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2018-03-20 17:38刘娟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传播校园文化新媒体

刘娟

摘 要: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把握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提升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扩大其传播范围,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打造出符合各自校情的校园文化品牌。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高职院校;传播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带来的信息泥沙俱下,高职院校學生由于结构复杂、日常行为习惯较差、自制力较差等原因,更容易受到新媒体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高职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首先要结合新媒体新颖、有趣的传播特点,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改革,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正能量,使其更好地影响、引导、教育学生。其次要借助新媒体便捷、普及的传播特点,拓展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渗透,使校园文化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

一、让校园文化建设有读物——报刊办起来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新媒体在对传统媒体形成极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延伸。因此,校报校刊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纸媒由于传播速度慢、辐射范围小,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面临被遗弃的困境。但是,校报校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贴近师生,展示了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等。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整合资源,寻找校报校刊的发展策略,打造出符合媒介发展规律的校报校刊。

新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但劣势也很明显:信息不易保存、查询困难、缺少完善的舆论把关和控制体系。针对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可以扬长避短,利用纸媒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全面转型发展,打造全媒体矩阵,将原来功能单一的校报记者锻炼成全媒体记者,将校报校刊建设成集网站、广播、报纸、期刊优势于一体的通讯社或新闻中心,推进校报校刊网络化、信息化。

二、让校园文化建设有声音——广播响起来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广播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即时传播、移动传播、接收便捷、覆盖广泛的特质,发展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很多高校广播还发展成为了校园主导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足以证明,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广播大有作为,关键在于如何挖掘,结合特点发挥其优势。

(一)与社交网络平台融合

一是与微博融合。申请新浪专业版认证微博,利用其丰富的功能,开展粉丝分析、宣传效果分析等,有针对性地对首页宣传视频和展示图片进行个性化包装。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重点利用贴图、音乐等,发起微投票、微话题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与微信融合。校园广播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展信息推送、文字和语音互动等与听众交流,让听众在节目中也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提高校园广播的影响力。

(二)依托网络建立广播台网络节目库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多在校园广播的内容上下功夫,制作出迎合学生兴趣点的有特色、有见解的新闻节目,同时兼顾其互动性和娱乐休闲性,把广播台建设成为内容活泼、形式亲民、观点独到的校园媒体,并依托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络节目库,把重要节目上传到网络,方便师生及校外人士随时随地收听。

三、让校园文化建设有场地——校史讲起来

校史馆是记录学校办学历史、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展示学校办学成就的重要窗口,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缺乏收集、整理校史的传统,升格后也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没有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校史整理方面的工作。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校史馆建设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有些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人员、精力等的限制,建校以后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方面,忽视了校史建设。这些做法都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校史资料丢失、散落,影响对学校历史和办学理念的提炼,从而使高职院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在新媒体时代,校史馆建设可以通过网络拓展展示空间,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优势,把校史馆内的重要藏品发布到网络平台,改变其传播方式,使传统的进馆式参观改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上网式参观,扩大校史馆的影响力。由于校史馆空间有限,一些资料不能充分展示,因此,可以建设数字校史展厅,把实物和音频、视频资料最大限度地数字化,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能提高展品的参观率,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校史撰写要力求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本着面向知名人物、面向经典故事、面向民间语文的原则,增强可读性。在讲解员选拔方面,不仅要注重形象、口才,还要注重文化修养,能解答参观人员的随机提问,把校园文化传递给参观者,最大程度地发挥传播作用。

四、让校园文化建设有趣味——社团搞起来

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社团中能较好地锻炼管理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高职院校社团大多与职业教育相关联,因而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学习平台。

新媒体时代,社团活动范围变得更宽,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参与社团活动,这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由于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社团对他们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社团活动要想一如既往地吸引学生,就必须与新媒体紧密结合。

一是帮助学生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运用新媒体,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增强辨别力,避免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QQ、微信、微博等,建立社团群组,打开社团成员交流、互动的通道,建立起社团成员表达感悟的平台,拓展社团信息发布的渠道,从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社团成员的归属感。三是利用新媒体拓宽社团活动的领域。既鼓励社团成员在社交网站上注册自己的账号,通过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学习讨论等,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社团业务培训,通过视频会议、微信群等共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五、让校园文化建设有力量——队伍建起来

校园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工通讯员队伍和学生记者队伍,因此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充分调动通讯员和记者的积极性,为网站、校报、校刊、广播台提供优质稿件和内容。

首先要对教工通讯员、学生记者、广播台主持人、校史馆讲解员等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包括新闻敏感性、新闻采写能力、播音主持水平、讲解技能,使他们尽快掌握基本的新闻报道技能。

其次要对通讯员、记者、广播员、讲解员进行科学管理,采取职能相同的合署办公的办法,精减人员,提高效率。一是对通讯员、记者、广播员、讲解员实行民主测评,评出优秀通讯员、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主持人、首席讲解员,并颁发证书,在评优评先、入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二是通讯员、记者在学校重要活动中须承担报道任务,广播员和讲解员在学校重大活动中须承担主持、解说、引导、礼仪等任务,广播台学生编辑和校报校刊学生编辑可打通使用。

再次,要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学校融媒体中心,借鉴“中央厨房”“融媒小厨”等成熟的模式,立足本校,集成多学科背景,跨专业、跨学科、多视角,创新发展校园文化传播方式,以视频、创意、原创推文等形式,打造集街采、热点信息、焦点评论和大学生观点为一体的融媒风格,以服务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传达青年学生的观点态度为宗旨,为青年学生提供交流共享的优质平台。

六、让校园文化建设有合力——企业走进来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包括校企文化融合和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忽略了企业文化,或者没有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企业文化这一重要内容。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在文化上相互感染、相互融通,很多订单班都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助力校企合作,助力学生顺利就业。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内容。一是本着更好地为地方服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二是聘请在企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相当实践技能的人员来校授课,既教给学生先进的实用技能、实用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的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企业打下基础。三是由企业投资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实践技能和实用知识,增加企业文化素养。

当然,也应该看到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除上述积极的方面以外,也有消极的方面,如:传播速度快,真实性无法考证;信息量大,难免泥沙俱下;更新速度快,措辞不够严谨。这些都会对高职院校學生造成不良影响。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把握新媒体特点,提升传播能力,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审美品位,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打造最适合自己校情的校园文化品牌。

责编:杨 槐

猜你喜欢
传播校园文化新媒体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