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分析的锦溪古镇菱塘湾段水系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2018-03-21 01:50付立婷孙磊磊
中国名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锦溪行为主体水系

付立婷 孙磊磊

引言

江南古镇源远流长,其空间特征集中反映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水乡风貌,其空间内涵记录着水乡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时空脉络。每一处传统聚落兼具地域特征及场所唯一性,是人与环境和谐并存、共生延续的珍贵遗产,亦寄托着现代人日渐浓郁的乡愁。然而,当今迅猛发展的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也逐渐影响和困扰着锦溪古镇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如:原住民流失,古镇日常活力亟待复苏;产业统筹规划尚不合理;局部生态系统和水系空间萧条破败;古镇深厚的文化沉淀面临逐渐消解的危机。同时,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如今古镇空间中的使用者和行为主体主要包括留守古镇的当地原住民(老人与幼龄儿童为主)、一部分固定租住的外来居民、常年不间断的游客人流和消费者等。从民居聚落到历史文化名镇,从过去单一功能为主导的水乡群落到未来休闲商旅居住功能复合并置的新型古镇,其物质空间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的变迁将对古镇空间形态层面的可持续更新产生直接的关联和影响。

另一方面,古镇水系空间是体验江南水乡地域文化与特色的关键性场域和空间原型,而空间主体的行为活动是建构水系景观空间的人本价值和人文特征中重要而基本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古镇水系空间延续至今跳脱不开两种关系:一是空间形态与空间主体行为模式之间的动态发展关联;二是行为环境场景序列与空间体验之间的互动关联。这种互动关系相对于形态要素本身的层级组织的明确性,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研究通过对具体古镇样本的水系景观与行为模式的关系解析,以期获得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与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新构想。

1 方法与策略

空间环境中发生的行为、活动与事件反映了主体人的心理反射和行为预判,大多具有指向性和动机性(无论是目的性行为还是偶然性行为),其与物质空间要素、空间形态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它们之间的互动关联研究是环境行为学研究的主要范式[1]。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活力氛围和场所精神的空间才能跳脱出空洞的形式语言,触发空间的日常性功用健康有序的更新修复。通常关于空间“活力营造”[2]的研究路径由“活力表征”——主体行为与“活力因素”——空间环境共同定义,并将两者的相互关联视作对环境-行为理论的阐释和回应。

古镇水系景观空间作为一种空间环境,其形成和发展亦与人的居住方式、行为习惯、活动内容、交往模式、消费行为密切相关,同时这种物质空间形态的更新迭代又将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心理引发行为活动路径的调适与变迁,二者可谓紧密关联、相互触发。古镇水系景观空间行为与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对于古镇活力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范畴内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分析视角,选取昆山市锦溪古镇菱塘湾段水系景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主体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模式入手,探索古镇水系景观空间形态与空间主体行为模式之间的动态发展关联及其环境场景序列与空间体验之间的微妙联系。

具体而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法、行为注记法和图解分析法着重分析既定环境中的行为主体、行为模式类型和行为分布特征,并结合水系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综合阐释;在此基础上选取水系景观空间中具代表性的节点空间进行深入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原型的互动性研究,总结出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形态要素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促使传统古镇成为更加舒适宜居的物质空间,从而推动传统古镇水系景观空间的公共性、现代性意义和可持续的活力复兴,并对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空间形态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定参考和操作层面的新思路。

2 行为分析

2.1 样本与调研

锦溪古镇位于苏州昆山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属于阡陌纵横的太湖流域淀泖水系,镇内富含江南风韵的河、街、集、市物质空间遗存。古镇保护区范围为丽泽桥以南,古莲长堤以北。以古镇牌楼为主入口,区内水系以“王”字形分布。菱塘湾段是位于镇内水系南侧的静态水体,形似半圆形,通过乐亭桥与五保湖相接,是古镇的核心区域与形象代表,有景点有商业也有居民区,行为模式各种要素分布丰富,因此以菱塘湾段为样本(图1)。

