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重庆工商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主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讯和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根据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在年龄构成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增加了不少接受社会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影响的可能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有效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新媒体,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使其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逐渐普及和广泛应用,高校辅导员媒体素养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关于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现实状况和具体路径,学术界多有研究,为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路,但是另一方面,学术界尚未清晰界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特征,从而难以上升为学术概念的范畴;同时,针对辅导员媒介素养现实价值的探讨不够深入、透彻,使得高校和辅导员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认识偏位;关于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路径建议,也大多局限在辅导员自身的学习提升和高校的教育培训方面,而对国家和社会如何促进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缺乏系统思考,尚未形成推动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有效合力。因此,本文尝试厘清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在分析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现实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具体路径,从而为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提供较完整、全面的参考。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最初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概念。学术界大多认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是英国,也就是1933年英国学者 F.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应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这被视为开启了英国乃至世界媒介素养研究的起点。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素养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1995年,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其著作《媒介素养》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人们面对媒介信息时,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选择应该采取的方法。[1]也就是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人们关于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在我国,学者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一文,将媒介素养界定为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的素质与修养。[2]也有学者将媒介素养理解为:对媒介的了解和关注、对媒介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对媒介弊端和不良媒介信息的批判与抵御,以及运用媒介为个人和社会服务等。[3]
通过对学术界有关媒介素养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在接触、认知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获取媒介信息、分析媒介信息、判断媒介信息、理解媒介信息和创造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辅导员职业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可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理解为:辅导员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获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自身发展的有效信息,并借助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实现师生顺畅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和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辅导员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引导大学生舆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其他社会公众相比,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还具有以下的特殊内涵: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没有硝烟的政治斗争往往借助和平的外衣悄然地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致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模糊、政治立场摇摆,对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等大是大非的问题认识偏位。这就要求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必须以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政治热点、焦点问题和普遍存在的政治信仰问题,及时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营造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场,使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认识和分析世界,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国内外政治形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成为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拥护者和执行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识别媒介信息的真伪,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擦亮眼睛、站稳立场,防止被不良信息误导而产生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认识。对一些无法辨别真伪的媒介信息,要告知学生保持冷静、理性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所利用和蛊惑,无意间成为扰乱民心和社会秩序的帮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交往范围更加广泛,接触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更加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深受媒介信息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思想教育正处于一个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互动性极强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4]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既要从海量信息中及时筛选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面信息,作为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也要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阻止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腐蚀。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经历简单,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想防御意识差,独立思辨能力弱,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积极利用媒介传播的方便快捷性,主动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占领信息发布制高点,构建主流舆论媒体阵地。要充分利用网上调查、网上评论、网络留言等新媒体交互方式,与学生进行零距离对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知晓他们的思想问题,关注他们的合理诉求,并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定予以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和答复。此外,在一些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要理性面对和科学分析比较激烈的网络舆论,迅速了解和还原事件真相,主动与事件关注者沟通,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认真处理突发事件引发的后续事件,有效防止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蔓延。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中心任务是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为了实现全面、个性发展,大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专业竞赛外,还要向辅导员学习获取各种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来看,选择和传递有价值、有营养的信息给大学生,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明德尚志、学有所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应高度重视新媒体蕴涵的巨大能量,认真学习掌握各种新媒体知识,尤其要针对性地学习信息学、传播学、网络科学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等知识,掌握不同媒体的特征、作用和功能,了解传媒运作机制和传媒行业动态,准确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从而主动融入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无限性开展思想教育和传递文化知识。辅导员在处理媒介信息和借助媒介传授各种知识时,应将所掌握的媒体知识和技能一并传递给学生,与学生共享有效识别、选择正确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再加工和发布信息[5],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获取学习资源,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交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度,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往以其特有的平等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得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同样发生在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据调查,当前大学生除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购、打游戏、看电影以外,也普遍利用网络结识新朋友,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辅导员随时随地可与大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通过对大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嘘寒问暖的关爱和发自肺腑的鼓励,使其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学校和老师的温暖,从而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充分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大学生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时,辅导员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时刻关注学生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其大爱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以积极、开明、平等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情感诉求,适时予以情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情感困惑,走出情感误区和陷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孝敬父母,从而与他人建立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
