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林
在钢筋水泥、大厦林立的城市里,博物馆是高楼狭缝中的一方空间;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博物馆是繁华尽头的一片幽林;在物质纷繁、价值观多元的社会里,博物馆更是人们精神的故土、心灵的归处。身处都市,不能像沿海居民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如闹中取静,以文物之名,行心灵之旅。
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有他的包罗万象、大气磅礴!专题行业性博物馆自有他的专业奇巧、独特韵味!中国农业博物馆便是后者。这里有反映农业起源和农业文明演进的古代史陈列,有展示农机具发展和农业科技腾飞的近现代史陈列,有彩陶、土壤、农具、青少年专题陈列馆,更有取法自然、融情于景的室外展园。原始社会的复原生活场景、中国最古老的播种机、神奇的航天育种返回舱、陶器上的彩绘艺术,还有从祖国各地采集的土壤标本……尽在其中。
中国农业博物馆室外展园的挽犁春耕雕塑
文物的背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涌动着动人的故事。农耕五祖养六畜、尝百草、制耒耜,点燃农业曙光;张骞挂符节、出西域、通东西,开辟丝绸之路;黄道婆生活凄苦,逃至海南,方成就纺织鼻祖;清末学子远赴重洋,学习知识,只为振兴农业;科学家不畏辛苦、艰难攻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单产奇迹。一件件有故事的展品,串联起中国农业的历史记忆。那是一条从萌芽、发展到引领世界的辉煌之路;那是一条横贯东西、传播四海、走向世界的开拓之路;那是一条百折不屈、苦心孤诣、救国图强的复兴之路。
从中华农业文明陈列馆到专题馆之间有一条长长的湖边小路,沿着湖边踱步,听微风袅袅杨柳依依,看水波粼粼鸳鸯嬉戏,累了便在湖心小亭驻足小憩,细细回味、静静冥想,别有一番情趣。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读书三境界,恰好也适用于博物馆的游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确立目标、以史为碑、以文物为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勤于实践、博览文物、广增见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将在博物馆的所看所学化为己用,形成独立的思想。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习惯,不仅长人学识、使人聪慧、磨人心性,还将产生磁场效应、影响家人、受益终生。
时间好似利箭,从远古到现在,却最终射向未来。走进博物馆,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追忆历史、文化寻根、感叹昔日之辉煌,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见贤思齐、反躬自省、想好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