图1 调查区域范围

调研时间分布了四个季节,涵盖了不同天气的工作日与休息日。确定调研的节点空间后,每小时选取10min进行现场计数,对预选空间进行标注,如果场地人数稀少,计数则增加时间间隔,改为每两小时计数10min,考察这些空间目前的使用者类别、行为类别与分布[3]。

2.2 行为类型

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中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五类:1)留守古镇的当地原住民,以中老年人与幼龄儿童为主,大部分以经营小商铺为生;2)一部分固定租住的外来居民,大多是外地私营业主;3)常年不间断的游客,是古镇主要的消费者;4)附近居民;5)前往古镇的调研者。行为是依据个体、团体或其他需求而使“行为主体”产生的具有目的性的活动过程或集合,其中行为主体产生的活动类型或行为方式即为行为类型。该古镇行为类型具体可分为:

(1)古镇居民的行为(表1):必要性行为,即日常性行为、工作性行为以及社会性行为[4];选择性行为(偶然性行为),即基于人们意愿且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下发生的行为,包含休闲型活动、自然型活动、宗教性活动与运动型活动。笔者针对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中的行为进行细化和整理,拟寻求规律性特征。

表1 居民的行为

(2)游客在古镇公共空间的行为(表2)相对于居民来说,游客的行为类型大多围绕着观景、游览、休憩、饮食、购物、等候等行为。

(2)其他行为主体发生的空间行为:古镇内有一些声名久远的老店,如铁器店、理发店,附近居民前往此地消费,或仅仅是通往某地而路过,也有部分是镇内博物馆等场所的工作人员,调研者与其他行为主体主要是行为目的具有差异,大多以高校师生为主。

2.3 行为分布

研究考查空间被使用的强度,根据行为强度统计结果分析行为的方向与位置,并根据汇总的数据取均值绘制出行为强度分析图(图2)。

(1)入口广场——水乡佛国牌坊广场:是锦溪古镇主要出入口,游客占据人群主要比例,以带有目的性的进出行为为主。进入保护区的主要人流走向为菱塘湾上通向莲池禅院的水上曲桥,基于桥两侧美景结合多种观赏视距使得长堤上大多数游客都会驻足拍照。

(2)廊道空间——节寿桥两侧长廊:节寿桥左右侧临岸均设有亲水长廊,直走为主干道上塘街。这个空间游客的主要行为是消费与行走,居民则以贩卖、休息与交谈为主,其中休息与交谈的行为多发生于右侧长廊,此廊与莲池禅院隔水相对,幽静且观景视线良好,由于与主路相比缺乏引导性与吸引力导致其活动主体以居民为主,游客较少。

(3)桥头空间——普庆桥桥头空间:普庆桥桥头空间人流量较大,较之其他空间其行为内容极为多样,游客的主体行为是拍照与行走,其中拍照行为主要发生于普庆桥及其南侧的水埠空间。居民的休息行为与交谈行为则发生在两侧长廊里,通常伴随着经营行为与晾晒、洗刷等日常性行为。

(4)亲水广场——燕月楼前亲水露台:燕月楼是古镇内位置良好的一家客栈,门口有一小型亲水露台,下塘街通往主入口可路过的唯一开阔空间。露台隔着菱塘湾与古莲桥、莲池禅院互为对景,进入的游客大多以住宿和拍照为主,其位置较为隐蔽人流量较小。燕月楼右侧是居民住宅,相对于其他空间这一片路过的居民比较多。

表2 游客的行为

图2 菱塘湾行为强度分析图

2.4 行为特征

(1)时间性特征:人的空间行为同时也是时间行为,空间与时间构成了四维的物质世界[5]。古镇本地居民行为的时间特征主要受到外来游客行为发生的时段及季节的影响。图3是不同时间段的游客行为分布强度图与不同季节的游客行为强度所占的百分比图。时段中以9:00-12:00、15:00-18:00的行为强度较大,18:00以后则很少,镇内大多数店铺傍晚六七点会关店休息,居民也会回家休息,除有特殊的庆典活动外,一般情况下古镇晚上的人流量极少。春季与秋季所占行为强度相对较大,春秋气候适宜、小长假较多因而游客量较大。总结时间特征及其规律,将为水系景观空间的分时利用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流动性特征:行为本身即具有流动性,其流动速度与空间的活动效能相关,空间体验良好的水系景观空间会引起使用者驻足停留,则其活动效能较好。锦溪古镇水系空间行为主体的行为亦呈现一种基于河街与水体边界的线性流动模式,游客主要的游览路线也是基于水系的空间序列。

