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徐 清
(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成为人们返璞归真的载体,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际乡村旅游的综述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潘盛俊[1]首次提出了国际乡村旅游的“四个阶段论”,即传统时期、初步发展期、大众化时期、新经济时期。王素洁等[2]指出,国际乡村旅游的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的供给、需求、影响等方面,并对乡村旅游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和论证。王云才[3]以国际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为依据,基于我国国情,总结了我国乡村旅游在主题工作组、替代产业、社区参与、旅游基地、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值得借鉴的政策经验。
近年来,我国学术圈兴起了用可视化知识图谱来分析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热潮。陈悦等[4]指出,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概念一经引入,就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核心功能、理论功能、使用流程和功能扩展4个方面阐述CiteSpace的方法论功能。赵蓉英等[5]基于ISI Web of Knowledge对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邱均平等[6]运用CiteSpace Ⅱ工具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和预测。苏飞等[7]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对国际可持续生计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目前,知识图谱已得到广泛应用,CiteSpace软件是使用最多的可视化工具之一,但知识图谱在国际乡村旅游领域的应用较少。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Ⅲ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度解析10 a来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迁移方向等知识图谱,以期为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提供更直观的科学引导。
Web of Science是美国Thomson Scientific开发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时间跨度大、数量多、质量高,是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7]。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以“主题=(rural tourism)”为条件检索,论文发表的时间是2007—2016年,语言是英语,文献类型是论文(Article),检索时间是2017年3月2日,共得到1 172条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和引用的参考文献。
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和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开发的一款用于学科研究中识别并显示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的软件。与其他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相比,CiteSpace软件结合了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着重于探索和分析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趋势、研究热点及其迁移,以及不同研究热点间的关系[8]。
本文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对国际乡村旅游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科技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聚类分析,以信息可视化为手段,分析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学科分布、内容、趋势、热点等知识图谱。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结果分析工具,选择出版年和研究方向,得到不同年度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献数量(图1)和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学科分类。由图1可知:2007—2011年,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文献数量稳定增长,说明乡村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12—2013年,乡村旅游相关文献的数量有所下降,表明乡村旅游的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14—2016年,乡村旅游相关文献的数量又迅速增长,表明乡村旅游研究开始复苏,再次成为研究热点。
从学科分类来看,乡村旅游研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学科类型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35.18%)、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28.16%)、企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16.64%)、地理学(geography,15.69%),也涉及社会学(sociology,9.79%)、科学技术(science technology,9.10%)、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6.85%)、农业(agriculture,4.34%)等领域,但占比小。
图1 乡村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2.2.1 研究机构和国别
在CiteSpace Ⅲ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中选择Country和Institute,得到研究国家共现图(图2中A)和研究机构共现图(图2中B)。乡村旅游研究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中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欧洲(西班牙、英国、挪威、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法国、瑞典、德国)、非洲(南非)。在研究机构方面,乡村旅游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和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我国的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山大学。
图2 研究国家共现图(A)和研究机构共现图(B)
2.2.2 文献作者及其合作网络
在CiteSpace Ⅲ的功能与参数设置区的Node Type中选择Author,得到文献作者共现图(图3)。被引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分别是Jamilena D M F、Pena A I P、Molina M A R、Barbieri C、Jeong J S、Garcia-Moruno L、Alonso A D、Kline C、Demonja D、Hernandez-Maestro R M。作者间的合作节点较多但相对分散且连线较少,说明国际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独立,尚未形成系统的合作网络。其中,有2个相对明显的合作网络,分别以Jamilena D M F和Garcia-Moruno L为中心。Pea等[9]于2011年发现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部署和多市场导向(MO)对于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于2016年使用2个变量——感知价值和忠诚度来分析游客偏好,发现游客导向对感知价值和忠诚度有直接影响[10]。Jeong等[11]于2013年提出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方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评估研究区域的适宜性,以便定位一个相对独立又与旅游相关的商业建筑或景观,2014年的研究证实,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可以实现更好的空间规划,可作为实施决策的替代品,并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喜好提出建议[12]。
