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讲好中国故事的章节目

2018-03-21 04:42郑学刚
关键词:国家

郑学刚

(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1562015年5月21日,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曾经的默默无闻和“只做不说”已经远远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要走出去,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加大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所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愈来越高。国外很多人对于中国发生的奇迹十分感兴趣,他们十分迫切地想了解中国成功的秘诀。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唱衰中国”,极力推销“中国威胁论”,对此,我们 “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2]209。

之所以选择故事这个载体来讲述中国、传播中国,主要是因为故事具有叙事的流畅性、不空洞说教、融理于事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欢,比起生硬的说理和说教更能吸引人、打动人。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清楚中国的四大历史篇章、五大发展环节和六大具体要目,要注意把握有“道”,有“情”、饱含中国风格以及国际视角的原则,做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大故事和小故事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讲明中国故事的四大历史篇章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从无中断。今天的中国小学生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和一千年前的古人“对话”,读他们留下的文学作品,读他们留下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等,这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国家的分裂或被征服会导致文化的断层或断流,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很难读懂他们祖先的作品,甚至根本读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丰富、去讲述。

(一)讲明灿烂辉煌的古代史故事

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古老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领先世界。唐朝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4,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中亚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沟通。宋朝的国家综合实力虽不如唐朝,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仍占到世界的1/3,这种领先优势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时期。

国际上一提到中国,往往都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上下五千年,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这里的五千年起源主要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又一说法为大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算到今天大约五千年左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辛勤的中华儿女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开疆拓土、辛勤耕作,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成果。中华民族不仅发展自己,而且通过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等途径,将中华先进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国家,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翻开中国古代史(截至1840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很多中外交往的故事。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原始民主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故事,凸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创了文学繁荣的新高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创立的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治理的先河;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的故事,反映了将士同仇敌忾、同生共死的英雄气慨;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民族和亲的故事、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及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宽容和包容;另外,还有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元朝马可·波罗游历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等故事,以及《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四大发明的故事。这些故事诉说着中国历史、诉说着民间传奇、诉说着中外交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不仅做好自身的事情,而且以自己的良好形象积极影响世界,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

(二)讲明多灾多难的近代史故事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的100多年里,中华民族屡受西方列强欺凌,甚至一度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和深思,因此对于这段历史要讲清楚、讲明白。一是要积极在国内讲,要让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认清楚这一段历史,要让民众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故事,让民众明白“有国才有家”“国强民才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民众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建设国家的动力。二是要通过国际平台向外国人讲,通过向外国人讲述这段历史,“尤其是要通过我们的讲述,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完整历史,让他们不仅知道今天的中国,也了解曾经饱受外国欺凌的近代中国”[3]。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愿意别人提醒他们曾经有过侵犯中国的行为,不愿提起他们曾经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要知道现在的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历史上大都侵略过中国。另一方面,那些没有受过外国侵略和掠夺的国家的人民也体会不到一个饱受民族压迫的国家和人民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扬眉吐气的那种迫切的强烈意愿。当然,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地去讲述。

(三)讲明不屈不挠的现代史故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篇章,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纷纷传入中国,各种有志之士纷纷站起来,探索中国的出路。这一历史时期围绕着军阀之间,国民党和军阀之间,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国民党、共产党以及日本之间上演了一系列故事,短短30年内先后发生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14年抗日战争和4年解放战争。鸦片战争的余毒波及20世纪初,当时军阀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经常挑起战争,加上时不时的帝制复辟,致使人民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共产党成立的故事。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7个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的12名代表(代表全国53名党员)在上海的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举行),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而此时,东方的岛国日本正在密切关注着中国,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围绕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之间上演着武力的角逐与较量,最终民族大义战胜了党派之争,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联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长征的故事。在整个现代史中,不得不提长征的故事,在此历程中发生着浴血奋战的故事,也发生着“金色鱼钩”那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这虽然是我们党在遭受挫折之后不得不采取的战略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同时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苦难吓不倒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党和军队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锻炼了队伍,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从此,历经生死考验的中国共产党越发坚强,越发变得强大。长征的故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熠熠生辉,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是宣言书……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4]150

