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杰,董 燕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2)
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淡水湖泊水华频发,引起水体污染、水质恶化、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威胁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如何预防和治理水华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湖内蓝藻大量繁殖,1992年蓝藻水华首次大面积爆发,并日益严重[1]。为此,国家将滇池污染治理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水体中氮、磷富集是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滇池流域的氮、磷排放以城镇生活点源为主。2008年,滇池流域氮、磷排放总量分别为10 736 t和542 t,城镇生活点源贡献占比分别达72.7%和42.8%[2]。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滇池流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滇池污染治理面临巨大挑战[3]。
随着水华爆发频率的增加,传统的人工实地监测方法已难以满足水华监测的需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文、土地、森林、矿产等多个领域。与传统人工实地监测方法相比,遥感监测方法具有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的优势。目前,利用遥感监测水华爆发情况的方法主要有各类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藻类爆发指数(floating algae index,FAI)、最大叶绿素指数(maximum chlorophyll index,MCI)等[4]。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利用1992—2011年的部分Landsat5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滇池水华爆发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今后水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滇池,亦称昆明湖,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 886 m,面积330 km2,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系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曾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Ⅱ类,20世纪70年代为Ⅲ类,20世纪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Ⅴ类和Ⅳ类,20世纪9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劣Ⅴ类和Ⅴ类。30 a来,滇池水质下降3个等级。
1.2.1 数据获取
Landsat主题成像仪(TM)是Landsat4和Landsat5携带的传感器,Landsat4和Landsat5每隔16 d扫描同一地区一次,即16 d覆盖全球一次。Landsat TM影像包含7个波段,波段1~5和波段7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波段6(热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120 m。南北扫描范围约为170 km,东西扫描范围约为183 km。本研究使用1992—2011年的部分Landsat5遥感影像数据。
1.2.2 数据处理
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第3波段(红色波段)和第4波段(近红外波段)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首先对影像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然后使用ENVI软件计算NDVI数据,接着使用ArcMap对影像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范围的数据并进行重分类,最后导出结果。
NDVI是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的重要参数,是区分植被与非植被最重要的指数之一[5]。遥感影像中,NDVI为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值与红光波段的反射值之差与两者之和的比值。对于Landsat TM影像,NDVI可表达为(VBand4-VBand3)/(VBand4+VBand3)。NDVI的值在-1~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度越高。通过计算各个时期滇池的NDVI数据,可以反映不同时期滇池水华爆发程度及空间位置的变化。
由于部分年份数据缺失,以及云层覆盖,选用影像相对较全的2009年的Landsat5影像数据研究滇池水华的季度变化。图1看出,1月滇池没有明显的水华爆发区域,只在沿岸区域有零星水华。3月份水华开始爆发,主要分布在草海南部、海埂等北部沿岸一带。6月水华全面爆发,除中心区域外,几乎遍布整个湖面。8月底受温度影响,水华开始减少,只在海埂、西北部沿岸区域有大片分布,其他沿岸区域有零星分布。11月水华基本退去,只在沿岸以及海埂区域有零星分布。由此可见,滇池水华爆发受温度影响较大。春季温度上升,藻类开始生长,水华小面积爆发;夏季高温多雨,藻类生长迅速,遍布整个湖面;秋季气温开始降低,藻类停止生长,只在沿岸地带有少量水华;冬季藻类沉入湖底,水面基本无水华残留。在空间位置方面,水华爆发以及退去基本循顺时针方向发展。
图1 不同月份滇池植被指数的变化
滇池水华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每年的4—11月为水华发生期[6]。滇池形成水华的种类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研究表明,滇池微囊藻爆发期为6—9月[7],7月份达到最高。据此,在研究水华爆发年度变化时选用7月的Landsat5遥感影像作为研究数据。
由图2看出,1992年滇池水华全面爆发,遍布整个湖面,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这与资料记载相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展一系列滇池治理行动,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治理滇池水体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4年仅滇池在西北部及南部沿岸一带有大面积爆发,2004年仅在草海南部以及海埂一带区域爆发。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滇池水华爆发程度随之有加重趋势。2009年草海南部及西北部沿岸有大面积爆发,湖心与南部区域有轻度爆发。2011年水华爆发程度愈发严重,草海南部、海埂、北岸、西岸以及中部均有区域性爆发,南部沿岸一带有轻度爆发。
图2 滇池水华年度变化
从1992年第一次全面爆发至2011年,滇池水华由最开始的遍布整个湖面,到1994年主要分布在南部与西部,2004年主要分布在北部,总体上也呈顺时针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滇池水华又有了全面爆发的趋势,2009年与2011年除湖心区域外基本都有大面积水华爆发。
2.3.1 人口数量变化
1980年滇池流域人口约157万,1990年为186万,2000年为218万,至2010年达到367万。滇池水质也从1980年的Ⅲ类变成了劣Ⅴ类。进入21世纪后,滇池流域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将给滇池污染治理带来更大压力。
2.3.2 城镇发展
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滇池流域城镇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滇池流域建设用地规模约261.5 km2,1990年达到了267.1 km2,2000年增长到380.4 km2,2010年为445.2 km2,城镇化率增长迅速,滇池污染治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在ENVI以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对滇池流域Landsat5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计算湖区NDVI数据,研究发现,一年之中,滇池水华爆发受温度影响较大:从春季开始有区域性小范围爆发,到夏季全面爆发,基本遍布整个湖面,秋季随着温度降低,水华逐渐消退,冬季藻类停止生长并沉入湖底,湖面无水华爆发。从1992年滇池水华首次全面爆发开始,经全力整治,水华爆发区域在20世纪90年代缩小至集中在沿岸一带。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滇池水华爆发又有加重趋势,开始由沿岸向湖心发展,到2011年,除少数区域外,水华基本遍布全湖。滇池水华爆发基本循顺时针方向发展,最开始在草海南部、海埂一带爆发,然后向东南沿岸一带蔓延,接着向西北沿岸发展,最终遍布全湖。消退时也基本遵循顺时针规律,最先是东部及南部区域消退,然后顺时针向西北沿岸消退,最后集中在草海南部、海埂一带,直至全部消退。虽然滇池水华治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关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与之相伴的还有昆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协调好滇池治理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亟待探索解决。
[1] 李原, 张梅, 王若南. 滇池的水华蓝藻的时空变化[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7(3):272-276.
[2] 高伟, 陈琼, 伊璇,等. 滇池流域高分辨率氮、磷排放清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1):240-250.
[3]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等. 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J]. 资源科学, 2013, 35(1):232-239.
[4] 李瑶, 张立福, 黄长平,等. 基于MODIS植被指数时间谱的太湖2001年—2013年蓝藻爆发监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5):1406-1411.
[5] 陈文勇, 王颖, 张尹. 基于NDVI的长沙市雨花区景观格局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9):109-113.
[6] 刘丽萍. 滇池水华特征及成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5):36-37.
[7] 于洋, 彭福利, 孙聪,等. 典型湖泊水华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 33(2): 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