由此可见,国际乡村旅游在2007—2016年是研究热点。该研究领域的活跃区域较广,遍布北美洲、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但各个区域的研究相对独立,尚未形成明显的合作体系。在国际乡村旅游领域,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西班牙、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在此领域的研究虽然也位居前列,但与美国的差距较大,说明该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
在CiteSpace Ⅲ的功能与参数设置区Node Type中选择Cited Reference,并从被引文献标题(T,Title)中提取名词性术语进行命名。最终得到15个被引文献聚类(图4),选择最大的6个聚类,并结合tf*idf算法和LLR算法的聚类标签,得到被引文献聚类表(表1)。根据文献共被引聚类表将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分为3个方向:旅游开发研究,游客偏好研究,发展趋势研究。
图3 文献作者共现情况
图4 被引文献共现情况
表1 被引文献聚类结果
2.3.1 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和发展策略。乡村旅游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媒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乡村旅游开发是最受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较早开始研究的方向。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主要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等资源吸引游客,给当地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Hoogendoorn等[13]认为,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乡村置办房屋,促进了资本流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引发治安混乱和环境变差等问题。González[14]认为,高档化已不再局限于城市,农村高档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及旅游产品的质量。
2.3.2 游客偏好研究
游客偏好研究主要包括游客忠诚度和感知价值。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与评价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游客偏好研究是仅次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较大分类,也是较早受到研究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Melo等[15]认为,积极的游客感知对旅游业务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了解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评价为旅游学者及企业提升游客正向感知、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Agapito等[16]探讨了感官印象的长期记忆和目的地忠诚度之间的联系,发现感官丰富的旅游经验能在个人的长期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政府和企业在打造旅游目的地时要充分考虑感官体验。
2.3.3 发展趋势研究
主要包括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趋势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热度也较高。Jeong等[17]认为,农村建筑与景观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艰难的关系,需要一种新的空间分析方法来克服,最终形成一幅农村景观与建筑相适宜的景象。Reggers等[18]发现,乡村旅游从满足当地村民生活需求到满足游客需求的过程中,出现了建筑用地增加、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收入构成和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不仅影响村民生计,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2.4.1 研究热点解析
关键词是从标题、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达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过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5),本文选择出现次数50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表2)。
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Rural tourism和Tourism,这些关键词与研究主题相呼应。除此以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Management(190次)、Impact(155次)、Community(120次)、Rural Development(114次)、Perspective(95次)等。这说明10 a来,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旅游管理和旅游开发上,研究热点趋向于管理模式、影响和前景、乡村发展等相关领域。可将上述关键词分为以下4类。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情况
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Management190Agriculture71Impact155Perception69Community120Landscape68Ruraldevelopment114China67Perspective95Area66Ecotourism92Attitude59Conservation86Sustainabletourism55
政策管理类。主要包括Management、Community、Conservation、Impact。政府的决策、管理和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随着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政策已成为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政府通过建立环境保护机制、优化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旅游发展类。主要包括Rural development、Perspective、Perception、Attitude。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如何通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主题。农户和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和态度至关重要。如何提升农户和游客的正向感知也因此成为研究热点。
生态环境类。主要包括Ecotourism、Agriculture、Landscape、Sustainable tourism。农业、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等亦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
重点区域类。主要包括China、Area。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都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总体规划、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些地区的发展难题,也成为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2.4.2 研究热点的迁移
在CiteSpace Ⅲ得到乡村旅游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后,选择Timezone,根据Year对关键词排序,得到乡村旅游研究的时区视图(图6),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热点随时间的迁移情况,据此将乡村旅游研究热点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
图6 乡村旅游研究的时区视图
2007—2010年。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在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上。Bollig[19]提出要通过旅游产品和服务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扬传统文化,创造额外的收入。Dana等[20]发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会带来更多经济活动需要,使一些家庭转向旅游业,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家庭建立宾馆。
2011—2013年。因乡村旅游发展而带来的环境、生计等问题要求人们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发展,研究重点转向寻找一条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发展机会的可持续旅游道路。Gomezelj[21]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量化,用指标体系来衡量旅游规划的可持续性。Nybakk等[22]提出综合农村旅游模式,充分考虑各种资源的承载力与发展空间,将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更好地融入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之中。