(四)讲明拼搏奋进的当代史故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广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古老的中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革命成功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没有城市建设的经验,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怎么办?实干兴邦,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率领全国人民恢复工农业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带领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正在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扎实迈进。

今日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春天的故事”特别值得关注。1992年春,已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下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他一路走一路讲:要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370;不要被“姓社姓资”的问题所羁绊;“三个有利于”指明了正确方向;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讲清中国故事的五大发展环节

中国故事丰富多彩,要说最精彩的时段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发生在国家、社会、个人生活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耳熟能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每一方面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一)讲清经济发展的故事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体现在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中国的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由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经过近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到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国际投资第一大国,外汇储备从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GDP连续10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及发展的故事。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坚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与市场具有平等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曲折的故事,但是我们党以聪明的政治智慧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人民经常能吃上肉”的期盼已经变成现实,现在更多人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追求吃好、吃得健康,同时还把更多钱投入到精神层面的消费上面。

精准扶贫的故事。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我们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时间紧,任务重。此次扶贫将以前“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国家将顶层设计和基层实干紧密结合。习近平曾在2015年详细阐述了分批分类扶贫的理念,并将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当下精准扶贫攻坚战已经在全国打响,干部想,群众干;干部群众一块想、一块开,边总结经验,边干工作,干的是热火朝天。每一个地区的扶贫工作,每一个贫困户的成功脱贫都是一个出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上演,为的是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二)讲清政治文明的故事

经济发展离不开政治的保驾护航,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和完善。当前,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法治国的故事。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目标,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以宪法为例,我们最早于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随后的1982年、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以及2018年先后对宪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今,只要是新上任的国家公职人员都必须面对宪法进行庄严宣誓,彰显了法律的威严。

选举的故事。选举是人民行使权利的一个很重要体现,但要明白西方的直接选举并不是民主的唯一方式,在中国,我们的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中国有一套成熟的选人用人程序和制度,“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任前公示、发布任职通知”,而不仅仅是依赖那一张小小的选票。

纠错案的故事。纠正错案彰显法律的威严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制改革步伐加快:禁止刑讯逼供,法官员额制,法官独立审案,禁止官员对司法案件的干预,凸显了阳光法治。对于冤假错案,有冤必申,有错必纠,及时澄清,对于相关责任人严肃查处,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凸显了法治的公平与正义。

(三)讲清文化走出去的故事

中国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不是偶然所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包容和谐的中华文化和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在起着基础性作用。中国的崛起必然是文化的崛起,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了占据主流的儒家文化,还有道家、墨家等,加之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形成了包容多元的中华文化格局。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突出表现为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湖北大学派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杨夷平曾说到:“孔子学院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2016年,全球新增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共计84所。截至2016年底,全球孔子学院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各类学员210万人,成为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语言文化共同体之一。另外,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欧洲11个国家、亚洲10个国家、非洲5个国家、大洋洲3个国家、拉丁美洲1个国家共建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数量达到了11个,预计到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将达到50个以上。除此之外,中国的出版、传媒、电影、电视剧、戏曲及文学作品也纷纷走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更多的海外人士听到了中国的故事,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已在非洲播映,反响良好。

(四)讲清社会和谐的故事

中国人爱好和谐,追求和谐。和谐思想来自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化解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国际和平。

和谐社会的故事。和谐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目标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世界的故事。2005年,亚非峰会,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延伸和放大,如果把全世界当成一个大的社会,和谐世界将与和谐社会融为一体,大世界即小社会,和谐世界即和谐社会。不管是和谐世界还是和谐社会,和谐二字是其核心要义。

除此之外,还有军民和谐、医疗和谐、教育和谐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故事在我们身边不停地上演。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和谐相处,形成军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随后国家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把“军民融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了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家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医保,促进全民医保,大力推进异地看病医保报销、直接结算,提高大病医保的报销比例,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为了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中央拿出专项资金,地方采取措施,兴建了一批公立幼儿园,儿童就近入园,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老百姓的心气顺了,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了。