(3)分布性特征:活动者在空间中会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基于上一小节中的行为标记地图,我们可以归纳出菱塘湾的分布性主要表征为聚类分布和随机分布。聚类分布大多数是集中式、团体性活动;随机分布则大多是个人的自由活动,两种分布模式都倾向于在水体边界。

3 形态关联

3.1 形态要素与认知意向

图3 时段性、季节性对游客行为强度影响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是城市空间意象的五要素[6],而菱塘湾水系景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可分解为:水体、河街(及支巷)、边界(建筑界面)、廊道、桥(节点)、河埠、广场、绿化景观等一套系统化的空间分项(图4),基于这些形态要素行为主体可感知、识别与评价锦溪古镇。区域是古镇的整体印象,锦溪古镇区域背景主要位于是景区大门就可见的大片水体,菱塘湾、古莲池与五保湖构成其水乡原貌的核心。菱塘湾与道路相连形成河街,这种水陆并行的传统水乡特征是古镇的整体意象,河街作为主要的路径元素将古镇景点和景区环境组织串联形成连续且曲折迂回的空间,细微处收缩、放大或转变,行进中伴随着尺度、节奏、景观、视距的变化构筑出丰富的游览景观空间层次。连续多变的边界给予行为主体最为直观的意象而成为菱塘湾水系空间界面中的典型特征,高低错落的连续建筑、沿水分布的亭子与水埠、滨水广场及长廊构成了水岸界面,赋予了整个菱塘湾水面独特的平面与竖向特征。节点与标志物则是整个空间意象的点睛,入口处的牌坊、标志性景点、外形独特的建筑是游客最易感受的,尤其是锦溪密度极高、形态各异的古桥,这种具有多重功能复合的水系空间构筑物与河埠共同成为极富水乡地域特色的点状元素。这些元素构成的场所都是承载行为的空间原型,为交通、商业、游赏、休憩、公共活动等多种行为活动提供了空间,同时在空间上相互组合形成了特定的肌理特征,为古镇建立起良好的空间认知意象系统,满足了人在空间中的认知需求。

图4 菱塘湾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布图

3.2 “行为审美”与空间塑造

行为审美是一种与场所特性相关联的空间体验。行为美感与空间尺度、围合与开放、高度与密度以及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等,行为与空间形态的互动关联可以基于人的行为审美需求可以对空间形态的河街界面、尺度与比例及空间的节奏与韵律进行探讨与塑造。

首先,从河街界面来看,菱塘湾段的连续性较好,水湾两侧分别以黄色外立面的莲池禅院建筑群与外形相对独特、高度与体量相对较大的燕月楼、碧波楼为视觉中心,向外蔓延为沿河街为紧密排布的建筑,建筑立面的风格、装饰和细部尺寸十分相似,在宽大的水面上让人感受到和谐与平衡,连续的弧状界面中又因有各种空间的转折收放而丰富多彩。

其次,从空间审美角度来解读空间要素时,尺度与比例是最普适而重要的因素。锦溪菱塘湾水系景观空间尺度种类丰富,多而不乱,其中路径元素以上塘街、下塘街为主脉,两街之间为线状水系,形成的河街根据路幅宽度可分为:街、巷、弄三种。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D/H(D为街道宽度,H为建筑外墙的高度)的值反映不同的心理体验:当 D/H< 1 时,封闭感较强,有压抑感;当D/H≥1时,有内聚、安定之感,随着数值增大空间限定感减弱[7]。锦溪古镇的街巷空间高宽比往往小于2,通常介于1-2之间以及小于1却不压抑,这种尺度是适宜幽静古老的古镇意象,究其原因与界面、体量高度的收放及围合空间的比例相关联。如图5是锦溪下塘街南侧街道局部平面,街道D/H 在0.5左右,高宽比虽然较小,由于空间中的转折、交汇以及沿街立面的凹凸变化,从而打破了街道的压抑感。这是基于行进空间的渐变收放、各种尺度感基础上产生的空间情感体验。

