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常态学教并重

2018-03-21 08:37谭长存
新课程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预设数学课堂教学

□谭长存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强调任何一方或忽视其中的一方都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不完美甚至导致教学失败。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 “教”与 “学”的理解和把握失之偏颇,导致课堂上的 “教”与 “学”不和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课堂教学现状透视

1.圈养式: “惫战”课堂,被动接受,学而无思,学而无趣。在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课堂上,一位教师这样教学46÷2,即一边在黑板上板演竖式,一边进行详细的讲解:计算46÷2要分两步,第一步先用4除以2商2写在十位上,再用2乘2得4写在4的下面,接着用4减4得0,0不写;第二步把6落下来,用6除以2商3写在个位上,2乘3得6写在6的下面,6减6得0。教师讲解示范完后,便让学生模仿计算96÷3和49÷4。学生完成后,教师又用同样的方法,模式教学246÷2。接下来便是大量的题海练习。从课堂反馈看,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笔算方法的计算道理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整堂课,教师把握着知识、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既定的教案和僵化的程序。课堂上,教师完全不顾学生的兴趣、经验、认知与学习能力,只是生硬地传授知识,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更缺乏自主探究,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

2.放养式: “自游”课堂,自由学习,学而无方,学而无果。教学 “苏教版”三年级 (下册) “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时,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递等式表达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然而一位教师在执教时,不顾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基础,在问题提出后,即 “一共用去多少元”要怎样算呢?便采用完全放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解答。在学生尝试解答时,教师始终站在讲台前操作多媒体。学生完成后,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汇报时,学生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看到学生近似完美的解答,教师欣喜若狂,继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第二个问题,即 “应找回多少元”。教师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由于第一题的教学缺乏对如何把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以及用递等式表达计算过程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导致第二个问题的教学出现了 “意外”:

看到出现上图A、B、C、D等解答时,教师依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体会相关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而是继续放纵,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上,学生虽然最终知道了上述四种做法的正误,但认知思维非常模糊,对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算理知其果,而不知其因。

纵观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任凭学生 “自游”课堂,过度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看似学生主宰课堂,实则因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即缺乏引领——方法的指导,对话——思想的交流,调控——智慧的碰撞,使得学生没有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多元化的认知方式,成了习得知识的工具、学习的奴隶。

二、焦点问题观察探析

1.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失衡:或重教轻学,或重学轻教。北京教育学院文喆说: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可见,有效的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对 “教”与 “学”关系的处理存在一定偏颇之处,前者重教轻学,教师无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行灌输,生硬传授,剥夺了学生思维。后者重学轻教,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漫无目的,学而无方。不管是 “重教轻学”,还是 “重学轻教”都让教学失衡、课堂失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它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关系极为密切。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教,就会透支学生的未来;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学,就会减少课堂的内涵。只有保持教师教与学生学平衡,才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师生生命绽放精彩。

2.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极端化:或忽视教师,或忽视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纵观上面的案例,第一位教师是课堂上的 “独裁者”,完全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地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位教师是课堂上的 “弄潮儿”,生怕落入“传统”的窠臼,片面地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两位教师的做法都比较极端,都背离了课堂教学的常态和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的 “主体地位”而发挥 “主导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中,课堂才会迸发创造的活力,彰显生命的灵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课堂新常态策略导引

在推进深度课改的今天,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个性张扬、创新合作”的华丽路子;有些教师呆板地坚持 “固守传统、墨守成规”的传统模式。面对如此态势,笔者呼唤构建课堂教学新常态,使课堂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实现 “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

1.精心预设,适时调整,教服务于学。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富有创见的预设,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教学时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根据学生所产生的即时的学习需求进行适时调整,智慧地突破预设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只有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适应学,更好地服务于学,更好地促进学,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生命的灵光。

(1)精心预设,为学启航。有效的数学学习源自教师的精心预设和有效引导。教学时,教师要精心预设情境,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归纳与交流展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

(2)准确把握教材,精心预设问题。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所以,准确把握教材,设计好问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走向 “深度学习”。如,教学六年级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北方向后,可以结合护航舰打击海盗船的情境设计以下问题:①如果你是舰长,你准备下令向哪个方向射击?②刚才炮筒确实是指着东北方向,为什么没打中?③方向、角度都正确了为什么还打不中?④怎样才能准确地描述海盗船的位置?以上四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有明确的目的性,不但能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还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活动。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把 “数学教学”定义为 “数学活动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有效的数学活动体现在教学的始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三年级 《周长的认识》,可以把静态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成动态的数学活动:

①剪一剪。帮助老师剪一些圆形、长方形之类的图片,并指出所剪图形一周的边线。

②描一描。描出例题中每张书签的边线。

③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一周的边线。

④测一测。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片树叶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测量的?