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拓展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及开展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其中的色情、暴力、虚假、煽动等不良信息也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危害。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和能力,才能在诸多媒介的传播环境下,明辨媒介信息的真伪,评判媒介信息的内在价值,做好大学生的信息“把关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开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手段、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交往模式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QQ、微信、APP等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教育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渠道。从某种程度而言,新媒体技术彻底打破了以往教育者“知识垄断”的局面,不仅改变着高校的教育观念,也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纷纷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破原有的工作方法,学习掌握并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运用手机、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宿舍走访等渠道适时为大学生传授新媒体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识别、辨析媒介信息的基本方法,提醒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不得随意轻信谣言、散布谣言。同时借助QQ、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敏锐捕捉和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形象生动等特点,采取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和与之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育氛围,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灌输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随着媒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较之以往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大大增多,使其呈现出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个性需求,极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知识传递、实践活动、职业指导、班级管理等育人模式上也提出了全新要求。[4]然而,让人欣喜的是,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同样为创新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手段,使得辅导员与大学生直接面对面的“说教型”“灌输式”单向被动的传统方式逐渐被跨越时空、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方式所取代。过去的高校学生工作大多只通过召开班会或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因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给具体操作带来诸多不便,自然也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而现在,新媒体快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使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官网、QQ、微信等网络平台将有关精神和重要信息迅速传达给学生,并随时借助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特殊需求,还可针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适时回应和有效疏导,学生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得到较大提高。同样,海量的媒体信息也包含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不仅为辅导员创新开展工作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也为之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素材,使辅导员从大量繁杂的基础性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得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新媒体环境下,代表各自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经济利益的信息和舆论在互联网上交相传播、激烈碰撞。由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但是他们人生经历相对简单,社会阅历比较肤浅,所以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客观分析和正确识别的能力较差,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对媒体中的虚假信息、有偿新闻和低俗难耐的色情暴力信息以及良莠混杂的国外思想文化缺乏识别力、免疫力。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将很可能成为媒介异化的对象[7],难免会感到思想混乱、迷茫困惑甚至出现价值偏差和人格缺失。因此,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媒介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了解媒介的特质、辨别媒介信息的种类、认识媒介组织系统以及分析和管理媒介应用行为,训练大学生的媒介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其媒介素养和道德;也有利于辅导员充分运用媒介优势,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真正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媒介素养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有效利用各种媒介为个人成长、家庭幸福、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这对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高校辅导员更是如此。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广泛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媒介技能是走进和了解大学生,与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情感认同,是实现思想引导和人生指引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媒介素养必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只有具备丰富的媒介知识、较强的媒介认知和运用能力,才会激发大学生内心地尊重和信服,进而逐渐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大大增强舆论导向和思想引领的影响力。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是硕士学历以上的80后年轻人,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技术,都具有较强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基本上都能借助新媒体开展日常工作。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辅导员对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关系认识并未完全到位,利用媒介创新学生工作的意识和拓展媒介功能为学生工作服务的能力尚且不足,与高效完成育人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些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迫使辅导员不得不主动学习和融入新媒体,学会辩证、理性地收集、分析、评估媒介信息,在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各项学生工作的创新开展,在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和素质。
综上,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它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国家社会、高校和辅导员的高度重视,需要三方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面、立体的网络,不断推动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
众所周知,新媒体时代高校各项工作都在积极与新媒体接轨,辅导员集管理、服务与育人于一身,如果不理解、不接受、不适应新媒体工作方式,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指出:高校辅导员要“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辅导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8]这为辅导员提升网络运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形势、顺应发展,转变思想、转换角色,主动增强媒介意识,积极参加媒介知识技能学习培训,自觉将媒介知识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知识素养、媒介认知素养和媒介运用素养。具体而言,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严守网络道德底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提供观点正确、说理透彻、话语丰富的解读,努力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9],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信赖自己,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传播机制,实时跟进新媒体话语体系,牢牢把握教育主体的话语权,练就分析解读信息、研判引导舆论和发布权威论断的“真功夫”;要及时学习掌握媒体新功能,开发、拓展学生工作新平台,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三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及时点对点、点对面地为大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其解决人生困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10]
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媒介素养的高低不仅是反映其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养,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采取多种举措为辅导员营造媒介工作氛围,创造提升媒介素养的机会和平台,确保每位辅导员都能在原有的媒介素养基础上有所进步,尽量达到新媒体时代和大学生的需求。首先,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激励引导机制,把媒介素养作为聘用、考核、定级以及奖励辅导员的重要依据。在招聘辅导员时要严把媒介素养的准入关,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价与奖励表彰辅导员的必要条件,对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的机制与模式,把它作为辅导员系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层次、多途径举措强化辅导员信息筛选与创造、舆情引导、危机公关等媒介能力的培养。再次,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新媒体工作机制,对原有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将各类申请、材料提交、审核审批等工作全部转移到线上,而仅仅保留必要的线下工作环节,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空间的共管共治、共建共享,从而推动辅导员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主动适应和创新学生工作媒体方式。最后,高校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信息充足、功能强大、运行快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教学、科研、管理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加大校园信息化的宣传力度,重视新媒体的推广和运用,吸引更多思想过硬、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媒介技术型人才参与到高校新媒体建设中,创造更多口碑好、可推广的新媒体精品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媒介环境。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媒介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以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效应,从而改变辅导员媒介素养学习的自发状态,为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提供便利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国家层面看,要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明确根本方向。通过理论宣讲、教育培训、座谈研讨等方式让辅导员正确认识新媒体在技术层面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增强媒介素养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夯实现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强烈冲击,牢牢掌握校园文化的话语权和青年文化的主导权[8]。从社会层面看,要净化全社会新媒体环境,为辅导员媒体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针对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存在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大环境,搭建校内外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加速校内外教育流程衔接,将整个社会的新媒体环境塑造成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家园、信息共享平台和创新活力社区,在校内外联动共建共享中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从媒介组织看,要加强新媒体知识的传播和推广,为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提供便利。通过制作专栏节目、开设主题网站、编印书籍报刊等方式,宣传媒介知识和传播媒介意识,促成辅导员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可;通过设立公众开放日,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媒介资源为辅导员提供参观、实践机会,加深辅导员对新媒体运作的直观了解;通过组织媒介知识大赛、征集媒介作品等活动,使辅导员从自身实践中不断提升媒介产品制作和再传播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广泛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面临诸多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引,难免会在浩瀚的媒介海洋中迷失方向。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有效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媒介,正确使用媒介,使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助推器。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的重要任务;也不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而是涉及国家、社会和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重要任务和系统工程的完成,需要辅导员自身加强媒介知识的学习和媒介技能的广泛运用,也需要国家社会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和氛围,更需要高校建立健全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模式,为辅导员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提升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