2013—2016年。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因而游客满意度、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已成为旅游竞争的核心,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Su等[23]认为,创新和创业精神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创新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能增加社会经济收益,抵消来自目的地的外汇泄漏。Fang[24]揭示了游客和零售商的服务质量感知维度,提出通过同时满足游客期望和增强零售商的服务观念,来维持乡村旅游零售业的可持续性。
本文基于CiteSpace Ⅲ软件,对国际乡村旅游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的聚类与可视化分析,得到10 a来国际乡村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2007—2016年间,国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期间经历了短暂停滞后又蓬勃发展,研究涉及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乡村旅游研究活跃的地区较广,但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美国处于领先地位。文献作者间合作较少,相对突出的合作网络是分别以Jamilena D M F和Garcia-Moruno L为中心的合作小组。通过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将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分为3个方向:旅游开发研究(包括利益相关者、发展策略),游客偏好研究(包括感知价值、游客忠诚度),发展趋势研究(包括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通过关键词分析,将研究热点分为4类:政策管理类,旅游发展类,生态环境类,重点区域类。研究热点随时间而迁移:初期,研究重点在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上;中期,研究重点转向解决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环境、生计等问题;后期,研究重点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增强旅游竞争力上。
[1] 潘盛俊. 国际乡村旅游的起源及发展阶段论[J]. 中国商论, 2012 (15): 171-172.
[2] 王素洁, 刘海英.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 2007, 21(2): 61-68.
[3] 王云才.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 旅游学刊, 2002, 17(4): 45-50.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5] 赵蓉英, 许丽敏. 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5): 60-68.
[6] 邱均平, 温芳芳. 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3种高影响力外文源刊的计量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37(2): 51-60.
[7] 苏飞, 应蓉蓉, 杨欣, 等. 旅游与生计可视化分析[J]. 生态学报, 2016, 36(12): 3824-3833.
[8] 秦晓楠, 卢小丽, 武春友. 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 生态学报, 2014, 34(13): 3693-3703.
[11] JEONG J S, GARCA-MORUNO L, HERNNDEZ-BLANCO J. A site planning approach for rural buildings into a landscape using a spati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ology[J]. Land Use Policy, 2013, 32(1): 108-118.
[12] JEONG J S, HERNNDEZ-BLANCO J, GARCA-MORUNO L. Approaches to validating a mutual participatory web-planning interface in rural Extremadura (Spain)[J]. Land Use Policy, 2014, 39(3): 211-223.
[13] HOOGENDOORN G, VISSER 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second home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1, 102(3): 275-289.
[15] MELO A J D V T, HERNNDEZ-MAESTRO R M, MUOZ-GALLEGO P A.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online visibil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rural lodging establishment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6, 56(2): 250-262.
[16] AGAPITO D, VALLE P, MENDES J. The sensory dimens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s: capturing meaningful sensory-informed themes in Southwest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2(3): 224-237.
[17] JEONG J S, GARCA-MORUNO L, HERNNDEZ-BLANCO J. Integrating buildings into a rural landscape using a multi-criteria spatial decision analysis in GIS-enabled web environment[J].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2, 112(2): 82-92.
[18] REGGERS A, GRABOWSKI S, WEARING S L, et al. Exploring outcomes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m on the Kokoda Track, Papua New Guine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technique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6 (8/9): 1-17.
[19] BOLLIG M. Towards an Arid Eden? Boundary making, governance and benefit sharing and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new commons” of Kunene Region, Northern Namib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 2016, 10(2): 771.
[20] DANA L P, GURAU C, LASCH F. Entrepreneurship,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tale of two village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4, 26(3/4): 357-374.
[21] GOMEZELJ D O.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6, 28(3): 516-558.
[22] NYBAKK E, HANSEN E.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mong Norwegian nature-based tourism enterprises [J]. Forest Policy & Economics, 2008, 10(7/8): 473-479.
[23] SU M M, WALL G, XU K J. Tourism-induced livelihood changes at Mount Sanqingshan World Heritage Site, China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57(5): 1024-1040.
[24] FANG Y. Adaptation manage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service: the case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9, 6(3): 2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