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琼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新入职3年内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行应急培训提供依据,提高低年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方法:采用理论授课结合实际操作方式,定时对本院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结果: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欠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实际操作。并且有90.6% (145/160)的人认为医院应定时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结论:定时对本院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能提高其综合应急能力,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医院护理部应重视对其进行培训。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应急能力;培训
医院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在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其综合应急能力紧密相连。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普通临床科室高年资护士一般担任责任组长位置,不需长期值夜班。夜班工作一般由低年资护士担任,在值夜班过程中发生卫生应急事件时,需要我们当值的医护人员有充分的应急能力去应对,将事件危害性降到最低,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由于夜间科室领导及责任组长都己下班,遇到突发状况,需要当值的低年资护士独立面对,这就要求我们的低年资护士掌握足够的急救知识,具备良好的应急能力去应对应急事件。为提高本院新入职低年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本院护理部制定计划定时对新入职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培训及考核。现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以后入职的新护士。其中女性148 (92.5%)人,男性12(7.5%)人。年龄为18-26岁,平均年龄22岁,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大专学历88 (55%)人,大学本科学历72 (45%)人。12名男性中3(25%)名为大专学历,9(75%)名为大学本科学历。
2 方法
2.1 应急培训小组师资
我院急诊科护理团队承担低年资护士急救培训任务。理论授课老师为急诊科护士长,以及N4级主管护师1人,N3级护师2人。操作指导老师除理论授课4位老师外,其余均为急诊科N2级及以上,且己获得120院前急救证书的护师若干。
2.2 培训方法
培训前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发放给每位低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制定培训计划对本院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为理论+实操+考核。授课前发放试卷进行考试,授课完毕后再次发放同一份试卷进行考试。考试完后老师们以组为单位指导低年资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单项练习,最后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操作考核统一为设定好的情景:一路人呼叫120,北京时间下午三点,广州市海珠区X路Y号地下,发现一名男性患者,约50岁,面部朝下趴倒在地,呼之不应,等待救援。如果你是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你会怎样处做?考核理论成绩60分以上为成绩合格,操作考核9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则需进行补考至合格。培训周期为每季度一次。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理论掌握情况较差,综合应急能力差。其中理论授课前理论考核成绩不及格者有117 (73.13%)人,合格人数43 (26.87%)人,其中本科学历合格人数36 (50%)人,大专学历理论考试合格人数7(8%)人。授课后理论考核成绩合格人数有148 (92.5%)人,不合格人数l2(7.5%)人。本科学历者均合格,大专学历有4人不合格。培训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掌握心肺復苏术有38(23.75%)人,其中本科学历者29人,大专学历8人。完全掌握止血包扎术有26(16.25%)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8人。完全掌握固定术有18 (11.25%)人,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2人。完全掌握搬运术22 (13.75%)人,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6人。培训后操作考核合格人数136 (85%)人,不合格人数24 (15%)人,不合格中本科学历者4人,大专学历20人。理论考核成绩见表l。操作考核成绩见表2。
4 结论
临床科室的夜班工作均由低年资护士承担,夜间的各种突发状况当值临床护士第一个接触。这就要求低年资护士有较强的综合应急能力去应对突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与个人综合应急能力有一定关系,本科学历比大学专科学历低年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强。低年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综合应急能力差。低年资护士在业务还未完全熟悉情况下,单独值夜班容易出现护理工作应对不良或护理缺陷[2]。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很有必要,有效的培训能很大程度提升低年资护士综合应急能力。有研究发现通过分析护理人员救护技能的应急预案,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和考核机制,完成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能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3]。但随着培训工作不断深入和广泛开展,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缺乏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4]。培训质量没有保障使得低年资护士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浪费培训资源及时间经济成本,影响应急培训持续开展。因此做好应急培训的效果评估工作尤为重要。应急培训工作的效果评估是检验应急培训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和效果的过程[5]。它不但可以保证卫生应急人员的培训质量,还可以将培训信息及时反馈,促使组织者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6]。
参考文献
[1]王亚东,刘温文,李香蕊等,我国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 (10):827-830.
[2]丘东友,刘秀如,于婵华,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 (10):754.
[3]张涛,军队护理人员战伤救护技能应急培训预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 (04).
[4]赵然,马颖,徐王权等,国内外应急培训效果评估文献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 (04).
[5][英]莱斯利·瑞,牛雅娜,吴孟胜,张金普译,培训效果评估[M].北京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张议丹,郝艳华,吴群红等,对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评估模型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 (08),1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