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重庆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艺术研究

2018-03-21 20:33罗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筑造型官邸

罗楠

摘 要:重庆是一座有着革命传统的的历史文化名城,在1937年至1946年期间,重庆已然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陪都时期的重庆,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西移,国民要员以及国内知名建筑师、工程师等都聚集在此,留下大量抗战时期的官邸,它汇集了最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财力、艺术水平。在快文化的现代,这些军政要员已经不在,但是官邸建筑确实还存在空间中。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之上,从影响建筑艺术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陪都时期官邸建筑多样化的艺术造型特征,以期为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做努力。

关键词:重庆抗战时期;官邸;影响与变化;建筑造型

一、陪都重庆官邸的概念界定

官邸概念是指在抗战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军政要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例如公馆和别墅。其次本文将重点放在建筑本体研究,指军政要员曾经居住的地方。同时,抗战时期很多军政要员住所是和相关机构一起设立的,除了官邸之外,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办公建筑(国民政府办公楼)、银行、大会堂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二、巴渝傳统建筑的转变

(一)“移民潮”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在陪都时期,最高政治决策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历史事件背后,也推动了重庆建筑业的一个发展和转变。

陪都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移民潮”,在这个事件中,企业家、政府官员、建筑师、还有学生、科技人员等占相当大的比例。内迁移民而来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有的是海归建筑专家,有的则来自沿海发达地区,有的更是外国的建筑师,使得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地区的建筑从巴渝传统建筑向与外来的建筑文化融合、同化转变,不仅体现出了建筑师们的活力,在建筑造型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一些著名建筑师、工程师的内迁,还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各类建筑机构及团体也纷纷涌入重庆,这个时间陪都的施工以及建设能力迅速提高,建设活动频繁,并且建筑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由于内迁的单位的增多,为了强化规范建筑市场的管理,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和速度,陪都时期的重庆陆续颁布了一些国家层面的建筑法规。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建筑的修建,不管是巴渝传统木结构还是干栏式结构,吸收西方技术,转为砖石木结构的混合,促使着重庆市城市的发展,并向着现代化进程迈进。

官邸是陪都时期最能够代表重庆建筑发展的一个典型,不管是建筑功能、形态、技术还是艺术,在传统建筑发展的基础上,其优秀建筑技巧和建筑手段,在各类建筑类型中,官邸建筑都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和审美风格的一个最高水平。

(二)“无条件轰炸”对官邸造型风格的影响

陪都时期,日军对陪都重庆多达五年之久的“无条件轰炸”让陪都重庆当时的建筑具有过渡性、临时性、仓促性、盲目性的一个特征特点。分别在建筑选址、色彩、功能以及造型风格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建筑选址上,针对日军的“无条件轰炸”威胁,建筑的选址是避开城市中心区,转而向周边的南岸区、北碚区、沙坪坝区等地扩展,并依托山城重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特点。重庆空气相对湿度很高,达百分之八十左右,经常有雾,有雾日长达半年左右。长年的雾气笼罩,是防止飞机轰炸的天然屏障,这也就是抗战时期选址重庆为陪都的一个重要原因。降水充沛的气候条件使得重庆森林茂密,树木繁盛,同时也为躲避日军空袭提供了隐蔽性良好的条件。当然也不乏建造在城市中心区的官邸,不过都是以散状分布。

建筑的色彩上,为减少空袭的伤害,也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房屋顶面及其外墙不得用红色、白色或其他较显著的颜色,这就让当时陪都时期的建筑有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现在都还可以看到近代重庆建筑多着灰色、黄色,接近尘土的颜色,都是为了防空的需要。

在建筑功能上,军政要员除了满足一般的生活起居之外,多在自家中修建地道、防空洞,而且警卫系统也非常齐全。大部分官邸建筑除了是军政要员生活的地方也会跟相关机构一起建立,一度也会用作办公使用,这要求地道、防空洞在尺度上有不一样的要求。

官邸建筑造型风格上,因为“无条件”轰炸的影响,建筑呈现出的西式和中式风格,因为部分军政要员临时的涌入,他们的官邸具有临时性的特征,所以从装饰构件上来说,都趋向简化风格样式,柱式等也修造得比较简化,整体已经趋近于现代建筑。

