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 屈麦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1-000-01
摘 要 近年来,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优先排序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项目之间的资源优化,以及用交货期惩罚函数进行优先排序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层次的项目优先排序实施问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 企业 多项目管理 优先排序 研究
作为企业多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方面,对其优先排序问题的研究极为关键。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优先排序问题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企业多项目管理相关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一、概述
一个企业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总是它有能力做得到的事情,对企业所能同时承受的项目数量和种类的限制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其质量。企业的决策者对众多的项目来进行优先排序,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比较和选择:第一个是战略层次的优先排序,即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为基本准则,对企业的潜在项目机会进行优先的排序。对于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直接或间接有利的项目机会通常要优先选择;对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无关的项目机会可根据其资源占用情况来选择执行或者放弃。第二个是对正在执行或者即将执行的项目进行优先排序,确定这些项目的优先级别(高、中或者低),级别越高者越应当优先完成,并且在项目资源的分配上也应当适当地优先安排。对项目机会的战略层次优先排序问题,完全可以按照多属性决策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对于正在执行或者即将执行的多个项目的排序问题,就不能按照多属性决策的方法来解决。
二、实施层次的项目优先排序
在战略层次的优先排序完成之后,决策的结果将决定企业着手执行那些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最为有利的项目或项目群。在实施层次,优先排序需要解决的是这些项目之间的“先做”还是“后做”、“多做”还是“少做”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或设备等各项资源都很充裕,能够保证所有的项目在规定的合同期内都按时完成,则不需要进行优先排序,而只需要进行多个项目资源之间的优化即可。但是从目前我国各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往往都承担着超过自己能力的项目任务,因此就会发生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风险事件。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可称为拖期)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损失,这类损失有可能是有形的(如经济方面的损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企业的信誉、声誉方面的损失)。
(一)多个项目之间的资源优化
在运用交货期惩罚函数之前,首先需要抛开项目合同期限的限制,对所有项目所需的资源进行优化。以企业现有的资源为约束条件,优化的目标是使所有项目都完成的总时间最短。这类优化问题可采用线性规划或者启发式的资源优化方法(如消峰填谷法等)来解决。优化完成之后,每个项目所需的资源数量、项目的工期就可以被确定下来。当然,由于没有考虑项目的合同期限,必然会存在有些项目的工期超过了合同期限,而有些项目提前完成的情况。这个结果将作为交货期惩罚函数进行优先排序的依据。
(二)用交货期惩罚函数进行优先排序
交货期惩罚函数采用拖期/提前时间占合同期的比例来对各项目的拖期/提前时间造成的损失进行度量。在此不考虑由于拖期过长使得客户拒收项目成果,因为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完全承担损失,任何企业都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此处將不予考虑。企业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个部分。在函数中,直接损失/收益因子通过损失/收益的金额与项目金额的比值来确定。拖期损失通常为返还定金或履约保证金,一般情况下按照合同惯例最多返还两倍定金;也有按照拖期时间占合同期时间比例来确定赔偿或打折金额的,不过这种情况较少。提前完成的收益通常是得到提前竣工奖,如建筑行业一般不超过项目总金额的10%。不少行业提前完成没有任何直接收益,也有某些行业,比如国际性工程,往往通过压低投标价至无利润可言,只完全靠提前竣工奖来盈利。
图1中所示的提前区、拖期区是都有限制的,具体的限制区域决定于行业惯例和具体企业情况。提前区过了某个限制期(在10%奖励区附近)后,一般不再有直接的收益,而间接的收益也呈现逐步趋缓趋势;同样的,拖期区过了某个限制期后,合同有很大可能就被直接中止,企业在付出一笔的赔偿金,和在已经完成部分的项目成果上的损失后,其间接损失也开始呈逐步趋缓趋势。
图1 交货期惩罚函数示意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多项目管理中优先排序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企业多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优先排序问题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郑敏.企业多项目资源优化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11).
[2]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决策科学理论与实践[M].海洋出版社,2017(01):115-116.
[3]龚国华,王国才,生产与运营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2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