图5 锦溪下塘街南侧局部街道

节奏与韵律是一种空间美学特征,对人的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式会产生较强的暗示与影响,菱塘湾中某种空间片段如材质、形态、尺度、颜色等会重复出现,使其环境场景序列呈现出韵律感、节奏感,加强了空间序列的统一性。如锦溪中分布较广的水埠,虽然细微形式却也多种多样,有单落水式、双落水式和组合式,在进退、高低、宽窄上却有不同。

4 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通过对锦溪古镇菱塘湾水系景观空间的行为模式及空间形态关联性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其空间形态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局部空间分布的行为强度不均衡、行为主体不合理,导致空间性质与功能受到影响,如本地居民的日常空间或是工作空间被游客占用。其次,部分节点空间之间关联性不够,如节寿桥右侧的游园及廊空间与节寿桥之间,忽略了支巷的观赏性,导致游览路线不够合理,让人误以为整个古镇仅有两条南北向的古镇老街可以游览,减少了游客在锦溪古镇游览的空间且停留的时间,以及存在着对部分滨水空间利用不足的现象,少量空间形态要素不受重视而被闲置或摆放杂物,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此外,局部高宽比小于1的街巷空间与其功能需求相矛盾,对驻足需求量及人流集散要求较高的空间却营造了类似的街巷,不仅无古镇宁静幽深之感,还会造成拥堵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初窥基于环境行为学研究古镇水系景观空间形态的实际运用意义,针对上述问题锦溪古镇菱塘湾水系景观空间形态提出优化策略:

(1)首先要基于行为的倾向性,重视行为的反馈性,分析归纳使用率高与低的空间类型及特征、特定空间的行为主体的类型与特征以及遵循支持行为主体行为的空间结构系统特色。要鼓励古镇居民的空间行为,重视其行为在古镇水系景观空间中的地位,丰富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增加空间形态各要素的多样性,提高行为与空间形态的互动性,同时将生活空间与旅游区域适度分离,创造富含原真性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古镇水系空间。

(2)强化空间节点功能,处理好节点空间之间过渡与连接,提高关联度,对于类似节寿桥右侧的游园与廊空间这种引导性不足的空间加强视线上的引导,以此改善游览线路以延长游览时间。对于局部不受重视的空间进行重新审视与改良,通过对原有物质空间环境创新,突出并强化其街巷界面上的转折收放,突显本土元素和符号对空间进行优化与再利用。

(3)调整局部空间的用地布局,疏通路网结构,增加疏密有致的开敞空间。仅仅依靠原有的河流堤岸的处理方法会带来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或是使用功能上的缺陷,优化其空间结构既可缓解人流压力,也可避免审美疲劳。对空间形态的立面层次进行丰富与相互渗透,可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形态与尺度、亭廊的高度与体量、水埠的大小变化以及观赏视距来提升。此外,对于新建的建筑及街巷空间与原有空间肌理与布局要保持一致性,力求与菱塘湾整体风貌相协调。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根植于锦溪古镇水系景观空间的历史传统文化和风貌特色已逐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其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传统形态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空间的设计都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场所的功能需求,在人、古镇水系空间及人在这些空间中的行为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古镇水系景观空间的保护要立足于行为主体与行为模式的分析,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基于行为分析试以锦溪古镇菱塘湾水系景观空间为例论述之,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环境行为、古镇水系空间形态的传承与保护的讨论。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扬·盖尔,比吉特·斯娃若.公共生活研究方法[M].杨滨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陶亮.基于行为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11.

[6]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锦溪行为主体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古镇锦溪游记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鱼儿不上钩
锦溪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锦溪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