(五)讲清生态改善的故事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四位一体”建设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形成了“五位一体”建设格局,在我党的历史上将生态建设提到如此高度,这是第一次。

环保入法的故事。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却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吻合。2008年,按汇率法计算,我国 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7%,但能源消耗、成品钢材消费量和水泥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18%、36%和48%[6]。为此,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必须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十八大以来,将环境污染纳入刑法,修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扩大适用范围、降低入罪门槛,增强了刑法的威慑力,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干部的政绩考核新增环评项目,而且是一票否决,加大了对干部的环保审计力度,对任期内的环境污染实行终身追诉。

美丽乡村的故事。随着党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不断重视,生态改善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不停地上演。一座座美丽乡村拔地而起;湿地、保护区面积日益扩大;国家森林城市申报数量不断增多;空气越来越清新,水越来越绿,天越来越蓝。防治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治理沙漠为例,在与荒漠化斗争过程中,涌现了一些先进典型故事。巴丹吉林沙漠防沙治沙的老夫妻省吃俭用,投入80多万元,在2000多亩荒漠上筑起一道10公里的“绿色围栏”,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染绿沙漠。2017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3个部门表彰了全国防沙治沙97个先进集体、101名先进个人、10名标兵、1名英雄,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身后都是一串串感人至深的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故事。

三、讲实中国故事的六大具体要目

细节决定成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关注大的方面,而且要关注小的细节。要向世界讲清楚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奋发图强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世界相通的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等故事。

(一)讲实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故事

“民族”概念来源于西方,“中华民族”是借用西方的民族概念来概括中华人群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事》一文中,当时“中华民族”概念首要指的是汉族,在辛亥革命以后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受。之所以用中华民族这个称谓,主要是因为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格局,向着“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现在的汉族历史上是在融合各个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历史上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故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旗帜下凝聚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除了元朝有过短暂的对外用兵之外,其他大部分时段都与邻相安无事,中国主要依靠自身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吸引周边国家前来,中国也派出使者前往其他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以郑和下西洋为例,郑和曾经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7次出访,但他却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相反给他们带去了丝绸、茶叶、瓷器,带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去了中国和平的诚意。

新时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在维护地区和平和国际安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自身并不富裕,但却及时缴纳联合国会费,及时派遣维和人员。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2016年12月,中国已经组建完成了一支300人的联合国首支常备维和警队,随时准备出发。

(二)讲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故事

中国革命选择马克主义的故事。“五四”运动之前,广大知识分子纷纷寻找一种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西方的君主立宪失败了,“民主共和”的总统制也失败了。历经曲折,最终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在看到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现实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就开启了伟大复兴的征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原理的具体运用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仍未过时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未过时,中国的发展成就是首要的例证。除此之外,马克思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依然正确。特别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马克思再次引起西方的关注,而他所写的《资本论》也重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很多人纷纷购买《资本论》,一度出现书店脱销的情况。有的学者在研究《资本论》的基础上,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分析,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就是这样一个专家,他写就了《21世纪资本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马克思的思想魅力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互联网上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荣登榜首,名列第二至第四位的分别是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

(三)讲实奋发图强的中国共产党人故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句很朴实的话,但却传达出一个真实道理。近现代史上,中国曾出现过二三百个政党团体,有的甚至人数众多,但是由于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最终被人民抛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的成长壮大过程就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强大的过程,我们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由建党初期的50多人发展到今的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此过程当中,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已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时西方媒体认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开启,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也将很快步苏联的后尘,美国学者福山甚至写了一本名叫《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的书,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就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令西方大跌眼镜的是中国不但没垮,反而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一群人,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发展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不计个人得失,甘愿奉献,不怕牺牲。方志敏的故事、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雷锋的故事、焦裕禄的故事以及新时期的杨善洲、郭明义、廖俊波、黄大年、黄大发等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内涵。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对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他们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甚或生命,或干好本质工作、兢兢业业,都是一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武夷山下,‘樵夫’廖俊波身先士卒、背石上山,打拼到生命最后一刻。黔北高原,村支书黄大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用36年凿出遵义的‘红旗渠’。学术领域,海归教授黄大年燃亮科技报国的长明灯,创造多项‘中国第一’……改革创新最前沿,脱贫攻坚战场上,抗灾抢险第一线,都有共产党员的坚定身影。”[7]

