入了时代价值观、时代设计元素。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和谐,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一种有效的景观途径,也是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探索过程中历史的必然。
(二)城市景观设计在三个时期的产生和特点
1.前工业时期的小众化的审美艺术
前工业时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显著的社会阶级性,是以农业意识为主导的等级制度,是以与农耕生活为对立的人群,他们虽然是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但是却以独特的视角欣赏到这个世界的美妙以及农业社会的城市景观的瑰丽,在此基础上,提升了社会整体审美价值,激发了对美的强烈追求,进而产生山水田园艺术这一艺术体系,其中的山水画和田园诗是最能反映前工业时代城市景观的时代产物。此时,城市景观只被社會上少数人群欣赏,因此,属于小众化的审美艺术。城市景观与城市风景意思大致相同,即城市的面貌与精神气质,既具有视觉审美价值,又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是与大众人群隔离,同时又与大自然孤立。
2.工业时期的公民集体审美
从前工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后,重工业的生产使工人阶级社会产生,因而也使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人群中主体比重发生改变,城市居民人口增多,因而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理论被逐渐提高。为了满足城市居民身心得到休闲的场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公园景观的设置应运而生。在城市景观中添加公园的设计,丰富了城市景观中的空间性和容纳性,在景观感知学和认知学的理论中,公园式景观具有强烈的可探索趣味和相对的安全性,进而激发了人类的童心和好奇心,因此,可以愉悦都市人群的身心,使心灵变得轻盈。
中国居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认知仍然不够全面,大多数以偏概全,认为公园式景观等同于城市景观。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曾在 1930 年就提出了他个人对于“公园”的见解,他认为在城市景观中建设公园,既可以造就城市景观的建筑美感,也可以提供城市居民闲暇时休憩娱乐之地,使居民徜徉在花草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舒畅城市居民的心情,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城市景观设计在工业时代,是城市的另一种延伸和附属的方式,是连接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精神和情感纽带。工业时期的公民集体审美的观念在东方和西方都有体现,这是工业社会形成和发展期间所产生的固有观念,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更紧密。
3.后工业时期的人与自然所需的和谐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达到了空前的盛况,人类对城市的开发心理反而更加强烈,工业化发展使大批工厂和化工厂的大肆建立,使郊区和城区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使城市景观的自然面貌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威胁,致使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多种珍贵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同时,使人类生活所需环境和物质被严重污染。19世纪后期,欧洲和北美洲的各个国家和城市的生态被严重破坏,城市景观极度恶化,城市不再是文明和先进的象征,反而是恶劣和恐怖的集中地,城市居民有着逃离城市急切的心理,农村和自然原生态区域成为集中避难所。后工业时期的人与自然所需的和谐关系也反映在中国当前的旅游行业中,大量旅游景点打造农家乐一类的旅游主题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开始热衷于回顾大自然和乡野的旅行,因此,中国的城市居民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也开始显现。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促进城市景观格局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景观之间实现双向流动,进而使城市景观与城市自然生态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系统。
(三)三个时期城市景观的相互关联性
小众化的城市景观及前工业时期的城市景观中公园式建设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早期的城市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审美追求,而不具有广谱性,不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的建筑艺术,到了工业时代,城市景观设计更具有广谱性和对外开放性,是面向大众的建筑艺术,但是在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往往具有区域局限性,建设的景观更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例如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现代化公园等。前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城市景观更具有审美价值,但是后工业时代城市景观更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基于人性和生态稳定性的长期景观设计理论,并随之产生了广义和狭义的景观设计观。
三、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中主要问题
中国现如今已经步入后工业的社会时期,曾经在发达国家和其它发达城市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城市再次重现。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设计所显现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城市化发展的飞速推进,致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急速转变;
办公楼、大型商场及居民用房占据大量土地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致使城市景观中的城市绿化用地占比过小;
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及物质资源有限,导致工厂及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可逆的;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政府及工程师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只注重短期内的城市景观布局。
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经济繁荣、技术进步的缩写,城市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娱乐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体现和制度也发生了交替和变更。城市景观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但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往往出现过度浪费社会经济和资源的问题,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越來越疏远,这不仅遏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遏制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区域的产业发生转型,推动了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在实际设计时,要把握好人与自然关系的距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持生态和审美价值的双向平衡,此外,在景观设计中也需要融入历史、人文情怀及艺术文化等元素,进而才能创建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苏昕.城市电厂景观设计分析及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1):260-261.
[2]邹焕.现代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分析[J].考试周刊,2011,(66):29-30.
[3]曹兆宣,赵言文,李熙征.基于宏观尺度的城市景观综合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9,(14):39-40.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