三、多样化官邸建筑造型风格特征

(一)巴渝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重庆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城市,有着依山傍水、地势复杂的地势条件。在之前普通民众民居大多为本地材料,以竹木结构为主的吊脚楼,一些棚户的建筑也有用板筑土墙房舍。这些当地的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制造简单、可以很快动工的且非常快捷的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对抗战时期的“房荒”及“无条件”大轰炸后的快速建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许多军政要员为了躲避日军轰炸,租赁或者购买当地比较偏远农家宅院或其他建筑居住。他们对传统建筑在功能上、造型风格上进行改造,以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并延续巴渝传统民居形式造型特点,在建筑形制上讲究高低错落,其外多有起伏连绵的墙围子围绕。

以冯玉祥官邸沙坪坝旧址为例,其是属于清晚期的传统巴渝民居,总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该建筑为土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其建筑造型简洁,主立面粉墙黛瓦。建筑正面门窗左右设置两洞口,对称而富于韵律感。两旁耳房,立面穿斗构架与简洁的正立面对比强烈。进入院中,建筑不再是白色简洁方格,院中的门窗、墙面都采用褐色木板,与宽敞的庭院和敦厚的石基,共同构成冯玉祥和他夫人及其子女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建筑空间(图 1)。

(二)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这一类的风格建筑是最为多的。陪都时期各种公共建筑的建立如教堂、学校都对抗战时期传统建筑造成了影响。内迁的建筑师和本地的工匠一起创造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军政要员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制和建筑立面细节处理上。比如立面装饰上的中西合璧,带有功能性的西式外廊的做法和丰富多样的屋顶形态。

以蒋介石官邸为例(图2)。在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又名德安里尧庐一号。当时它的公开名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地位非常重要,假如要给蒋介石的官邸排一个序,“尧庐”可以说能排第一,这也是以该建筑举例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德安里尧庐一号的建筑艺术特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正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四边等距建筑空间,四坡屋顶,另一个部分则是嵌入的八边形的附属建筑,屋顶为八角攒尖,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建筑色彩呈灰色调,因“大轰炸”的影响,陪都时期的建筑大都是这种色彩风格,朴素且简洁。建筑立面青砖铺设,为了增加立面的层次感,在窗户的部分用白色进行装饰点缀。建筑中部是四柱三开间的两层门廊,二层门廊和柱式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和构造。二层门廊门板为圆形外凸式,有细微的雕刻,门廊的立柱则是爱奥尼柱式。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侧门门廊,有仿多立克柱式,有着西方风格的特点,但是在柱身和柱础比例又与西方正宗多立克不一样。

(三)纯西式建筑风格

在各类建筑风格当中,纯西式风格的军政要员官邸在官邸建筑中相较中西合璧风格占极少数,但很有代表性。在建筑特色上,更注重官邸建筑外立面的形态的处理,在风格、手法、技术上面,都运用了西方建筑设计的思路,在门窗、屋顶、柱式等建筑构件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有着简洁干练的风格,跟传统的建筑有着巨大的差别。

例如怡园宋子文官邸(图3),于1937年建成,与蒋介石官邸、宋美龄旧居等共同被列为“重庆谈判旧址”,可见该官邸的重要性。整体建筑为仿哥特式建筑,屋顶呈尖顶状,为保持建筑的隐蔽性,尖屋顶尺度不高。全石砌成,不同肌理的石墙,增添立面的厚重感。小楼一共有三层,二楼小半圆台,是非常西式的建筑结构,从圆台望去,当时的美好景象可以想象。最具特色的高耸的烟囱,营造了一种田园风光的建筑艺术风格。还有就是在建筑内部有一条通道,紧靠墙根设置,每一层都开有一个小窗口,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别样的风格。

四、结语

作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战时首都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重庆,众多著名军政人物都汇集于此,留下了大量的官邸建筑。这些官邸建筑代表了重庆抗战时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也集中体现了抗战背景下重庆建筑临时性、盲目性、艺术性的特点。在中国近代建筑类型繁多,形式多样的情况下,陪都时期的官邸建筑是中国建筑近代化历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努力的一个突破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秉奇.传承与创新:抗战陪都文化建筑风格探索与实践——重庆市委礼堂改造设计项目[J].重庆建筑,2013,(111).

[2]范堯.抗战时期的陪都建筑[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04).

[3]张涛.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建筑法规的制定和发展[J].建筑文化,2012,(11).

[4]张瑾.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官邸[J].世纪,2014,(06).

[5]杨筱.探寻陪都名人旧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造型官邸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建筑形式语言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分形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海外官邸制调查
西方国家官邸制扫描
“中国式官邸”的前世今生
椭球面上的等角剖分、共形映射与建筑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