(四)讲实与世界相通的中国梦故事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它涉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本质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期望、人民的向往有机融合。“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2]9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在这方面和西方强调的个人奋斗有着相似之处,为此我们在讲述中国梦的时候,要在这方面进行重点强调,以唤起西方媒体及民众的关注与共鸣。

讲好每一个出彩中国人的故事。以大国工匠为例,前不久央视播出的8集纪录片《大国工匠》的故事在社会上反响强烈,选取的这8个人都是来自一线的杰出的生产者,他们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文化,但是却通过自学、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在本行业中逐渐成为翘楚。他们以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雕刻了自己的中国梦。像这样故事还有很多,这都是一些普通人的出彩故事,都是对中国梦的经典诠释。

当我们讲述中国梦时,一定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都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机遇。“中国梦也是世界梦。13亿人的中国梦需要世界来分享。中国梦绝对不是中国追求单独称霸的梦,而是一个追求共赢的梦。China Dream(中国梦)包含了外国人的中国梦,比如,13亿人都喝可口可乐,可能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中国梦。”[3]

(五)讲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

意识形态领域如果社会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别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我们要大胆讲国家主流价值,在当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如民主、和谐、平等、公正,宣传践行这方面价值观的故事,能够唤起大家的认同感。

“最美身边人”的故事。这些“最美身边人”包括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孝心少年和全国道德模范,他们都在深刻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么是诚实守信,要么是助人为乐,要么是见义勇为,要么是爱岗敬业,要么是孝老爱亲,这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感动着周边的人。正如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词所说:“每一个道德模范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它们或许催人泪下、或许轰轰烈烈、或许平平淡淡、或许……但每一个故事都折射了时代的光芒,更书写着时代的感动。”

中国好电影故事。作为中国故事载体的影视作品扮演着重要角色,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作品。“为什么一些电影作品屡屡被误读?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价值观在凸显过程中不那么坚实有力,不那么伟岸高大。我们看到,任何一部优秀作品打动观众,依靠的还是它的价值观系统,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地摆在我们面前。”[9]《战狼II》在上映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票房收入就超过了55亿元人民币,从2017年9月14日起已在德国上映,而且还拿到了奥地利、荷兰和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的发行权。综观整部电影,主题鲜明,洋溢着主人公的浓浓爱国情怀。

(六)讲实互利共赢的外交故事

中国自1971年进入联合国大会并成功当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来,始终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虽然我们自身面临着很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但还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的国家和人民,在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方针,“睦邻、安邻、富邻”,“以邻为善、与邻为伴”。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政府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先后向西非各国派遣了近10批次医疗专家和医疗小组,在别的国家纷纷撤出医护人员的情况下,中国还派出了一支医术精湛的医疗队,带着大量的药品,在零感染的情况下和西非人民一道最终战胜了病毒。

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金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为了国家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讲好这些故事要多强调共创、共享、共赢,以“一带一路”为例,“讲‘一带一路’故事,要少强调中国——‘丝绸之路’概念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少强调张骞、郑和,要强调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共同打通、维护的,‘一带一路’的魅力就在于激发了文明古国的往日辉煌,共商、共建、共享21世纪丝绸之路,达到共同发展、共襄盛举的目标”[10]。“一带一路”通过合作倡议,能够提供国际急需的公共产品,世界上还有9亿人没有用上电,仅印度就有3亿,而“一带一路”推动电网的互联互通,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电力,从而脱贫致富。

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的事项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讲好中国故事首要的是解决“挨骂”问题。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整体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成话语优势,经常处于“失语”或“无语”境地[11]。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生硬地说教,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要把握好分寸和原则,“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2]210,要做到有“道”、有“情”、有中国风格、有国际视角。

