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冬意虽寒,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热潮却在不断涌动。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过去的5年,我国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目标是让农民有更丰厚的收入、更体面的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民之福祉。乡村振兴气势宏大,它是国家战略,总揽整个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也很微观,可以细致到一户农民的具体生活。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如何增强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需要我们站在过去的积累之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解决农业效益不高问题,要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2018年被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我国农业将加快由以量为主向以质为主转变。今年,农业部门将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加大国家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用“二维码”追溯防止品牌假冒。
随着效益吸引、政策引导、故土情结,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持续增加。
“70 后”不愿种地,“80 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是此前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随着效益吸引、政策引导、故土情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农业,在创业创新中实现价值、赢得尊严。
行走田间,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有“本土派”,扎根在农村、始终爱农业、力求善经营;有“返乡派”,农村出身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带回新思想;有“下乡派”,农科人员、经商人员,为广袤田野带来技术或资金。他们叫新型职业农民。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9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
农民发展既要培“新”,也要扶“小”。好消息是,2018年,保险部门将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在粮食主产省开展3大粮食作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此外,金融部门将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2018年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看病、上学、住房、养老……一笔笔开销曾让农民增收的步履沉重。岁末年初,有关部门新政策新举措密集出台:让农民早日住上放心房,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8年农村危房补助资金185亿元;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相关部委出台意见,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针对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问题,多个部门探索建立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回忆。随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会越来越饱满。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