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程
【摘要】老生常谈看病难、看病贵,是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医疗行业痼疾,但就现我区基层医院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时候却门可罗雀。笔者认为要满足老百姓当前基本医疗的需求和避免病患都涌向二、三级医院的弊病,除开2014年度新医改方案中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还要发挥基层医务人员和社区百姓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中医特色,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在重视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现在的公共卫生工作。中医“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在社区中应用中医的体质学说和丰富多彩的“治未病”手段,突出简、便、廉、验的中医药优势,更加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基层;中医;治未病
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3年报显示我国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逐年增高,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恶性疾病,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之榜前列,肺癌每年新发病例高达6万。随着社会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以人为本”观点的提出,人们对健康和生存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单纯治疗己病是片面和被动的。许多疾病的发展迅速而多变,并与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治疗和防护必须同时进行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
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颇有共同之处,现阶段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虽然糖尿病、高血压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但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控制率仍很低,每年因糖尿病、高血压的并发症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总体来说,单从西医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效果并不理想。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养生,加强中医中药对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保健,效果显著。糖尿病可参照中医学消渴范畴进行预防和诊治,高血压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一般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中医学防治消渴头晕头痛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易发人群、有家庭遗传背景、体质赢弱、真气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因外界的环境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作用诱发的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的潜在人群,结合血糖、血压的检测,加强中医对其体质特点的认识和判断。根据中医体质辨识,進行中医体质分类,并根据不同体质给予中医药保健指导,辨证选方,适当加入地骨皮、丹皮、葛根、山药、枸杞、决明子、黄芩等中药调控,还有针灸、耳穴、中药膏方、食疗,足浴等中医特色疗法。运用中医药的综合干预其热、燥、痰偏性,改变其生活方式,调节饮食、运动和精神,养性、宜食、适动等等。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干预及其生存质量评估
据我院2014年上半年住院病人统计,住院内科病人共217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115人,占全部住院人数53%;慢性阻塞性肺病、上呼吸道、肺部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159人,占全部住院人数73.27%;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病47人,占呼吸系统疾病人数29.56%;而慢性阻塞性肺病65岁以上老年人42人,达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病人数的89.36%!在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常见病、多发病,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达到了8.2%的患病率,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因较多的患病人数、较高的死亡率、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对COPD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有效的预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防治COPD中可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其复发。针对病因,对吸烟者进行有效的说服,让其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注重培养正气,促进机体抗病能力的提升。COPD中晚期属虚实夹杂之证,病情复杂多变,同时患者因正虚极易感邪而反复发作,很难治愈。因此中医在治疗COPD中晚期病症中,除注意祛邪、利气、宣肺外还应同时兼顾正气。如果患者肺气虚,可应用玉屏风散或补肺汤加减予其补气固表治疗;如果患者脾虚,则运用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果患者肾阳虚,则给予其肾气丸、参蛤散治疗;如果患者肾阴虚,则给予其七味都气丸和生脉散加减治疗。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通过观察2008年10月-2011年6月期间其门诊及住院COPD稳定期患者,选择60~85岁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90例,分别记录患者病程、SGRQ评测生存质量、检测肺功能,统计分析肺脾气虚型稳定期COPD患者疾病程度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随机编码法将上述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西医标准疗法(茶碱缓释片,l片,每日2次),治疗组联合应用以培土生金法拟方的中药汤剂(由人参、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沙参等药组成),疗程6个月;从中医临床证候、肺功能(FEVl%)、营养状态、急性发作加重次数等指标评定疗效。
结果显示:
(1) 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型患者的中医症状得分与SGRQ评测生存质量量表之间呈正相关。
(2)治疗前,两组病人中医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治疗前后喘息、哮鸣音症状于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对FEVl/FVC的提高明显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后,两组相比较,治疗组在预防感冒及预防COPD急性加重方面具有明显疗效,而对照组则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营养状况比较,治疗前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1) 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症状得分与SGRQ评价呈现正相关。
(2)培土生金法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及外感次数。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证明采用健脾补肾、活血祛瘀等中医扶正固本疗法,不仅可缓解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调节失衡的内分泌系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从而降低本病复发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限。
3 目前国家对社区中医“治未病”的应用要求及现状
2013年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要求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应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质老年人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对辖区内居住的0-36个月龄儿童,应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并在儿童6月龄、12月龄时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月龄、24月龄时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月龄、36月龄时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要求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系统”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并根据不同体质给予中医药保健指导,可以有效改善其健康状况。通过对家长进行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生活等指导,传授常用穴位按揉、摩腹、捏脊等中医保健方法,可以改善兒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基层医院未足够重视中医药的健康管理与干预,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不足,相关技术设备不齐全,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而且治未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很少形成专门体系。
4 结语
如果建立一种治未病的学科体系,集健康管理、治未病为一体,以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治未病”思想指导疾病的治疗及防护,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特色,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有望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率,提高新区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为基层医院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加百姓信任度,提升医疗卫生系统形象。“治未病”思想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思维,在人类历史发挥的进程中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和运用基础和范围,有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一宝贵财富,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优良传统,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拓宽服务领域,构建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友良,“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与探讨[J].中医研究,2011 (07):58-60.
[2]温海亭,高妮娜,葛兰,浅谈“治未病”在临床上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6, 24 (07):1339-1340.
[3]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