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部位于以色列的创业公司Law Geex的一款人工智能的法律文书分析软件最近打败了人类。难道人工智能这次真的会让律师失业么?
—Water
律师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变革。长期以来,这个行业的金领属性建立在高度的专业性之上。但最新完成的一项试验证明,在一些高度结构化的法律文书面前,人工智能程序能够比资深律师更专业、更迅速。
这款软件同时与20名律师比拼审核合同中的保密协议,内容都改写自153段常见的法律文本,具有通用性。AI在26秒内实现了94%的准确度,而律师们用了92分钟,平均准确率只有 85%。
AI没有感情,一切只是照章办事。审核保密协议又是法律事务中有固定套路的“琐碎”业务。不知疲倦的AI胜出的确是情理之中。人类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得分最高的准确率与AI相当,最低的则只有67%。
法律AI服务的普及,恐怕将加剧这种马太效应。因为专业门槛太高,案子的客观因素又很多,圈外人很难评价两位律师谁比谁更好一些。但AI的普及,将提供一种可以精确测量的工具。未来,业务水平一般的律师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职业瓶颈。也就是说,技术只能更迭行业,并不会消灭职业。这些律师未来或许可以和技术结合,开启转型之 路。
Law Geex这项服务,的确还只是律师的辅助工具。这款软件的原理,是结合机器学习、文本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审查上万份文件后让机器学会理解法律文本。当目标文本存在问题时,软件会提醒律师。
除了审文件,法律AI还可以拟文件。美国一家名为Fenwick & West的律师事务所,正在使用一款软件,可以为准备IPO的公司自动生成账单,将原来要四五个工作日的时间缩短到一天之内。随着软件运行得越来越久,这类软件还可以将文书与最终结果关联起来,提高写作的精确度。
法律AI服务正在成为人工智能产品的“新风口”。2011年到2016年的6年间,法律类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融资额仅有7.39亿美元,但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调查显示,2017年法律类技术公司获得的风投金额同比增长了43%,已经上市的法律类技术公司也已经超过1200家。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杨翘楚
香菇肉酱罐头妮:《第一财经周刊》偏重商业案例,南方周末偏重社科,最近最满意的2个 App。
RE:就这样一直满意下去哦。
Freedom为自己2018:刚刚下了一笔大单,算得上是我自己的第一份奢侈品了,开学后因为这双鞋鞋,我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都是因为被《第一财经周刊》安利的,从看到安踏那篇文章后就开始心动,然后加进了购物车,然后很贵,一直收藏着,但是,但是,为什么会有“开学爆到”這个活动,居然降价了,我能怎么办,心动心动,一直想着它,纠结纠结,然后就剁手了,都说过年后有钱,开学好好玩,然而我要省吃俭用了。
RE:这个种草剁手过程虽然有点磨人,不过还是很甜蜜啊,年轻人的烦恼。
ShawfEn:@第一财经周刊听说你们要涨价了???我赶紧再买一年。
RE:我看行!
Faust马克思:看一财君说“今年春节档7天卖了6 0多亿”,其实,我们那儿电影院还卖站票……
RE:贵地威武。群众这么随和。
烦人的陶陶:一财周刊说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卖了60多个亿,因为不招人烦,相对独立还不贵的娱乐活动,就只有看电影了。最美妙的是,看电影可以不用说话哈哈。
RE:嗯,相比走亲访友的枯燥来说,不如给烂片一个机会,是吧!
机器逼人自省
周末看到周刊App上介绍《又一个行业要被人工智能取代了?这次是律师》,我在考虑,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工作?如果机器人把什么都做了,那生物人做什么呢?机器人在逼人类自省生命的意义!人工智能的算法在某种意义上变成规则,输入数据,结果就出来了!我觉得数学的世界很完美,但与现实有差距,很大的差距!
—frankmilo
RE:生物人可以做的空间很多,人类不必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危机感已经来了
“公司在调整人员配置之前,可能会上一个新系统、接一个新项目,每一个新战略背后都有意义,它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你要去评估它可能对自己事业产生的影响。”蒋薇恩回想起公司去年年初更新系统其实就是为了简化流程和节约人力,“但公司不会告诉你,它更新系统是为了取代你。”
还在读本科的我,看到《你被薪酬“困”住了吗?》里的上面这段话,感到瑟瑟发抖,社会真的很残忍,不随时代变化就out。企业调整与裁员并不是毫无征兆。
—咔哩
RE:也不用太忧心,事在人为,职场也没有这么可怕,有根不懈怠的弦就可以 啦。
我与一财的和这些年
2010到湖南的时候就开始买一财杂志,当时还在“步步高”,每月让报刊亭老板给我留着。
这本杂志一直订阅到现在,包括后来出的《好运·MONEY+》杂志。还在2012年左右跟Peter钱去上海参加创刊一周年的活动,后来好运停刊了,但一财依然屹立不倒。总体来说,现在的内容不如以前,包括文章的关注点、深度和推荐书籍的质量,但不乏一些创新和新思想新观点的评论,这本杂志让我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成熟和了解时事,不会像看党报的人那样老气横秋,也不会跟看《知音》的人那样跟现实脱轨。感谢这本杂志的陪伴,自己在外独守孤独的时候,是你一直陪伴。10岁生日快乐!10年同时也是我的工龄,希望我退休的时候你依然还在!
—438125
RE:10年已经算人生里不短的一段时间,这么长时间的陪伴,无论如何都是一份厚意,谢谢你。
尴尬的春节
电视上,政府不停宣传要保持传统、过节就是要一家人团聚,但实际上,人们一方面抱怨越来越没有年味,一方面又越来越厌恶这种大家庭聚会—除了无趣,还有各种攀比和被亲戚各种盘问带来的痛苦。还好每年还有一场春晚作为每个人都可以吐槽的话题。
—499287
RE:你真是乐观的人类啊。在我们悲观的人类看来,那一场晚会都不想吐槽 呢。
城中村不应简单化
城中村应不应该拆,用什么样的方法拆或者改善,拆之后的影响,以及后续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甚至也是道德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看起来许多城市并没有打算回答。
我认为原因不在于某些部门试图用外部性理由去解决看不顺眼的内部问题,而是这些内部问题导致了它们的外部压力。因此,它们选择了一个短期内低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解决办法。说到底,经济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阿库拉姆
RE:你说得对,这样的“成本”的确很低,因为没有议价的能力,摧枯拉朽起来很方便,所以屡屡被简单化。
走过阴影遇见光
摄影师Tan Kraipuk发现,自己总被在街上独自行走的人吸引,尤其是黄昏时分。“好像我们必须走过阴影,才能遇见光”,他很享受这种孤独。
上榜理由: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温柔的光
推荐人: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