⑤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测量周长?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测量?

这样设计,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学生在 “剪、描、摸、测、找”等操作活动中,不仅能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还能掌握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同时还能初步体会 “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积极开发资源,精心预设留白。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写诗作画中的 “布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拥有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探究激情、促进个性发展、达成知识内化。如,教学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在学生学习了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后,教师可以积极地开发、灵活地利用教材资源,先让学生判断下面每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①10cm,5cm,8cm;②5cm,5cm,5cm;③3cm,3cm,6cm;④2cm,3cm,8cm。在此基础上,出示: “___cm,3cm,8cm”,问: “___上填几,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问题抛出后,教师要巧用一些留白艺术,让学生自主去寻找、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这样,学生就对能否围成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由一个具体的长度,拓展到一个长度的范围,让课堂绽放不一般的精彩。

(5)不拘预设,为学导航。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教师做了怎样充分的预设,意想不到的 “生成”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精心预设,又不拘泥预设,才能迎来未曾预约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境界和教学艺术。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而教。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发展中的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课堂上如果用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学习能力下降。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随时注意学生变化。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教学时,不能以不变的结构流程应万变的动态课堂,而要根据学情变化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潜能是无限的。教学时,不能以既定教案禁锢学生,而要在教案中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感悟,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生命;三是以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差异是必然的。教学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一刀切”,而应以独特的眼光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7)用敏锐的眼光捕捉资源,因学施教。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这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生成性资源。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利用得恰当,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挖掘、深化和升华。

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一是敢于正视 “意外”资源,促使学生灵动地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态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恰当地调整或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习更灵动;二是善于捕捉 “亮点”资源,促使学生精彩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 “焦点”,引领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让学习更精彩;三是勇于挖掘 “错误”资源,促使学生深刻地学。教师要善待学生的 “错误”,尽可能挖掘出学生 “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开展反思活动,让学习更深入;四是勤于开发 “疑惑”资源,促使学生高效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疑惑”,注意给学生提供自由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开展对话活动,让学习更有效。

2.充分放手,恰当点拨,学得益于教。学生是推进课堂教学的主动力,只有真正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1)精于引导,还权不失权,扶放有度。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还权于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探究发现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和提高。那究竟要“还”哪些权呢?

把课堂的自主权 “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到极致,让课堂变为 “学堂”。

把课堂的话语权 “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被动地 “听数学”变为主动地 “讲数学”。

把课堂的操作权 “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由机械地 “看数学”变为积极地 “做数学”。

把课堂的质疑权 “还”给学生。鼓励学生 “问”,改变以往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努力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让学生从盲目地 “接受知识”变为自觉地“质疑问难”。

把课堂的评价权 “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让课堂评价由教师的 “一锤定音”变为师生的 “不同声音”。

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要适时地 “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当学生认识发展到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出的思维状态时,教师要适时地“点一下”,教给学生继续思考探索的钥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权但不失权,学生收获的是权利更是成长财富。

(2) 勤于观察,让位不缺位,进退有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授说: “我们教师不要做很多事,要少做一些。不要努力去讲好课,要提供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成长。”这句话告诫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让位呢?

大思路谋划备课:多一点机会,让学生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体验性学习。因此,备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猜想、验证等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大版块推进教学:多一点时间,留学生思考。在数学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思考。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体验数学思考的魅力,就要着力打造 “简课堂”,实施结构化教学,预留好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大版块推进教学流程,把控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大胆地去创造。

大问题引领课堂:多一点空间,任学生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为己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设计有思考空间、思考价值的 “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如,教学 “三角形的认识”,可以设计以下两个大问题贯穿全课:①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②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这两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相对较大,既能让学生很好地放飞思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如同一个强大的 “磁场”,将教师和学生吸引到一起,构成这个磁场的两极。课堂上,学生要发挥学习者的作用,散发出自己的 “磁线”,教师要发挥教者的作用,释放出属于自己的 “磁线”。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受益,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

猜你喜欢
预设数学课堂教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