(一)要有“道”

中国故事要有“道”,这里的“道”主要是指道义、正能量,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上提出了“坚定不移提高道义感召力”的方针,号召全体金砖国家要主持公道,弘扬正义,贯彻“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伙伴精神,致力于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述的中国故事要宣扬软实力为核心的“王道”,而不是以硬实力为核心的“霸道”。要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协同世界各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故事背后的经验与教训,供别的国家借鉴。“中国故事是多方面的,既有成功,也有教训,关键是故事背后的道。道在,自信在。超越自信,养成自觉,关键在讲好中国故事之道。不只是我自豪我自信,关键还得让别人自信!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与其抱怨‘有理讲不出’,不如倡导‘有道来分享’。中国故事是解决发生在中国的世界性问题,与其他国家的故事具有共通性。”[10]

(二)要有“情”

讲故事,叙事技巧很重要,但是好的故事必须具备情感独特性、文化深度以及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无法通过技巧实现的。好故事就要有情,就要以情感人。情感具有相通性,它是人心底最柔软的东西,往往最容易打动。“那些展现中国老百姓美好品质和深厚情感的故事,蕴含着深邃的人性力量,很容易唤起世界受众的共鸣。”[12]2015年的一则国内新闻——大连一位穿婚纱拍照的女护士为溺水男子做人工呼吸——引起了国外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同年另一则报道引起了世界读者广泛关注,故事主角是一个没有双臂的男子,他通过含着勺子喂母亲、用脚种庄稼等方式自主赡养91岁瘫痪老母,这种自强不息、勇敢乐观的中国普通百姓形象,感动了世界很多观众,引发了强烈反响。1950年,毛泽东在与新闻出版界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报纸上的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中国作家莫言曾在一次孔子学院作主旨演讲中谈到:“一部文学作品只有表现了人类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感情,然后翻译成外文之后才可能打动外国的读者,一件艺术作品也只有表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后也才能够感动其他国家的观众。我们的汉学教育实际也是这样。只有把我们最基本、最符合人的基本情感的东西拿出来率先介绍出去,也许更能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同。”[13]

(三)要有中国风格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中国故事要有中国风格,要具备中国元素,要展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印象。风靡一时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和Ⅱ),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饮食文化故事,把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大自然的神奇有机融合,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中国特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对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诸如汉语(汉字)、中国功夫、中医药、戏曲、中国美食以及名胜古迹等文化符号,要突显中国元素,用创新的叙事方法与表达手段进行国际传播。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每年都会和团队一起在世界各地巡演,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他说:“我们的宗旨是,要把每一出戏原汁原味地带给境外观众——基本都是全本大戏,文武兼备,不作删减,不去迎合,但会在开演前请当地最知名的戏剧家导赏,向观众简要地介绍演出剧目和演员特点,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实践证明,这样传播京剧艺术的效果非常好。”[14]

(四)要有国际视角

要经常换位思考。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由于历史、语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我们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受众的需求,不能一味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去讲述。“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基于自身文化环境而特有的思维方式,若想做到从思想理念上接近受众,最基本的,就是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与目标受众的文化接轨,换位思考。”[15]美国剧作家们按照中国西游记故事打造的舞台剧《Monkey》在纽约成功演出,让美国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我们在讲述儒家思想文化的时候,有机地和亚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结合起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喜欢。

要运用国际化的语言。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文化输出还和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想吻合,整个文化产业处于入超地位,缺乏大型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平台,而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以及英国的BBC广播,凭借新旧媒体,大肆输出文化产品,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下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事实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专业素质的专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外语,而外语能力较强的人才,跨专业的知识又不能很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而“在国际交流中难免出现国内有价值的观点无法传递给世界,别国有益的研究成果不能被国内消化吸收,甚至出现有理说不清的状况”[16]。为此,我们要大力培养既熟悉中国历史和当今实际情况,又了解世界形势,还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国际舞台,把富有中国价值理念的精髓性的思想文化观念传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认同。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国家治理视角下对国家审计的再认识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